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幼儿文学“二次创作”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

2016-10-11 10:37邓增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实践能力课程改革

邓增

摘要:无论是从学前教师教育的职业性看,还是从幼儿文学的学科性质和幼儿接受文学的特点看,中职学前教师教育的《幼儿文学》课程,都应该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而该课程实践能力的核心是“二次创作”能力。“二次创作”涉及到多学科知识及技能的运用,因此,培养幼儿文学“二次创作”能力,除了从该课程教学综合改革入手,减少理论学习,加强实践训练外,还需要多学科教学的密切配合,同时,还要加强《幼儿文学》授课教师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关键词:幼儿文学; 二次创作; 实践能力;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8-0077-04

自2000年起我国普通中等师范学校撤并之后,各地保留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被纳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范畴;目前,很多中职学校也开设了学前教育专业,同属中职学前教师教育。幼儿教师培养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的“实用型”人才,把“职业性”特点充分凸显出来。

然而,当前幼儿教师教育的不少学科,包括《幼儿文学》,未能很好地把“职业性”特点充分发掘出来,影响了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培养,已经不太适应当前学前教育对幼教人才的需要。

一、当前《幼儿文学》教学在“专业性”方面的缺失与问题

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能力为重”的学前教师教育基本理念,当前的《幼儿文学》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目前使用的教材等方面都存在比较大的问题,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灌输、轻实践”的现象,对培养实践能力不够重视,“职业性”方面有较大的缺失。

(一)从教材的定位看

目前,中职学前教师教育普遍使用2005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幼儿文学》教材(以下简称“人教版”),该教材编写依据是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其课程定位为“既是一门文学课,又是一门专业必修课”。 虽说是“专业必修课”,但该课程仍被归类为“文化基础课”,从属“语文”学科,是“中等幼儿师范学校语文学科的三门课程(阅读和写作、听话和说话、幼儿文学)之一”,也没有就其“专业性”作具体说明。

2013年8月,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教师发展高中专分委会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文学》教材(以下简称“北师大版”),也把该课程定位为“一门基础课和专业课”,是“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专业课”的解释是“无论幼儿园哪一门课程、哪一种活动,甚至家庭教育,都离不开幼儿文学”,说法比较笼统。

虽然都提到《幼儿文学》是“专业课”,但两种版本的教材都未将课程“专业性”的内涵说清楚。

(二)从教学任务和教材内容看

从两个版本教材的内容和教学任务要求来看,课程的“专业性”也不全面。使幼师生“具有适应幼儿教育需要的幼儿文学鉴赏能力和改编、创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幼儿文学素养,为将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特别是语言教育活动打好基础”,人教社版教材对《幼儿文学》的任务作这样的描述,北师大版的说明也相类似。很明显,当前的《幼儿文学》教材是把幼儿文学素养、幼儿文学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作为“专业性”的组成部分。

教材内容是按“文体论”“文史论”和“创作论”来编写的。按传统的教法,教学计划实施分为“基础知识学习”“作品选读”和“写作训练”三大板块,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实际上未跳出“语文”“文学”教学的范畴,与大学、专科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课授课方式没有太大区别,未能全面体现“师范性”和“职业性”特点。

(三)有些教材“专业性”定位不够准确

目前正在使用的学前教育大中专《幼儿文学》教材,如孔宝刚主编的《儿童文学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徐增敏主编的《儿童文学应用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高格褆主编的《幼儿文学实用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从书目看,在“实践”和“应用”上有所体现,从内容看,实践训练侧重的或是鉴赏与创作能力,或是“幼儿园活动设计能力”,或是语言表达能力,未抓住幼儿文学作品表达的关键,专业能力的定位不够准确。

二、《幼儿文学》课程“专业性”的内涵

(一)体现在“专业素养”的培养上

与学前教师教育的其他学科相比,幼儿文学因其自身的美学特征在实施人文精神教育方面更具优势,对幼师生职业道德的养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幼儿文学对培养幼教工作者必备的诗心、童心,以及对儿童的爱心,都起到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学就是人学”,幼儿文学作品还是研究幼儿心理、幼儿发展规律的好材料,通过阅读鉴赏作品,能帮助幼师生更好地认识幼儿,为做好幼教工作打基础。因此,《幼儿文学》教学培养的不仅仅是“幼儿文学素养”,还包括幼儿教师特有的人文素养、专业道德、专业精神等方面的“专业素养”。这些都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

当前,由于教材方面的原因,以及教师方面的原因,《幼儿文学》在理论知识教学和阅读鉴赏教学方面,普遍停留在“就文学教文学”的层面上,对未来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养成教育仍重视不够,做得不够。

(二)体现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上

强化幼儿文学“二次创作”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

1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形式看

活动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形式,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开展能力是幼儿教师重要的专业能力,而且,幼儿园各个领域的教育活动都与幼儿文学息息相关。“幼儿文学自身的文学性和多元的教育功能,使之成为了幼儿园组织各种活动的最好帮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幼儿文学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趣味性及游戏性等特点,除了利用文学作品组织开展幼儿文学活动,包括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活动外,语言、社会、健康、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很多教育活动也要依靠幼儿文学才能提高教育活动的效果。

因此,培养幼师生运用幼儿文学来组织开展各领域教育活动的实践能力,是《幼儿文学》课程“专业性”的重要体现,应成为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从幼儿接受文学的“听赏性”特性看

幼儿还不认字,还不会自主阅读和欣赏,因此,幼儿接受文学的方式主要是“听赏”,必须由教师(或者家长)来“表现”作品,当好“二传手”。这一特点,“决定了幼儿园教师在传授作品时,必须进行综合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的‘二次创作”。换句话说,“二次创作”就是幼儿教师根据幼儿接受文学的需要,对幼儿文学作品进行“加工”的过程,是将作品用各种合适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过程。

所以说,“二次创作”能力是幼儿教师重要的专业实践能力,应该成为《幼儿文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强化训练。

三、幼儿文学“二次创作”应具备的素养和技能

进行幼儿文学“二次创作”,需用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动作、表情),并配合音乐、舞蹈和美术等艺术手段,将无声、无形、静态的文字变成有声、有形、动态的文学形象,创造出“有情景、有情感”的场景,激发幼儿参与教育活动的兴趣,并能较好地接受、欣赏文学作品,让文学的认知、美育、教育和娱乐等方面的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进行幼儿文学“二次创作”,不单需要学科本身的知识与技能,还涉及到幼儿心理学、教育学,以及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艺术素养与技能。

(一)幼儿文学作品鉴赏能力

幼儿文学作品表面上看似简单,甚至有人认为“幼稚”,实质上是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的。这种审美价值,需要从幼儿生理、心理与审美的独特性等层面来获得。幼儿教师如不懂得鉴赏,就很难爱上幼儿文学作品,在工作中也很难选好作品来开展教育活动,甚至将作品的审美价值扼杀掉。当前《幼儿文学》教材和教学,文论上,缺少幼儿视角;阅读上,缺少经典、原著的鉴赏分析,对提高幼师生的鉴赏能力很不利。

(二)作品的选择与改编能力

开展幼儿园文学教育活动,不同年龄幼儿需要选择不同的作品;同一个作品,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特点,可以采用不同的教育活动形式。这样,就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选择作品、改编作品的能力。幼儿童话、幼儿故事的本身,从内容到语言都有不适合讲述和表演的成分,需要改编;如果要使同一作品符合不同年龄幼儿、不同活动形式的要求,就更需要下功夫对原作进行改编了。儿歌、幼儿诗,如果只选一首来开展教育活动,会显得比较单调,教育效果也不够理想。因此,可以围绕一个主题选择多篇作品来组织开展活动,如“动物主题”“水果主题”“母爱主题”“环保主题”,等等,这也涉及到如何选择合适作品的问题。

(三)诵读和讲述作品的能力

诵读和讲述是表现作品的最基本形式,但是,幼儿文学作品的诵读和讲述与以成人为对象的朗诵和讲故事不同。一方面,要重视“儿向语言”的运用;另一方面,需要运用语言技巧来表情达意,塑造角色,增强作品的趣味性,突出角色的个性。

(四)模仿与表演能力

表情和肢体语言是表演的基本元素,除了幼儿戏剧的表演,诵读和讲述也需要表演的配合。幼儿文学作品很多都以动物为写作对象,教师在表现作品时需要模仿各种动物的形态、声音。但是,面向幼儿的模仿和表演,强调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是“夸张性”与“艺术化”的呈现,是趣味与美感的结合,以达到给幼儿带来快乐和美的享受的目的。

此外,幼师生的艺术素养与技能,对“二次创作”能力的培养也会产生直接影响。

四、培养幼儿文学“二次创作”能力的策略

“幼儿文学与一般的文学课程便有了明显的不同,它的整合范围远远大于一般文学课,是以文学为基础,同时与美学、心理学、教育学、美术、影视、口语等多种艺术学科的渗透融合。”《幼儿文学》是综合性学科,“二次创作”涉及到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培养“二次创作”能力,既要做到融合各学科知识,又要避免学习和训练内容与一些学科重复交叉。

(一)加强语言能力的培养

运用“儿向语言”能力,朗诵、讲故事能力,是幼儿教师的重要口头语言能力。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幼师生这些能力普遍不尽人意。虽然开设了《幼儿教师口语》课程,但是,由于课时有限,除了应付普通话等级考试外,口语课在指导朗诵、讲故事方面下不了多少功夫。应对的策略是,文学课、口语课和语言教学法课程都应在学生语言能力训练方面统一要求,训练的角度可以各有侧重。口语课应加强口语基本功的培养,在诵读、讲故事的基本语言技巧方面加强指导和训练;而《幼儿文学》课程,则应结合具体作品内容来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好语言技巧,准确地表情达意,提高朗诵儿歌、幼儿诗、幼儿散文和讲故事的艺术技能。在“儿向语言”能力方面,语言教学法课程则应在相关的概念、特点和要求等知识的学习方面负起责任。

(二)加强表演能力训练

幼儿文学是语言艺术与绘画艺术的结合,也是歌与舞的综合。表现幼儿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需要借助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肢体语言的艺术化,需要有过硬的舞蹈基本功。幼儿音乐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幼儿舞蹈创编能力训练与幼儿文学实践能力训练,应该重视学科知识的相互融合,技能的互相支持,实现专业能力的共同成长。

(三)开展“二次创作”能力综合训练活动

《幼儿文学》课程应把“培养表现作品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应减少理论知识的讲授,腾出课时用于“二次创作”能力综合训练。可根据各个幼儿文学体裁的特点来开展训练活动,包括“儿歌诵读表演”“幼儿诗组诗朗诵”“童话(幼儿故事)讲述与表演游戏”“绘本的创编式讲述”“幼儿戏剧表演”和“幼儿园文学启蒙教育模拟训练活动”等专题训练活动。如“儿歌诵读表演”活动,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几名小组成员共同完成“一组”儿歌的诵读和表演,不仅仅要求“朗诵”,还要求有“表演”。要求学生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来选择几首儿歌,并且根据需要进行改编,如将“颠倒歌”改编为“问答歌”,诵读了原作后再诵读改编的,使表演形式更活泼,更有趣。这样的训练活动,可以使幼师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锻炼。

(四)提高授课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前教师教育《幼儿文学》都是由语文老师来任教,属“半路出家”。毋庸置疑,语文老师的汉语言文学的基础较好,但是,在幼儿教师口语、幼儿心理学、教育学、幼儿教学法、幼儿音乐及幼儿舞蹈等学科的知识素养方面就不一定能达到要求,对指导幼师生开展幼儿文学“二次创作”能力训练活动会有不利影响。因此,从短期看,应对幼儿文学教师进行相关的幼教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从长远看,高校应开设面向学前教师教育的“幼儿文学教育专业”,以培养称职的专门幼儿文学专任教师。

(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

文化基础课一直使用以书面考试为主要手段的“终结性评价”方式,这不利于“二次创作”能力的培养,有必要进行改革。《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在“考核和评价”部分明确指出,“要通过形成性评价客观反映学生在平时取得的进步,帮助他们逐步树立学习信心,获得成就感。”因此,“重过程、轻结果”的“形成性评价”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帮助学生即时调控自己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持续提升。

五、强化幼儿文学“二次创作”能力培养的意义

强化“二次创作”能力训练可以促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得到同步提升,为幼师生今后从事幼教工作,以及专业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对提高幼儿教师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升专业素养,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打下基础

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确立了“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幼儿教师教育理念,明确提出了“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关爱幼儿”“研究幼儿”“提高文化素养”等“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方面的要求。

在开展“二次创作”能力训练活动时,由于形式活泼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都能得到有效提高。学生在阅读选择、朗诵、讲述和表演幼儿文学作品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感受到幼儿文学独特的美,阅读量增大了,鉴赏能力也提高了,纯真、善良等幼儿教师必备的品格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养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幼儿文学的喜爱之情被激发了出来,对幼儿、对幼教工作的感情也随之加深,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和专业素养得到有效提升,今后的专业发展之路就能走得更好更远。

(二)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实实在在的专业工作能力

幼儿文学贯穿在整个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幼儿文学活动“通过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中的整合、在环境创设中的整合、在主题活动中的整合,以及文学作品自身的纵向联系的整合,既使幼儿文学的学习与其他各种活动密切相联,同时又保证了文学作品本身的内在完整特性,使幼儿文学作品的学习在更宽广的时空中展开,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通过强化“二次创作”能力训练,不但学生的幼儿文学作品的表现能力得到锻炼,幼儿园教育活动(包括游戏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能力也都得到锻炼。具备了这些技能,学生便能较好地设计、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幼儿乐于参与的各类教育活动,有效提升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等领域教育活动的效果。这些专业基本功扎实的幼师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自如地开展工作,真正实现“专业学习”与“专业工作”的无缝接轨。

(三)养成探究习惯,培养自主创新型幼教人才

幼儿园教育跟中小学教育不同,没有统编教材,因此,在组织开展教育活动时,幼儿教师在教育内容的选择、活动的组织等方面,都需要自主进行。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的精神、创新的能力。在幼儿文学“二次创作”能力训练活动中,学生需要个人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任务,需要在自主阅读一定量作品的基础上选定训练材料,在参考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制订训练活动方案,创编表演动作,创造角色形象。这样的活动过程,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探究习惯,培养了创新意识和能力,为造就探索型、创新性、科研型的新型幼儿教师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相长,促进《幼儿文学》任课教师的专业成长

开展“二次创作”能力训练,任课教师仅有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是不够用的,上课也不能照本宣科。要在学生的训练活动中能很好地起到指导和示范作用,教师自身就必须主动地学习幼教专业理论知识,自觉加强语言能力和艺术技能的自我提升,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总而言之,强化幼儿文学“二次创作”能力训练,是《幼儿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培养适应当前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幼教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学大纲[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李倩敏,林敬华幼儿文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幼儿文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瞿亚红幼儿文学在幼儿园语言教育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岁月·下半月,2011(12)

[5]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教育部门户网站,2001-08-01

[6]罗捷幼儿师范学校幼儿文学教学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

[7]幼儿文学作品教学研究[EB/OL]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link?url=sdlMXx8puYqGSlHELGzNuy8-o7Tt7Xm518vUCG8qg9s305X6hluQGouwWGtcOgrCipAlNrWLK67

rLXIci0rReq2Bu8iks-5MzTJ3YJPDSK3,2011

[8]陈定儿点亮童心——幼儿园文学整合教育研究成果集[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实践能力课程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基于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技术制药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