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山色 古朴沉郁

2016-10-21 16:55赵晓林
山东画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千佛山济南

赵晓林

“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

这是老舍先生在《济南的冬天》里描述旧时济南的文字。

济南多山,因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地势南高北低,因此其南部多山,但皆不高。如历城之千佛山、龙洞;长清之五峰、灵岩;平阴之翠屏、谷城;章丘之湖山、长白等,多秀媚,少者亦有雄壮之势。而济南城内及近郊还有大佛山、华不注山、药山、玉函山等,各有千秋,有摩崖者、有寺庙者、有道观者、有名泉者,不一而足。

这些名山除千佛山外,其他民国时期留有照片者甚少,所以今人难得一见当时各山之原始风貌。本文所配之各山照片,大都拍摄于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中期之前,今日看来,多古朴沉郁之感,令人怀想!

千佛山

干佛山在旧城城南五里,海拔285米,山势东西横列,陡峭壮丽,与大明湖、趵突泉共为济南三大名胜。千佛山,古称历山、舜山、舜耕山,盖因古代虞舜曾躬耕于此,济南也因山名而称历下和历城。隋唐之际弘扬佛法,在山上因山列势凿窟造像,广开庙宇,遂改名为仙祓山。此后历代山上佛道并盛,香火缭绕。每逢农历三月三和“九九”重阳,山上均举办庙会。济南士庶,踏青登高,俯瞰泉城,山下济南雄城峙列,明湖如镜,黄河如带,绿柳烟波之中,七十二泉如明珠落盘,一城景色,尽收眼中。后世因“仙祓”音转及山上百窟千佛,而习惯称之“千佛山”至今。千佛山冈峦雄秀,俯视万家。佛宇亭榭,半倚岩壁;磴道纡盘,凡历三数百级。至西山口,有木坊,颜曰“峰回路转”,回视城郭平原,境象变易;逛东有坊曰“齐烟九点”,临一览亭,望见鹊华河济,山水依依。

佛慧山

旧时济南人俗称“大佛山”,在千佛山东南五里。因山上雕有宋代大石佛,古时又称大佛山。明万历年间,济南知府平康裕在山上建巨大石柱,像橛子,俗称为“橛山”。又因像支笔,又雅称“文笔峰”或“文壁峰”,山上危石矗立。古人迷信风水,认为济南城地势低洼,地下多水,像一条船,如果不把它牢牢系住,将来便会被水冲走,所以在此山上立了巨柱,作为系“船”的石桩,把济南城这条“船”系牢。

玉函山

玉函山又名“兴隆山”“小泰山”,出城往南十里即到。海拔523米,是济南近郊最高的山。相传,汉武帝赴泰山封禅,回驾时登此山顶,忽有鸟惊飞。而鸟飞处留一玉函,内装玉钗一对,武帝得之。从此这座山便被称为玉函山。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载有此说。

山阴有峪,名“西佛峪”,因在龙洞佛峪之西,故称。峪中苍松翠柏,丹柿红叶,斑斓似锦。峪尽头,东、西、南三面绝壁峭立,北临深谷陡坡。坡顶有庙,庙前立清康熙年间石碑,碑文记载此庙名为“三仙宫”,宫内供奉守山门的卫士王灵官,所以亦称“灵官庙”。东南不远处,有一十余米宽的新月形天然石台,为隋代“佛峪寺”遗迹。石台北侧为深谷,谷内古木森森。

龙洞山

龙洞山位于济南旧城东南三十里,姚家镇龙洞村南,峰峦叠嶂,山势峻拔,危岩横出,因山中有龙洞而得名。这里,山势奇绝,北有老君崖、凤凰台环拱如门,南有独秀峰、三秀峰突兀环列,形成峭壁围绕的山峪,名“龙洞峪”。

山间有一巨大平直的峭壁,像屏风,人称“锦屏岩”,岩上翠柏悬生,荆榆点洒,山花缀饰。壁间凿有“白云无尽”“锦屏春晓”等巨字石刻,其中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济南名士柳文洙所题的“壁立千仞”,笔划可容一人。每至春日,山花灿烂如绣,被誉之“锦屏春晓”,旧时列为济南八景之一。

与锦屏岩对峙的西南侧峭壁间,即为著名的“龙洞”。洞口高2.7米,宽1.3米,两侧石壁刻有对联:“真气森喷薄,神功接混茫。”为清朝同治年间济南知府龚易图所书。龙洞东西相通,长约百米。洞内忽敛忽舒,曲折盘桓,深邃幽奥。洞内怪石横出,钟乳倒挂,石花丛生,水珠下滴,铿锵有韵。穿出洞口,豁然开朗,北侧石壁上镌宋元以来题记多方。

药山

药山,位于济南市区西北部,北依滔滔黄河,南与北马鞍山相对,东连城区,西为平畴沃野。药山海拔125米,为辉长岩。在黄河南岸眺望药山,其大小九个山峰,如同形态各异的莲花,故名“九顶莲花山”,是济南“齐烟九点”之一。 药山,因生产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石头而得名。《齐乘》载:“药山,出阳起石,极佳。”除此之外,山上还盛产半夏、远志、千头菊、菌陈、柴胡、生地等多种药材。古书记载,药山曾是我国古代医圣先师扁鹊的采药地。在20世纪30年代前,药山除盛产药材之外,山上柏树参天、绿荫绵绵、泉水不绝。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山上都举行大型的山会(庙会),远至河南、安徽,近到潍坊、临沂等地的百姓都来赶会,药山三月三庙会与千佛山九月九庙会,同为济南的两大山会,是济南人登高踏青的常去之处。

华不注山

“山上一片顽石,不生树木,华泉已完全枯竭,旧水道仍低洼,长满芦草。深山荒僻,并无一定盘路。攀石上升,极为费力。上半山至吕祖殿,为一小楼,旁供文昌,匾为‘悠然性天,题诗满墙,但绝无佳者。从吕祖殿下望,远则绿树红墙,近则晴天平芜,麦垄菜畦,一一都如锦绣。萎黄小柳生麦田中,红衣幼女行古道上,清河帆影片片,曲折如排蝉翼,而黄河滔滔,如在天上,景色可称丽绝。”此段文字为20世纪早期作家梁容若在济南工作时游览华不注山后所写《登华不注山》一文片段,此文载于1933年11月14日出版的第5卷第44期《民众周刊》上。

此文虽不长,但却写出了华不注山的特点。

华不注山又名华山,位于济南市郊东北,海拔197米。华不注山以奇秀著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呈现不同的形态。北魏郦道元曾在《水经注》中描绘道:“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月点黛。”唐朝李白也赋诗赞曰:“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山石奇特,形态各异,如奔马、如犬牙……春秋时代著名战役“齐晋鞍之战”即发生于此。“华不注”为俗语“花骨朵”的音转,形容含苞欲放的荷花。山陡峻险绝,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到此,并留下佳作名篇,至今被人吟诵。山阳,有宏伟壮丽的华阳宫古建筑群,从山麓到山巅错落有致的十多处庙宇,庙内古柏森森,庙前有华泉,山周有华山湖。赵孟頫曾画《鹊华秋色图》描绘这一带的秀丽风光。(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猜你喜欢
千佛山济南
话说济南带“山”字的路名
千佛山顶
游济南千佛山
秋意·济南
这里的爱情最浓烈
爬千佛山
Paving Memory Lane
徒步·丈量济南之美
Hi济南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