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民生的创新之道(上)

2016-10-10 15:45陈钢
经济 2016年27期
关键词:夜市草根台北

陈钢

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基于此,各地区、各部门都将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将贫困地区人口的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在民生优先的大势下,如何将切实的保障惠及人民,如何提升投入产出比,都是必须认真学习的功课。

我国西部地区持续数十年的扶贫政策,花费甚巨却未收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多数改善措施都以外部给予为主线,是“输血”型的策略。后来,有些地方政府尝试“造血”扶贫,以教育、培训、组织和信息支持等方式,促进百姓就业和民间生产,反而收获“以民生活化经济,以经济促进民生”的效果。近年来,一些高福利的欧洲国家也意识到,“从摇篮到坟墓”的优厚福利,使部分民众过上“不干活也好活”、“少干活活更好”的日子,事实证明一味给予反倒释放出人性之恶。

实际上,经济与民生互为动因。民生不仅是消费能力,还应视其为创造的力量。江苏省昆山市实践了“笑脸比GDP更重要”的理念,通过在社区营造幸福一家人的氛围,在企业推行幸福就是生产力的概念,大大提高了民众爱社区、爱公司和爱城市的热情,化民众的幸福为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因此,政府的民生策略除了有给予的内容,更要有激发的功能,激发民众的贡献热情和区域经济的活力。

其次,改善民生,并非仰仗巨量财政。有一种误解,认为提升民生必须依靠强大的财政,财政收入过低势必压缩政府的作为空间,难以取得较好的民生业绩。

欧美一些城市在解决流浪者的生活来源和人格体面的问题上,几乎不耗费财政的做法值得借鉴。先由一家慈善机构按常规编辑一份杂志,亮点在于销售环节。销售人员必须是流浪者,发行方先举办岗前培训,确保他们革除邋遢、酗酒等不良习惯,了解杂志销售规范,并保证在指定地点和时间叫卖指定数量(10-30份)的杂志。售价的30%是采编印刷成本,70%是销售人员的收入。由于不少读者会超出售价付费,如果每天工作3-5小时,一位销售员日均可收入40欧元。持续了20年的成功案例包括英国的《大特辑》(The Big Issue)和纽约的《街头新闻》(Street News)。如今,该方法已普及到欧洲和北美的广大地区,帮助许多底层民众摆脱困境,走上工作岗位。

台北夜市也值得探究一二。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台湾加工业的崛起,一些小食摊出现在工业区附近,既满足了夜班工人的餐饮需要,也能贴补摊主家用,夜市初见雏形。而后,政府介入规划、启动宣传、提供服务,并催生出士林、西门町等20座大中型夜市,其中容纳了上万户商家,提供了10万个就业岗位。品种丰富、物美价廉的夜市成为台北最重要的景点之一,大大地推动了台北的观光业,也成就了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不仅提供了就业机会,还成为税收的主要来源。反观国内多数城市视夜市为卫生秩序死角,管理时松时紧,市场时放时禁,于旅游观光、草根生计、民生建设都是弊大于利。

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在《大繁荣: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中表示,不赞同把创新的责任推给科学家或大公司。在任何创新型的社会中,创新能力的提升都是基于草根、大众的,是自下而上的进程,活化草根经济是激发创新力和提升民生的必由之路。

猜你喜欢
夜市草根台北
大观楼夜市掠影
玩遍云南还有这些“宝藏”夜市等你来打卡!
拾味夜台北
台北Z House
冬季到台北来看雨
草根
草根
草根论调
台北
给草根创意一个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