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城区交通微循环改善对策研究∗——以南通市老城区为例

2016-09-14 07:30汤天培李杨于瑶瑶冯旭阳
公路与汽运 2016年4期
关键词:南大街附院老城区

汤天培,李杨,于瑶瑶,冯旭阳

(南通大学交通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

城市老城区交通微循环改善对策研究∗——以南通市老城区为例

汤天培,李杨,于瑶瑶,冯旭阳

(南通大学交通学院,江苏南通 226019)

为缓解城市老城区日益严重的交通问题,引入交通微循环理念,根据老城区普遍存在的交通问题,从路网改善、停车治理、公交优化、慢行交通改善4个方面分析交通微循环所适用的老城区交通问题及基本改善对策;以南通市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简称通大附院)片区为例,分析现有交通问题,借鉴国内外交通管理经验,从上述4个方面提出交通微循环改善对策,为有效改善城市老城区交通问题提供参考。

城市交通;交通微循环;老城区;南通

城市交通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质量、百姓生活水平等的重要因素。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是城市交通大动脉的毛细血管,对整个城市交通系统起着重要的疏通和协调作用。国内外相关研究中,ChristopherW.等认为交叉口的优化可提高交通微循环效率,根据交通线路特点,提出了一种交通微循环组织模式;HaiYang等提出次干路和支路是住宅区交通微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了交通控制模型;美国加州交通部分析专家易汉文及Modesto市交通规划师王海燕均对城市交通微循环进行了实例研究,认为支路网密度越大,越有利于交通微循环的实施;宋雪鸿从路网、公共交通、慢行交通、停车及交通管理5个方面阐述了交通微循环的规划内容,并构建了城市交通微循环的评价指标体系;李小会提出了大城市中心区交通微循环系统设置的路网条件和交通条件,从路网组织、停车组织、导向标志设置、慢行交通组织等方面提出了交通微循环的设置方法;许明明等以长沙市五一商圈为例,提出了支路改造、停车整治、节点渠化、交通组织等方面的交通微循环改善设计方法。从目前的研究应用情况来看,鲜有针对城市老城区交通微循环的应用研究。

南通市南大街是典型的城市老城区,该地区土地利用性质复杂多样,内部路网错综复杂,早、晚交通高峰时期的路网交通负荷大,机动车违章停车、电动自行车随意行驶、行人乱穿马路等现象层出不穷,亟需引入交通微循环理念,在不增加路网容量的前提下缓解南大街地区的交通问题,提高交通效率和安全性。该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城市老城区普遍存在的交通问题,分析交通微循环的适用问题及改善对策,以南大街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简称通大附院)片区为例,分析所存在的交通问题,从路网改善、停车治理、公交优化和慢行交通改善4个方面提出交通微循环改善对策,为城市交通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1 交通微循环适用问题及改善对策分析

根据交通微循环改善对策的一般类型,结合城市老城区普遍存在的交通问题,从路网改善、停车治理、公交优化和慢行交通改善4个方面研究交通微循环所适用的老城区交通问题及基本改善对策。

1.1路网改善

1.1.1适用问题

(1)老城区可利用路网密度低,支路网通达性弱。一般而言,老城区的路网较发达,但长期存在违章停车、非法占道和秩序混乱等问题,导致路网的可利用率低。老城区大部分公建设施主要沿干道两侧分布,由于支路网通达性不足,导致道路交通流量过分集中于干道,在老城区总体出行水平并不高的情况下,干道无法负荷过于集中生成的交通量。为了应对老城区这种交通压力超载的假象,通常对干道进行拓宽改造或组织优化,但这仅能缓解一时的交通拥堵状况。真正能疏导干道交通流,缓解干道交通压力的支路网往往不受重视,规划标准偏低是老城区支路网所面临的常见问题。

(2)老城区外围道路与内部道路通行能力不相匹配,跨区域道路易发生交通堵塞。城市发展一般以老城区为依托向外拓展延伸,在老城区外围形成新的城市区域,新城区与老城区之间交通联系紧密,但新城区与老城区相衔接的道路通行能力往往存在不匹配的现象,容易导致跨区域道路在衔接节点上的拥堵。

1.1.2改善对策

(1)打通支路网,整治非法占道行为。通过打通支路,提高支路网的密度,实现老城区路网的互联互通,为干道提供灵活的交通拥堵疏导路径。通过清除路内障碍物如违章停车、经营占道等,疏通路网,提高路网的可利用率。

(2)规划分流通道,缓解老城区过境交通压力。通过加强交通组织,在老城区外围规划主干道辅助环路,建立过境交通分流体系,对穿越老城区各个方向的车辆和行人进行疏导分流,缓解过境交通对老城区内部交通出行的影响。

(3)强化老城区对外通道建设,突破道路瓶颈。老城区对外通道建设与过境交通分流体系相协调,提升老城区对外通道的通行能力。对老城区过境交通的处理,优先通过过境交通分流体系进行疏导,其次通过建设与外围道路相匹配的过境道路进行通达,并强化跨区域道路在衔接节点上的设计,即交叉口优化组织设计。

1.2停车治理

1.2.1适用问题

(1)停车供给不足,以路内停车为主。老城区道路路幅普遍偏窄,路内停车会严重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致使非机动车和行人“无路”可走,与机动车争抢通行空间,存在较大的交通安全隐患,同时无法保障消防通道空间。

(2)停车供给增速缓慢,停车供需不平衡。老城区的大部分老旧建筑配建停车设施少,而且受制于老城区土地资源稀缺,公共停车场建设难度较大,停车供需严重不平衡,停车设施缺乏的问题很难从基础设施建设上得到根本解决。

1.2.2治理对策

(1)挖掘路外停车资源,实现停车供给差异化。充分利用老城区可改造的土地资源,采用小型停车塔、多层停车架等新型停车设施,在车辆基数大、用地资源稀缺的地块宜选择地上停车库(楼)。同时,充分利用区内办公、商业、小区等的停车空间,采取停车泊位共享机制,“盘活”区内所有可利用的停车泊位,实现停车位布局的“小而分散”,满足“就近停车”的需求。

(2)强化交通需求管理,实现以静制动。停车供给的增多,反而会刺激停车需求的非理性增长,故老城区的停车系统改善应逐步转变为停车泊位差额供给,提高老城区车辆停放的平衡性和有序性。

(3)建立停车泊位调节机制,实现停车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建筑物集中路段,严格控制路内停车泊位数量和停车时间,通过收费标准杠杆调控停车需求,提高停车泊位的使用效率。

1.3公交优化

1.3.1适用问题

由于老城区次干道和支路网分布不规律,支路断头路较多,制约了公交线网规划,主要的公交线路集中设置于干道上,导致线网重复率高,而延伸至各个出行终点的公交线路较少,造成公交线网密度低、覆盖盲区大。同时,由于公交线路重复率高,公交站台的泊位数有限,高峰期公交车辆进站容易排队溢出,对干道交通的影响较大。

1.3.2优化对策

(1)老城区公交线网规划宜与支路网规划同步开展。随着支路网密度的提高,逐渐提高公交线网的覆盖率,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优先设置公交专用道。充分利用老城区的支路和街巷,引入支路小公交,发展公交微循环路线,增加公交线网密度,降低公交线网重复率,提高老城区公交服务水平。

(2)发展轨道交通是当前解决老城区交通问题的一种趋势。当老城区的轨道交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结合轨道交通站点进行布局,规划安全、舒适、便捷的慢行交通设施和换乘枢纽。

1.4慢行交通改善

1.4.1适用问题

一般而言,老城区的出行结构中慢行交通是出行方式的主体,尤其是一些规模较小的老城区,慢行交通出行比例高达70%。老城区道路断面形式以一块板断面为主体,加上支路网缺乏,机动车路内停放占据大量属于慢行交通的路幅,导致非机动车和行人被迫占用机动车道,慢行交通出行环境堪忧。

1.4.2改善对策

(1)通过建设合理的支路网络,分流非机动车交通,提高非机动车路网的通达性。在城市老城区,综合人行道布设情况,建设系统、通畅和舒适的非机动车骑行道。

(2)打造舒适的人行通道,为步行提供一个良好的街道景观。依据老城区商业中心、居民区和公交站点的布局,结合老城区道路狭窄、街巷多的特点,建设与这些重要交通节点配套合理、便捷安全的步行通道。

2 实例分析

2.1通大附院片区概况

通大附院片区位于南大街西南部,为濠南路、南大街、濠河所围合的区域(见图1)。片区现状用地以医疗用地为主,商业和居住用地为辅。片区业态主要包括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南通日报社、名都大厦、金诚大厦、有斐大酒店、白家园小区等。

图1 通大附院片区研究范围

2.2通大附院片区交通现状

2.2.1城市路网现状

该片区主要道路有南大街(次干路)、濠南路(次干路)、西寺路(支路)和健康路(支路),受制于用地限制,路幅较窄,断面形式均为一块板,交通组织难度较大。整体而言,该区域次干道和支路所连接的循环体系不畅通,断头路较多。

南大街、濠南路是城市次干路,高峰时期交通量大,非机动车随意穿行情况十分常见,整体车辆通行速度不高,上下班高峰期路段容易拥堵。通大附院周边上下班人群及就诊患者出行基本围绕西寺路和健康路两条支路进行组织,西寺路和健康路现采用逆时针单向交通组织形式,在上下班高峰和就诊高峰相叠加时混行严重,交通拥堵成为一种常态。

2.2.2停车系统现状

该片区内通大附院是交通吸引和发生的重要地块,每天就诊人员、陪护家属及医院职工累计达数万人,日均车流量5000辆左右,受自身建筑布局制约,停车位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日益严重,加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价格调节,路内违章停车现象较普遍,尤其是在西寺路两侧,让本就负荷不起的西寺路雪上加霜。

2.2.3公交运行现状

目前,通大附院周边300m范围内的公交站有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站(7条线路)和长桥站(3条线路),南大街上的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站线路重复系数高,而且是非港湾式停靠站,占用了非机动车道,高峰时期公交车与主线交通流的相互干扰严重。此外,附院周边还配套有公共自行车站点,分别在健康路伶工学社门口、濠南路有斐大酒店对面、南大街启秀医学院西侧,但整体利用率不高。

2.2.4慢行交通运行现状

根据南通市2012年居民出行调查报告,南通市老城区的慢行交通出行比例高达74.51%,如何提升老城区慢行交通品质,保障慢行交通的通行权,缓解慢行交通与机动车交通之间的相互干扰,成为破解老城区交通问题的关键。

(1)非机动车运行现状。在短距离出行中,自行车和电动车是一种高效的出行方式。但由于该片区道路空间发展的限制和支路网的缺乏,高峰时期机动车交通挤占非机动车交通的现象十分普遍(见图2),导致非机动车被迫与机动车混行(见图3)。

图2 南大街机动车占道现状

图3 南大街非机动车道被占现状

(2)行人运行现状。通大附院周边大部分道路两侧人行道较窄,部分道路甚至不足1m,加上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对人行道的占用,片区行人步行环境较差。步行出行和非机动车出行交通空间相互交叉和重叠,经常发生相互干扰。以西寺路和健康路为例,道路交通秩序较为混乱,步行出行环境有待改善(见图4和图5)。

图4 西寺路人行道被占用现状

图5 健康路人行道被占用现状

2.3通大附院片区交通微循环改善对策建议

2.3.1路网改善对策

(1)该片区的主要干道南大街和濠南路现状承担了部分与老城区无关的过境交通和穿越交通,建议通过濠西路和濠东路2条南北向道路分解南大街的过境交通与穿越交通,通过人民路和青年路2条东西向道路分解濠南路的过境交通与穿越交通。

(2)南大街作为该片区主要的对外通道之一,与青年中路在片区南侧形成畸形的五路交叉口,建议设置东西向、南北向直行和左转导流线,合理组织车流;设置南北向左转待转区,充分利用交叉口内部空间,提高左转车道通行能力;建议三德大酒店出入口采取右进右出的方式,减少对主线交通流的影响。

2.3.2停车治理对策

(1)大力整治路边违章停车,南大街、濠南路、西寺路、健康路两侧部分路段设置咪表停车位,满足部分临时停车需求。

(2)整合片区六大停车设施,分别为名都大厦停车场、有斐大酒店停车场、启秀停车场、西寺停车场、琼宇停车场(见图6)。通过设置停车诱导系统,提前预告片区停车泊位可用数量,减少寻找泊位的绕行成本,诱导车辆有序停车。

图6 通大附院片区交通微循环组织规划

(3)通大附院是该片区客流的主要集散点,如图6所示,对其打造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设置3个主要出入口,分别为门诊出入口(门诊楼前)、急诊出入口(急诊楼前)、住院部出入口(伶工学社对面),在出入口处设置车牌智能识别系统,提高进出效率。同时,在附院周围一定距离内设置三级诱导标志系统,提前引导车辆有序行驶和停放。

2.3.3公交优化对策

近期建议对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站和长桥站进行港湾式站台改造,缓解公交车进出站对沿线交通流的影响。根据201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的《南通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4—2020年)》,其中1号线预计会在附院南侧500m范围内设置体育公园站。建议远期结合体育公园站点的选址预留相应的换乘设施,通过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共同承担通大附院片区的客流,缓解该片区地面交通压力。

2.3.4慢行交通改善对策

(1)完善南大街、濠南路、西寺路、健康路的慢行交通系统,创造一个良好的步行和非机动车出行环境,为该片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出行方式选择。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见图7和图8)进行建设。

图7 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市中心慢行车道

图8 路面抬高的专用慢行车道

(2)合理设置隔离设施,实现快慢分离,保障非机动车和行人的通行安全。

(3)通过视频监控路段违章停车行为,减少路边停车对慢行空间的占有。

(4)在主要人流集散交叉口,通过交通稳静化技术,设置凸起人行横道或纹理路面(见图9和图10),提高对机动车减速通行的警示作用。

图9 凸起人行横道

图10 彩色纹理路面

3 结语

该文通过对南通市老城区通大附院片区交通微循环改善对策的实例分析,探讨了老城区交通微循环的适用问题及改善对策,重点研究了路网改善、停车治理、公交优化和慢行交通改善对策。该文仅探讨了城市老城区交通微循环改善对策,为有效解决老城区的交通问题,需要规划与管理并重,通过健全的管理机制和畅通的民意反馈渠道,保障方案的充分落实与功能发挥。同时进一步研究支路微循环和主干路微循环之间的互动关系,建立交通微循环改善方案评价方法,定量化评估改善方案的合理性。

[1] ChristopherW,DavidJ,GautamA.Spatialaspectsof trafficcirculation[J].TransportationResearchPartB:Methodological,1995,29(1).

[2] HaiYang,MichaelGHBell.Trafficrestraint,road pricingandnetworkequilibrium[J].Transportation ResearchPartB:Methodological,1997,31(4).

[3] 宋雪鸿.城市交通微循环问题的解决策略及其应用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8.

[4] 李小会.大城市中心区交通微循环系统设置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3.

[5] 许明明,谢辉,钟平.城市CBD地区交通微循环改善设计方法探讨:以长沙市五一商圈为例[J].交通与运输,2009(7).

[6] 刘望保.国内外城市交通微循环和支路网的研究进展和展望[J].规划师论坛,2009,25(6).

[7] 杨明,过秀成,於昊,等.城市老城区交通问题解析与近期改善对策研究[A].城市交通发展模式转型与创新:中国城市交通规划2011年年会暨第25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

[8] 李德慧,刘小明.城市交通微循环体系的研究[J].道路交通与安全,2005,15(4).

[9]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南通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4—2020年)[R].北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4.

[10] 吴卫川,靳文舟.大城市“城中村”微循环公交评价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公路与汽运,2015(6).

[11] 张海明.城市居住片区交通微循环系统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

[12] 李量.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综合交通改善方案的研究:以四川南充市核心城区交通改善为例[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2).

U491.2

A

1671-2668(2016)04-0021-05

∗2016年度南通市社科基金项目(2016BNT014);南通市社科联2016年度重点热点难点课题(RY1618);2015年度南通市级产业技术战略研究项目(AR2015014);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1510304069Y)

2016-01-09

猜你喜欢
南大街附院老城区
·书 讯·
专家集体跳槽
书 讯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老城区是夜经济的“灵魂”
九江市老城区住区空间形态演变原因研究
·书 讯·
·书 讯·
老城区科技企业上市的促进政策探讨
发挥工会参与职能 推进附院建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