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2016-09-18 09:24山东省济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山东济宁272000
关键词:内阻汤加减天麻

刘 震(山东省济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山东 济宁 272000)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刘 震
(山东省济宁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山东 济宁 272000)

目的 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schemia,VBI)之痰浊内阻型眩晕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VBI痰浊内阻型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常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尼莫地平注射液+盐酸培他啶纯西药治疗,治疗组增加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主要临床症状眩晕和痰浊内阻型症状。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胸闷呕恶、脘痞胀满、形体肥胖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治疗VBI痰浊内阻型眩晕,疗效可靠。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疗效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高发病颈椎疾病,中医认为其属于老年眩晕病症范畴,痰浊内阻为其主要病机,较多文献报道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治疗该病[1]。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VBI痰浊内阻型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治疗该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VBI痰浊内阻型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与对照组50例。所有患者为本院神经内科住院部和门诊收治的患者,经影像学检查符合1993年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2]、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2010修改)关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诊断标准[3]。痰浊内阻型眩晕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组男27例,女25例;年龄39~69岁,平均年龄(54.15±15.23)岁;病程8个月~5年,平均病程(2.43±2.02)年。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39~71岁,平均年龄(55.62±16.12)岁;病程6个月~5年,平均病程(2.52±2.17)年。排除标准:脊椎病变、肝肾功能异常、无法耐受治疗、治疗期间死亡、认知障碍、合并重型精神疾病、哺乳期及妊娠期妇女、脑卒中病史、心肺功能严重衰竭、尼莫地平等西药药物使用禁忌症、中药过敏史者。两组患者病史、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组前均未采用扩血管药物、抗凝药物等治疗,均接受基础治疗。包括:阿司匹林肠溶片(德国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100 mg/次,1次/d,口服;尼莫地平注射液(德国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00002)50 mg/d,静脉滴注。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增加盐酸培他啶注射液(河南辅仁怀庆堂制药生产,国药准字H41024524)20 mg/d,静脉滴注,15天为一个疗程;治疗组不使用盐酸培他啶,在上述基础上增加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治疗,药物组成:半夏10 g,白术15 g,天麻10 g,茯苓20 g,泽泻20 g,陈皮12 g,甘草6 g,葛根15 g。患者每日服用一剂药物,有本院药剂科代为煎药,每剂药加入清水1500 mL,煎至400 mL,分为约200 mL/份,早晚各温服1份。

1.3疗效判定标准

1.3.1中医症候疗效

依据《中医辨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VBI:痊愈:临床症状、并发症状消失;显效:临床症状、并发症状消失大部分改善;好转:临床症状、并发症状有改善;无效:未达上述指标或加重。

1.3.2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参照1993年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相关部分采用尼莫地平方法:统计治疗前和治疗后积分,评估胸闷呕恶、脘痞胀满、形体肥胖等症状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疗效比较(n,%)

2.2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胸闷呕恶、脘痞胀满、形体肥胖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胸闷呕恶、脘痞胀满、形体肥胖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比较(±s,分)

表2 中医症状积分变化比较(±s,分)

治疗组  对照组治疗前  治疗后 P  治疗前  治疗后 P胸闷呕恶2.97±0.36 1.23±0.85 0.032 2.89±0.67 2.59±0.63 0.529脘痞胀满2.85±0.75 1.45±0.69 0.021 2.79±0.56 2.63±0.56 0.436形体肥胖2.63±0.48 1.37±0.72 0.037 2.69±0.63 2.45±0.69 0.523

3 讨 论

VBI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等原因所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障碍,也是导致患者眩晕的主要病因。西医采用抗凝、扩张脑血管等措施治疗VBI,但是疗效不够理想,为此需从中医角度探索该病治疗方法。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00%,且治疗后,治疗组胸闷呕恶、脘痞胀满、形体肥胖积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各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治疗VBI疗效可靠,且痰浊内阻症状改善效果理想。

中医认为VBI痰浊内阻症状病位在脑,与肝、脾、肾三脏有关,以气、血、阴、阳虚为本,以风、火、痰、瘀为标,肝肾亏虚,肝阳上亢,脑窍受扰、气血虚弱、痰阻经络、浊阴不降,故脑窍失利,发为眩晕。为此,痰浊内阻应确立化痰降气的治疗原则,以半夏、白术、天麻、茯苓、泽泻、陈皮、甘草、葛根等八味药组成治疗痰浊内阻型眩晕,较为对症。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熄风,两药合用,为治痰浊眩晕之要药;白术燥湿健脾,泽泻利水渗湿与白术加强化痰降浊之功效;陈皮理气化痰,以使气顺则痰消;葛根解肌透疹、举升清阳。甘草调和诸药共凑降浊化痰之功。全方化痰、降浊、通络、止晕之功效,治疗VBI之痰浊内阻型眩晕证,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治疗VBI痰浊内阻型患者的疗效可靠。

[1]国家中药管理局.中医辨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3.

[2]温化冰,王小红.痰热证、瘀血证和痰瘀证血液流变学对比观察[J].北京中医学院报,1992,(06):23.

[3]王新德.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8,21:59.

[4]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08):472-476.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S].1993,41-45.

本文编辑:孙春宇

R285.6

B

ISSN.2095-6681.2016.09.128.02

猜你喜欢
内阻汤加减天麻
Modified Gexiazhuyu decoction (膈下逐瘀汤加减方) alleviates chronic salpingitis via p38 signaling pathway
保元汤加减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果蔬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探究
复方参蓉汤加减治疗脾肾两虚型斑秃的临床疗效观察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Effect of Xuebijing injection on hematopoietic homeostasis of LPS induced sepsis in mice
天麻蜂蜜膏,头痛失眠都能用
天麻蜂蜜膏,头痛失眠都能用
RP-HPLC法同时测定7个产地天麻中5种成分
“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复习课之八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