新的世界格局下的中国大国外交

2016-09-13 01:07京雨
领导文萃 2016年15期
关键词:大国外交俄罗斯

京雨

有关大国外交已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何谓大国?当今世界谁又能被列为大国?各大国的外交理念又有哪些实质性的差异?如何看待由这些差异而引发的大国间的外交角逐?当今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其形象、影响力备受世界关注。应该如何认识中国大国外交的内涵和实质?在为践行我国大国外交服务方面应确立什么样的理念?为此,本刊特约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俄罗斯-独联体研究中心主任秦宣仁教授。

中、美、俄三个大国的

外交角逐

《领导文萃》:大国的实力、地位和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国际形势的走向和节奏,对处理重大国际事务,解决世界范围和地区性的热点问题不可或缺。您认为当今能称得上大国的有哪些国家?

秦宣仁: 首先,要谈谈大国外交中的“大国”是一个什么概念。所谓大国,既包含一般概念上的大和多,诸如疆域广、人口多、资源储备丰富等,但更主要的是指它为世界公认的国际影响力与作用,在世界政治及安全领域的战略定位,它的经济、军事、科技和人文等诸方面的综合实力,它的发展潜质、形象、责任等等。由此看来,当今世界能有资格被称之为大国并把它们的外交列入大国外交者屈指可数,若对号入座且又为世界所公认者非中、美、俄莫属。当然,其它守成老牌大国(如英、法、德等)和新兴大国(如印度、巴西、南非、印尼等)对当今国际关系格局的形成和世界形势的走向,对国际事务的介入等等,也都起着不等的作用和发挥着不同的影响力。但就总体而言,他们尚不具备同中、美、俄相提并论的地位和实力。

中、美、俄无论是过去、现在,或是在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国际舞台上的主角。假若这三个国家能够坐下来,共同负起责任,心平气和地妥善行事,建立起新型大国关系,世界的祥和就有了保障。这三个国家及其外交运作,都攸关世界命运,主导着国际形势的走向,极具世界战略意义,形成了当今世界上最强、最具深远影响力的三边关系。就政治安全而言,它们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它们的意志取舍事关国际大局和全局,它们在一系列国际组织机构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解决国际重大事务不可或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因素。

《领导文萃》:那么,您对中、美、俄三个大国的外交角逐有哪些看法?

秦宣仁:应该看到,中、美、俄相互间的力量并不完全对称,其外交理念也相距甚远,很难走到一起。美国一再声称它还要继续领导世界一百年,它正通过调整对外战略布局,以达到预期的目标。美国绝不会让中俄一帆风顺地复兴,使之成为自己独霸世界的阻力。必须承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美国仍是世界的霸主和强者,尽管中俄力量正在提升,正在向美国的强权地位和由它一手编织的不公正局面频频发起挑战。正是基于自身的实力,美国仍能呼风唤雨,兴风作浪,仍能抱团对付他人,甚至肢解他国。

俄罗斯是苏联解体后的延续,作为主体,它继承了前苏联的军事、科技、财力、人才、债务等等。苏联七十年的辉煌在短短的三年内历经解体而毁于一旦,由此让人们对苏联继承者俄罗斯的实力及发展前景产生怀疑,虽然这种判断有其事实依据,但也不能否认其中不乏出于心理上的因素。其实,俄美在军事实力上不相上下,尤其是在核打击力量及远程巡航导弹、反导能力等方面都实力超群。俄罗斯凭借自身拥有的与美国核力量相当的7000多枚核弹,处处表明它绝不向美国示弱,并一再炫耀自己核大国的地位不可动摇,加上俄罗斯的民族主义和强悍性格,普京的作为就有了相当厚实的社会基础。俄罗斯的雄心勃勃早已成为美国的一块心病,这几年美国凭借乌克兰危机来打压、围堵、制裁俄罗斯也是意料之中的。2016年2月1日《费加罗报》刊文说:“克里姆林宫的战略在于动用核潜力服务于自己的政治目的。”现在俄罗斯拥有80多万人的科技队伍,有3000多个科研机构,58个科技研发中心,66个科学城,世界上50多项领先的科技指标中,俄罗斯占了17个,即三分之一,世界上软件开发较发达的国家中俄罗斯也在之列。这些都同美国五角大楼的情报相吻合,加上丰富的资源储备,广袤的疆域,粮食连年丰产,所有这些都使得俄罗斯底气不弱,即使是在西方因乌克兰危机而不断制裁打压的情况下,俄罗斯国内政局仍然平稳,居民生活状况看不出有多大困窘,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依旧,普京在前苏联留下的家底基础上又绘制了新的蓝图,注入了不少新的东西,使得俄罗斯的大国外交既有传承,又有创新。就总体而言,一方面要客观评价俄罗斯,另一方面从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的义利观和责任感来看,普京的主导能力和引领作用有限,若不能加快开放和加大改革力度,放下身段,融入世界,不调整周边外交政策,做到善邻固国,俄在短期内难以突破现状,这对俄来说很是纠结。

中国的快速和平崛起使自己的实力大增,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清新的形象,厚实的战略倡议,令世界为之一振。中国现已跻身于美俄长期占据的世界大国的外交行列。中国曾是历史上的一个大国,如今正在重温自己的大国外交梦。但在新的世界格局下,必须对原有的大国情怀和心绪进行调整,并赋予新的内涵。唯如此中国的大国外交才有生命力,才能不断延续,生生不息。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中国大国外交的主导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中国的战略构想和倡议一个接一个,受到世界的关注,尤其是中国凭借自身实力和令人信服的理念而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倡导互联互通、互鉴互学、相互包容、合作共赢的世界利益共同体深入人心,现已成为中国大国外交的基石和主旋律。

总之,世界大国外交的新格局正在形成,它们之间的角逐也正在不断展开。而中国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主导作用和对世界事务的引领能力也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和认同。

美国和俄罗斯的大国外交

《领导文萃》:美国至今仍是世界上头号强国,如何评价美国的大国外交?

秦宣仁:美国自立国之时起,就确定了它的对外战略目标,即谋求保持美国的“大国力量优势”。一位有着白宫背景的芝加哥大学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扬言:“美国过去和现在都不允许别人强大,不允许别人同美国竞争,不允许别人向美国的利益和有影响的地区发起挑战。”他还说:“美国的外交政策就是实力政策……美印、美俄、美日合作都是为了遏制中国。美国要实现世界上无人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局面。”这番言论同奥巴马的最后一次国情咨文中提到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不光是说经济上最强大,而是我们就是最强大的国家——我们的军队依然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作战部队,没有一个国家胆敢袭击我们”如出一辙。

无论是当年美苏冷战对峙,还是今天的“重返亚太”“亚太再平衡”;无论是对反恐持双重标准,还是操控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等等,都是为了确保当年小布什政府提出的“美国第一”大战略的顺利实施,即“防止出现一个在全球范围内能与美国处于同一水平级的战略竞争者。”由此看来,历届美国政府的对外战略都是一贯的,即维护美国在全球的强权和霸主地位,这就是美国大国外交恒久不变的实质。

美国之所以把“重返亚太”“亚太再平衡”当作头等要务,说穿了就是要“平衡”中国的快速崛起,就是要遏制俄罗斯的复兴。美国推行强权和霸道,到处插手,或围堵、制裁,或打压、肢解,弄得世界不得安宁,国际局势动荡不定,到头来也使得各国逐步与其疏远。在这种形势下,中俄结伴而行顺理成章。当然,中俄结伴而不结盟,不针对第三者,中俄合作也不需要看别人脸色。美国应该懂得,逆世界潮流而动将会是什么后果。

美国拥有强大的实力,除了它在国际机构中的主导地位,吸引了全世界的各种人才为其服务,再就是美国凭借它在国际贸易中的以美元定价、结算,以及美元作为国际主要储备币种,加上通过发行美元,美国人可以轻易地享受世界各国的优质商品和服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的实力是世界各国造就的。如今美国的政要和智库们似乎也已经预感到他们面临的国际环境的变迁,即再想回到昔日鼎盛时期的辉煌已不可能。今后美国的大国外交何去何从正考验着美国政要和智库们的才智。

《领导文萃》:那么,又如何看待俄罗斯的大国外交?

秦宣仁:普京执政时期,俄罗斯的外交是集前沙俄和前苏联外交之大成,其中尤以钟情沙俄时期的不少外交理念,崇尚沙俄时代的一些哲理而引人注目。如今在俄罗斯到处可见褒奖、颂扬沙俄时代的标语、口号和纪念品,为沙俄帝国重塑金身,为一些沙皇“封圣”等等,都已成为一种时髦。俄罗斯上下对大国、帝国的追求成为挥之不去的心结,而普京到处“秀肌肉”则更是迎合并助长了俄罗斯民众的“俄罗斯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心态。其中最为突出的例子莫过于普京把一位迷恋沙俄时代、后因反对苏维埃政权而流亡国外的哲学家伊凡·伊里因(1883—1954年)奉为“国师”,视他为“俄罗斯正统的爱国主义者典范”,普京要求下属阅读他的著作,竭力推崇他的“爱国主义、荣誉感、自我牺牲精神、严苛的纪律和对国家复兴的强烈要求”“俄罗斯民族专政”“对外部列强的封闭”“立足于东正教和提倡传统的价值观”等等主张,并要求上下学习和接受它们。基于此,数年前,普京下令把伊凡·伊里因的遗骸用专机从日内瓦接回俄罗斯隆重安葬。此举反映了普京和俄罗斯社会对这位旧俄时代哲人的崇敬之心。

俄罗斯大国外交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经验丰富,行事老道,布阵严谨,很有章法;出其不意,速进速退,见好就收;胸有成竹,配合协调,时刻掌握主动。无论是应对乌克兰危机,还是出兵叙利亚,半年后又从叙利亚撤军;无论是当年科索沃战争,还是格鲁吉亚战争,我们都可以看到俄罗斯外交的这些特点。再就是俄罗斯在对外事务上,非常重视对国际法规的研究,总是力图在条法中找到有利于自己,为自己开脱、辩解的依据。

尽管俄罗斯的外交强势,目前主要是靠武器装备和军事技术以及资源储备支撑,但从长远来看,因缺少强大的经济实力,加上体制封闭、守旧孤傲,很难融入世界,长此以往,它的大国、强国复兴情怀难以兑现,历史上形成的心结也难以解开。俄罗斯自我欣赏的“俄罗斯民族主义”历史,其实是充满“扩张土地”的历史。据俄一家媒体绘制的一张彩图显示,俄罗斯从1613—1914年的300年间,其领土由圣彼得堡逐步扩张到乌拉尔、雅库特、楚科奇半岛、堪察加半岛、布里亚特、赤塔州、中亚、高加索、阿穆尔州等地,形成了沙俄版图,其中有许多是从别人那里“兼并”、掠夺过来的,后来形成了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苏联。然而,“人为的帝国”终将难以为继,随着苏联的解体,这一昔日的庞大帝国也分崩离析了,这也从一个角度表明,扩张来的领土终将难以融合在一起。

当前中国大国外交的内涵和

实质

《领导文萃》:作为大国治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大国外交?

秦宣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外交政策有过三次明显的调整。第一次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涉及对世界形势的判断:是战争不可避免还是和平已经来临,这直接关系到中国对美苏的政策,“苏修亡我之心不死”这一口号便是当时的基调之一。第二次是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中国对世界形势判断转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而不是“战争不可避免”,进而提出必须抓住机遇,力促改革、开放与发展,这一新思路带来了我国外交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第三次是现在正在进行新一轮外交政策的调整,即在坚持和平、合作与发展为当今世界主题的基础上,主张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主张构建互鉴互学、相互包容、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并身体力行,积极倡导并参与组建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设立丝路基金、欧亚基金、金砖基金,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积极筹建亚洲和国际金融合作协会、国际能源互联网组织等等。

中国快速和平崛起使自己的实力壮大,加上奉行正确的义利观和诚信操守,中国的形象为越来越多国家赞许,受到世界范围的尊重。尤其是中国关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系列举措:提倡共同、综合、合作和可持续的安全观;提出亲诚惠容、善邻固国的周边外交理念;实施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以实际行动巩固15年来的中非合作论坛成果;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升级版谈判取得重大进展;中欧关系进入全新的历史阶段;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相互借重,结伴而行;积极促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即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增信释疑、聚焦合作。中国的外交空前活跃,中国领导人的足迹遍及亚、非、欧、美四大洲。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讲担当的大国的形象,正在国际舞台上日益凸显。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世界。中国正以毫不含糊的一系列战略倡议打动世界,以真诚惠容的行动融入世界。

现在国际社会期待能清晰听到中国的声音,希望多多看到中国的身影,详细了解中国倡议和方案的内容,所有这一切都无可争辩地表明,中国的大国外交正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鉴于此,中国应坚决摒弃、排斥冷战思维,决不搞拉一个打一个,决不搞坐山观虎斗、尽收渔利那种低级动作。我们既不搞联俄反美,也不搞联美反俄,而是主张平等相待,平衡相处。中国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傅莹主任委员在2016年1/2月提前出版的美国《外交》双月刊上撰文回应西方有关“中俄联盟”问题时指出,“中俄是结伴但非结盟”,“中国无意与俄罗斯正式结盟,也不会结成任何形式的反美、反西方的联盟。相反,北京希望稳定中俄关系,为这两大邻国实现国家发展目标提供安全环境,通过互利互惠的合作彼此提供支持,从而为大国处理分歧和开展合作提供范例”。不久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中俄要继续携手并肩,坚定沿着条约确定的方向,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共创中俄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同住地球村,邻居无法选择和搬走,只能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同呼吸,共命运;只能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以和为贵,以和为尚,和平共处,和衷共济。

中国大国外交事务中的义利观和对世界、人类的责任感,是中国大国外交的两大亮点,更是中国日益强大、正在走向国际舞台中央的鲜明标志。中国响亮提出的,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外交红利共享,不忘变革世界中的中国担当,处理好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间的关系准则,等等,都是顺应世界大势而形成的理念。尽管现在我们的综合实力还比不上美国,我们的资源储备比不上俄罗斯,但我们对自己应负的使命和肩挑的重任决不懈怠。中国将来强大了,实力超群了,也决不像奥巴马那样,口出狂言,与时代大潮相悖,为世界大势所不容。这正是中国大国外交有别于他人的根本之处。

《领导文萃》:可否具体介绍一下中国大国外交的内涵,其实质又是什么?

秦宣仁: 2014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提出的中国大国外交新思路,进一步确定了中国大国外交的战略构想、基本理念和实现路径。具体来说,中国大国外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和平外交与合作发展外交紧密关联。中国的“以和为尚”“以和为贵”、“求同存异”“和平共处”和“亲诚惠容”“善邻固国”等中华文明传承深深根植于民心。以此为出发点,中国积极倡导与世界各国、与周边地区通过互联互通、互鉴互学、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开创世界发展新局面。正如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新年贺词》中所言:“我衷心希望,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多一份和平,多一份合作,变对抗为合作,化干戈为玉帛,共同构建各国人民共有、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是战略外交与务实外交融为一体。国际层面上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绝不仅仅是空洞的表述,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互利合作来支撑,否则难以为继。习近平主席指出: “面对身陷苦难和战火的人们,我们要有悲悯和同情,更要有责任和行动。中国将永远向世界敞开怀抱,也将尽己所能向面临困境的人们伸出援手,让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中国提出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是自己大国外交的根本出发点,而“一带一路”倡议,组建亚投行、丝路基金、欧亚基金、金砖基金等等,都是为落实大国外交战略目标的举措,今后我们还将不断尽自己所能来推进国际合作。

三是强势外交与缜密行事并重。中国作为大国,其实力、影响力、责任和行动都举足轻重,但中国决不称霸,过去不会,现在不会,将来强大了也不会。中国将一如既往,坚定不移地遵守和维护联合国宪章、国际公约和法规,坚定不移地捍卫自己的主权、尊严、核心利益等底线。对此,必要的强势外交必不可少。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中华文明的伟大历史传承赋予我们凡事运筹于策、缜密于行、低调行事、不要张扬的外事风格,要求我们崇尚多做少说,或只做不说的行事风格。

四是主导外交与一般外交相结合,但更多地向主导外交倾斜。中国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较少涉足主导外交。随着国力不断增强,自身的地位、作用、影响力、话语权等不断抬升,加上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大国关系格局的调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应更多地显示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引领力度。近年来,中国在主导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欧关系等方面已初见成效,但在主导中朝等关系方面尚不明显。谦逊永远是中华民族的待人之道和做人之本,但在涉及大国风范方面,必要的“神气”和“盛气”不可无,只要不盛气凌人;必要的“狂气”不可缺,只要不妄为。任何时候我们都不俯视别人,绝不高人一等,欺辱他人,但也绝不去仰视别人,更不低三下四求人。我们反对冷战思维,也不允许重开冷战,对此绝不含糊,尤其珍惜民族尊严,不怕别人说自己是“民族主义”。主导外交就是强调在对外事务上的主导性和引领作用,不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不是被动应对,而是突出自己的主倡性和引导力。中华文明的温文尔雅不可缺,但该有的威权形象更要有,该出手时必须出手,该强硬时必须强硬,当然必须拿捏好分寸,掌握好时机。主导外交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具备的形象和手段,是与大国、强国地位相匹配而不可或缺的。

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快速崛起的大国,中国人民历经艰辛正在圆梦大国情怀,中国不可能在别人的阴影下成长,也不可能无视自己的周边环境,不可能把自己置身于重大事件之外而独自埋头发展。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必须有实力、有担当地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中国人民也决不接受“国强必霸”的逻辑。决定大国地位的因素是实力、使命感和引领能力,而这些又都与大国的文明传承、大国的治理战略思想息息相关。为此,中国提出同世界各国互鉴互学、相互包容、互联互通、合作共赢,最终创建人类利益和命运共同体。这是我们治国理念中大国外交的根本出发点,也是中国大国外交的实质之所在。

中国的大国外交理念,既不可能归类于美国式的强权和霸道,也不可能归类于俄罗斯式的扩张和傲慢。中国的大国外交既要发扬中华民族的文明精髓——不搞极端,不搞片面,而是要努力践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的大国外交不会也不能割断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纽带,同时又要充分彰显自己和平崛起的软硬实力。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合作与发展,个中时间的保障、时机的精准掌握是关键。因此,“认清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把握时代脉搏,树立世界视野,赢得发展先机”,便是我们应对和处理国际事务的出发点。

《领导文萃》:中国倡议构建人类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世界胸怀和对世界的使命感。在为践行我国大国外交服务方面,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为此,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理念?

秦宣仁:大国外交的一个根本点就是战略导向,即要把世界引向何方,用什么办法来引导,如何公平处理各国的纷争矛盾,如何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如何担当共谋合作与发展。如上所述,中国的大国外交透明而实惠:构建各种平台、纽带,参与组建各种机构,通过互鉴互学、相互包容、合作发展达到互联互通、互利共赢,最终实现人类利益和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导向把中国对外发展战略的主导内涵、目标、方法、路径等都展现得明明白白。中国的大国外交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为此,必须牢固确立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

一是大国外交的基础是实力。弱国无外交,特别是作为一个大国,若没有相应的实力做后盾,就谈不上在外交上产生主导作用,也不可能担当相应的国际战略责任,不可能倡导并践行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力源于改革、发展和创新,而这些也都需要把握机遇加以实施,需要时间来进行有效且合理的运作。事实表明,大国外交的实力既要取之有道,也需终有回报,不能“走出去”打个“水漂”完事。总结以往的实践经验,中国在经济、金融外交上有许多教训值得记取,因而还有许多功课要做,有许多基本功需要修炼。

二是外交是动态的,不是固化的。所谓动态是基于各国外交都是本国内政的延续,内外紧密关联,是为本民族的根本利益服务。外交永远受利益驱动,但这个利益是互利共赢,绝不是攫己利而排它,尤其是在互有需求、相互依存、构建人类利益和命运共同体的今天,这种义利观绝对不能丢弃。“朋友要交,心中有数”就是源于因利益调整而使得朋友关系出现变数。如何应对复杂多变、跌宕起伏的国际和地区形势,如何协调、如何谈判等等,也是基于利益的分配和利益的平衡。

三是中国大国外交的根本内涵之一就是不结盟。翻开世界外交史,找不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联盟或结盟。所有号称结盟的国家,都是因利益驱动而仅仅在某个时段的结合或联手,或因实力失衡被迫形成的权宜之计。无论是二战时期的反法西斯联盟,还是法西斯德意日轴心国,无论是当年的中苏友好同盟,还是今天的北约和美日韩联盟等等,无不如此。当然,我们反对结盟并不等于无视西方为了围堵中国崛起而形成的“结盟”,对此我们应始终认真对待。

四是大国间的博弈源于力量对比的不平衡。在世界秩序处于裂变、联合国变得软弱无力的情况下,中美俄理应肩负着引领国际秩序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任。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三个大国在当今和今后的国际舞台上展开博弈和角逐不可避免。大国间力量不对称短期内无法改变,但不可改变又不是永恒的。各大国对这种不对称也都有自己应对的招数和能力。在美国对华、对俄约束制衡战略不断强化的情况下,中国的大国外交应通盘考虑、周全运作,应坚持自己的既定战略方针,坚定不移地践行自己的倡议。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行径,我们应尽全力变对抗和恶性竞争为合作和良性竞争,在维护和拓展自己在本地区和世界范围内核心利益的同时,也尊重守成大国的合法利益,使和平共处和务实合作相互交融;在处理周边争端时,竭力主动寻找管控危机机制,共同设计开发方案,切忌领土争端被民族主义和短期效应所绑架。

五是在对外事务中不以意识形态论亲疏。这是中国构建对外关系在理论上的重大突破。作为一个传统讲究意识形态的国家,在外交上冲破樊篱、独辟蹊径是很不容易的。中国外交有今天的大好局面,是与当年邓小平冲破重重阻力,为大国外交顺畅实施而呕心沥血、担当巨大的政治风险分不开的。世界上存在各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多少世纪以来它们相互攻击、争斗不断。尽管意识形态冲突无处不在,时刻影响着各国的内政外交,但经过多年的实践大家都明白,在外交场合以意识形态来划线和论亲疏显然是行不通的,中国有过这方面的惨痛教训。在构建互联互通、互鉴互学的人类利益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目标前提下,意识形态不是助力,更不是基础。因此,在国际事务中淡化意识形态,突出互利合作、相互包容,突出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突出相互依存、相互支持便是必然的,更是刻不容缓。

猜你喜欢
大国外交俄罗斯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
欲盖弥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