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骑楼建筑空间形态探究

2016-10-21 00:10甘冠蓝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中山路骑楼

摘 要:骑楼是广西沿海地区的传统建筑,始建于民国时期,其空间形态有较强的适应性。以钦州市中山路一带骑楼为例,分析钦州骑楼的平面形态,总结为单开间式、双开间式和多开间式三种平面形态。通过下段廊柱、中段墙体和上段女儿墙的三段式形式,归纳钦州骑楼的立面构成要素。

关键词:骑楼;平面形态;立面形态;中山路

[项目基金:本文系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广西骑楼建筑空间形态研究”,项目编号:SK13LX449;钦州学院科研项目“从商业价值的视角探析钦州骑楼的立面造型”,项目编号:2014XJKY-35B。]

一、引言

骑楼,一种兴起于近代中国的商住结合建筑形式,历经着近百年繁荣与沧桑的变迁,也见证了城市的发展。钦州位于中国的西南沿海,骑楼是当地典型的特色建筑,其建筑形态丰富且特色鲜明。

中山路形成于民国时期(约1927至1930年间),位于钦州市老城区,临钦江河畔。街道呈南北走向,南至三马路,北至一马路,以二马路为界,可分为南北两段。骑楼沿街道呈东西向排列,其建筑形态保持最为完好。

二、钦州骑楼平面形态分析

平面布局是建筑形态的重要语言,无论何种建筑,我们可以通过平面布局了解建筑的整体结构。骑楼的平面布局为竹筒式,典型特征是临街面窄而进深長。根据骑楼的临街面阔可以分为单开间式、双开间式以及多开间式。

(一)单开间式

单开间式骑楼指临街面只有一个商铺的位置,宽度在3.5米至4米之间,这种骑楼形式是钦州骑楼的主要形式,中山路段大部分是这种单开间式的骑楼。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商业用地的缺乏。城区商业区域规模小,势必造成向纵深发展的格局。第二,建筑材料与技术的限制。中山路段的骑楼建筑材料以火砖、木材与少量混凝土为主,木材的跨度有限,限制了骑楼廊柱的间距。第三,城市规模较小。中山路段的大型商业中心少,作为小商贩来说,没必要也没财力建造大开间的骑楼。

此外,这种单开间式骑楼建筑形态,屋内商铺、楼梯、天井、房间按顺序排列,形似竹筒。这种布局与中国传统建筑的院落式布局也有相似之处,其“室内—天井—室内—后院”的布局,犹如传统的一进式院落省去两侧厢房,庭院改为天井的效果。

(二)双开间式

双开间式骑楼指临街面有两间商铺的位置,宽度以七八米之间为宜,这种形式空间灵活,利用率高,在现有的钦州骑楼建筑中也有很多。双开间式按空间组合方式,有并列式和主从式两种形式。并列式的形式是将两个单开间式并列在一起,两个共用天井,其他平面布局不变,立面造型合为一体。这种方式商铺的面积较单开间大,更加适合商业需求,此外,由于共用天井,整个房屋空间利用率更高。

主从式形式也称为“明”字形布局,房屋的两边不对称,根据地形来设计平面布局,两边的进深也可不一样,但立面造型与并列式相同,各种立柱、拱券的图案连为一体。

(三)多开间式

多开间式骑楼指临街面有三间及以上的商铺位置,宽度一般在8米以上的大型骑楼建筑。这种建筑形式一般用于大型的商业中心、银行或旅馆,在街道的转角处出现较多,这样可以形成较大的商贸中心。建造这种骑楼需要较大的财力和相对较多的业务量,一般也会成为整个骑楼街区的中心。

三、钦州骑楼立面形态分析

钦州中山路一带的骑楼改造较少,其立面形态保护得相对完整,从立面的比例构成来看,符合骑楼的横三段式:下段廊柱、中段墙体、上段女儿墙。

(一)下段廊柱

1.底层廊柱

底层廊柱是骑楼的典型特征,它既是骑楼的一部分,也属于街道一部分。底层的柱子主要起结构方面的支撑作用,有时为了美观并施以一些装饰。柱子形态以方形为主,有些还配上简单的柱脚。同时,根据采光和空间需要,廊柱的大小也不尽一致。

中山路一带骑楼街道整齐,廊柱的大小一致。由于街道较窄,中山路南段(二马路以南)的D/H(街宽/楼高),廊下空间的光线不足。为了满足采光与通风的需求,中山路南段一带骑楼的廊柱相对较细,且廊宽较窄。从形态来看,廊柱形态一致,统一的方形柱式,方形柱脚,简洁无装饰(图1)。

2.大门

首层大门主要为招揽生意所用,开间较大,基本占据整个楼房的开间。中山路一带骑楼的大门朴实无华,以实用为主。这一带骑楼底层为商铺,大门由木板条排列而成。白天将其拆下开门营业,将室内外空间纳为一体,晚上再将木板安上,隔断室外空间(图2)。

(二)中段墙体

1.窗户

骑楼的窗户作为建筑的主要采风与通风构件,作为竹筒屋式的骑楼建筑,窗户的实用性大于装饰性。在实用的基础之上,为了力求美观,骑楼的窗户为主,形态也较为丰富。

中山路一带骑楼以单开间为主,一层为商铺大门,完全敞开,不设置窗户,二三层都设置木质方窗。窗户形式以中国传统式的支摘窗和现代式的窗页。此外,窗户排列工整,每层每开间设置三个窗户,镶嵌透明玻璃,保证采光与通风的需求。从色彩搭配来看,窗框呈现墨绿色或深灰色,与墙体的青砖相得益彰。透明玻璃反射天空与周边环境的色彩,呈现出多彩的效果。

2.拱券与装饰柱

拱券与装饰柱在骑楼的立面造型中一般组合出现,位于立面窗户周围。在二三楼的立面造型中,有墙体和柱子之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征,早期建造的骑楼以拱券和装饰柱较常见,后期拱券和装饰柱的形态逐渐简化。中山路骑楼的二层普遍是柱子与窗框结合,墙体较少,拱券与装饰柱的形态也比较复杂。

(三)上段女儿墙

1.女儿墙

女儿墙实为骑楼顶部的栏杆,其形态特征丰富,受多种文化的影响,可谓是骑楼文化的典型特征。钦州中山路一带的骑楼始建于民国时期,历经百余年,由于女儿墙的位置高,破坏较少,根据比较归纳法,大致包括以下几种形态:

(1)矩形栅格式

矩形栅格式是骑楼最常见的女儿墙形态,女儿墙的整体形态为矩形,墙体则为各种镂空的栅格。此种形态源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漏窗,整体的矩形方,给人稳重踏实的心理暗示。园林漏窗的镂空图案多种多样,栅格式女儿墙也有多种形式,如图3为波浪纹,图4为植物纹。

(2)实墙式

实墙式女儿墙整体形态灵活,方形较多,也有其他形态。此外,实体女儿墙的表面施以各种图案或文字,大致可分为两种:其一,为了装饰需要施以一些吉祥图案,以植物纹居多;其二,为了商业需要,作为商业牌匾来使用。

(3)西洋式

骑楼立面的罗马柱和拱券是西洋建筑的典型特征,女儿墙也不例外。在钦州中山路段还保留了两处西洋式的女儿墙,模仿西方古典神庙的三角门楣。这种形式与中段是西洋拱券能很好地衔接,犹如中段建筑形式的延伸(图5)。

(4)混合式

骑樓本身受多种文化的影响,在女儿墙上也有体现。混合式的女儿墙不同于以上几种形式有较明显的特征,其往往混合几种或多种不同的形态特征。如图6,上部镂空的浪花纹与下部实墙式相结合。

2.屋顶

竹筒式的房屋结构让我们更多地关注到骑楼的立面造型,但隐约可见的侧身线条却充满着中国古典风韵。骑楼的屋顶是立面的延续,钦州中山路一带的骑楼屋顶大致可分为三种形式:平屋顶、坡屋顶、混合顶(平坡结合)。

这三种屋顶与骑楼所处时期和功能息息相关,中山路一带破旧未改建的骑楼大部分是坡屋顶,其形态很大程度受中国传统民居屋顶的影响,也便于屋顶的排水设计。在街道的转角处,中山路一带均采用平屋顶,转角处要顾及两个立面的衔接。平坡结合式屋顶一般出现在后期改建的骑楼中,一般临街处是平顶,后部分是坡顶。

四、钦州骑楼建筑的灰空间分析

灰空间是介于虚实空间之间的一种过渡空间,中国传统民居对灰空间的处理相当巧妙,使各空间能有效衔接,又能发挥其功效。相对于传统民居来说,骑楼也有其特殊的灰空间。

(一)天井

骑楼是竹筒式的建筑结构,面阔窄而进深长,为了满足采光与通风的需求,借鉴了传统民居中的天井。从另一种形式来看,骑楼也是扁带状的院落,通过天井来衔接各空间。

(二)廓下过道

廊下过道空间是骑楼特殊一种空间形式,看似让出了一部分室内空间,实则蕴含以退为进的哲学思想。表面让出部分室内空间,实则拉近行人的关系,吸引顾客近距离参观,满足骑楼的商业需求。

(三)街道宽/楼高(D/H)

街道宽度与骑楼高度的比值影响着街道的空间感受。街道的宽度为D,建筑外墙的高度为H,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会逐渐产生远离之感,超过2时则产生宽阔之感;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减小会产生接近之感;当D/H=1时,高度比宽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匀称之感。中山路一带的骑楼街道较窄,街宽与楼高的比值小于1,这样就形成一种接近之感受,与廊下的灰空间衔接,形成外部灰空间。

五、结语

骑楼常以立面示人,其连续的立面形态是认识城市文化的一个窗口,从这里我们可以隐约窥探到背后的文化内涵。钦州骑楼源于生活,扎根于当地文化土壤。在中山路一带的骑楼建筑中,竹筒式的平面布局,下段是富有韵律感的廊柱,中段是带有异域特色的拱券与装饰柱,上段是风格迥异的女儿墙。然而,建筑的空间形态并非凭空想象而来,钦州骑楼形态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需进一步挖掘。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著.街道的美学[M].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侯百镇等.海南骑楼[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陆琦,高海峰,梁林.广州传统骑楼式茶楼的立面及其装饰研究——以莲香楼和陶陶居为例[J].南方建筑,2012,(02).

[4]杨宏烈.岭南骑楼建筑的文化复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甘冠蓝,钦州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与建筑形态研究。

猜你喜欢
中山路骑楼
室外微气候对骑楼室内热环境的影响研究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中山路小学学生作品
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中山路小学学生作品
我爱南华路的骑楼
中山路 抹不去的记忆
春和楼:中山路的坚守者
骑楼人家
“中山”符号空间化下的中山路
骑楼的故事
告别“中山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