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适合我们,中国更应该向德国学创新

2016-09-13 01:07姚洋
领导文萃 2016年15期
关键词:中产阶级特殊性原发性

姚洋

中国经济处在一个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转型升级主要靠创新。中国的两条创新之路,一条可称为从0到1,另一条则是从1到N。

从0到1,就是从无到有,原发性的创新,创造性的创新。这在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什么是从1到N呢,就是从1到多,从有到精,不断改进,追求极致。这在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

当然,每个国家都有特殊性,美国在创新方面有三个特殊性值得我们关注。

第一,美国有非常强大深厚的金融体系,其强度和厚度可能超乎我们常人的想象。举个简单的例子。多次金融危机其实都是在美国爆发,但所有的钱最后都能跑到美国去避险。金融的无缝对接可以给予技术原发性创新巨大的支持。

第二,美国的法制系统非常完善,对于创新和专利的保护非常到位。有了法律的保护,教授和技术发明人都敢于拿出自己的专利创业。中国的教授和技术人才对于知识保护还是心里没底。

第三,美国非常开放,这个国家至今仍然处于人口的净流入与正增长,这几乎在所有发达国家里都像个例外。

美国这种创新对应的弊端就是没有中间产业的存在,始终是金融和技术精英在上,大部分人相对贫穷。

相比美国从0到1的创新,德国的模式更值得中国借鉴。

德国的创新可称之为“跟随式”,这种模式追求的是严谨求实,精益求精。关键是在这种创新模式下,有很好的就业基础,强大的中产阶级群体的存在非常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整体抵抗金融风险的能力也很强。

当一些企业冲向新能源汽车时,德国一家发动机公司仍在专注于柴油、汽油利用效率的提高,百公里耗油下降到3升以下,足以和新能源汽车竞争。综合评估的话,这比新能源汽车更环保。在这种创新模式下,德国至今仍有25%的劳动力在制造业。

中国的创新不能简单地全盘拷贝美国模式,我们没有从0到1创新的基础。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所有的企业都要走德国模式。

因此,中国在创新上两条路都要走,要学美国,更要学德国,一定不要放弃制造业,一定要提倡工匠精神。中国的供给侧改革,中国中产阶级的消费,中国的内需扩大,中国的社会稳定都离不开制造业,离不开从1到N的创新。

(摘自《思想理论动态参阅》)

猜你喜欢
中产阶级特殊性原发性
中医治疗特殊性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女性冠心病诊断与防治的特殊性
我国近代农业机械化的特殊性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谁最早提出了“中产阶级”
在美国哪些州生活成本最低
对博物馆工程建设特殊性的思考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