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气象为农服务现状与对策

2016-10-21 04:41沐贤俊
南方农业·下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现状对策

沐贤俊

摘 要 通过开展气象为农服务的实际工作,对淮南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中的主要经验与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总结。根据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要求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提出了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对策与建议,从而更好地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气象为农服务;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S16;P49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120

淮南位于安徽中北部,属暖温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南北冷暖气团交绥频繁,天气多变,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常有旱、涝、风、冻、霜、雹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如何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更好地发挥气象服务在指导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自己的实际工作,对近几年淮南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中的主要经验与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总结,并提出对策建议。

1 淮南市气象为农服务的主要经验与成效

1.1 建立了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

气象为农服务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两个体系”[1]建设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市、县二级政府均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及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暨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领导小组;市气象局专门成立了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各乡镇挂牌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管理所,并明确了相应的职责。市政府先后印发了《进一步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意见》《气象灾害防御绩效考核工作方案》《淮南市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实施方案》等文件,为优化气象为农服务环境和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

1.2 构建了基层有效联动的应急减灾体系

全市71个乡镇均建立了综合信息服务站;凤台县、寿县先后成功申报中国气象局“标准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县”;凤台县顾桥镇被中国气象局评为全国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镇。市政府先后印发了《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健全了县(区)、乡、村各级气象灾害防御人员动态数据库,实现了预警信息对各级政府应急责任人、应急队伍负责人和气象信息员、气象协理员手机短信全覆盖,初步形成了有效联动的应急减灾组织体系。

1.3 建成了覆盖较广的农村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

2014年完成了“三农”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初步建立了由种粮大户、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园林花卉、水果、蔬菜和农机手等七大类5 000多人手机号码组成的数据库。目前,全市共布设气象电子显示屏221块,实现了所有乡镇全覆盖;安装气象预警大喇叭436套。进一步拓宽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的覆盖面。

1.4 主动开展农业气象预报服务

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市县气象部门在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关键农事季节,积极开展了气象服务工作,制作了农产品产量预报、气候影响评价、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多种农业专题气象服务材料。建立了重大灾害气象潜预报系统,可以提前把可预报的大风、寒潮、低温冰冻、暴雨等严重性灾害天气信息及时传递到当地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帮助农业部门提前做好及时的防范措施,减少灾害天气对农作物的而危害[1]。多次开展“直通式”气象为农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5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效益显著

市县两级政府成立了人工影响天气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建立了以地方各级财政为主的投入机制,全市有火箭发射系统6套。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手段在农村生产、防灾减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保障作用。

2 目前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

市气象部门在气象为农服务规范化管理和“两个体系”建设中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与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的建设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策保障等方面滞后于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推进速度。社会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重要性认识仍有不足;乡镇气象信息站设施设备不完善;农业气象科研成果推广转化率不高;气象与涉农部门的合作力度仍需要加大。

随着农业主题经济的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的不断发展,气象为农服务产品的精细化程度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面临多种农业设施,如大棚蔬菜、草莓、食用菌等,因此仅仅是传统的气象服务是不够的,必须采取具有針对性的气象服务模式,才能提高其对农业生产服务的质量。目前,气象为农服务的措施还是比较单一,缺乏一定的精准性,无法满足当今的农业生产服务需求。“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对象覆盖面低。

由于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和范围的局限性,部分农民很难及时掌握气象预警信息;全市还有部分村没有安装气象预警大喇叭,基层气象灾害监测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基层气象部门气象为农服务人才队伍薄弱。基层气象部门人少事多、任务重,都是身兼数职,且技术能力比较薄弱,很难集中精力专门从事为农服务建设和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气象为农服务质量。

气象为农服务人员队伍不完善不稳定。由于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虽然各乡镇都配备有气象信息员,各村配有气象协理员,但是信息员和协理员都是兼职人员,经常出现空岗、离职的现象,给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带来很大的阻碍和困扰。

3 改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政府主导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

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完善由基层政府主导的县、乡、村三级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将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工作纳入政府管理考核体系;将信息员培训与管理纳入地方政府的日常管理工作;出台有利于气象为农服务的政策措施,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机制;以气象为农服务标准化乡镇建设、农业气象为农示范县建设、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试点工作为契机,争取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基层气象灾害防御政策、资金等支持。

3.2 加强部门联动,深化为农气象服务工作

为提高气象为农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气象在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基层气象部门要主动作为,加强部门之间合作,实现为农气象服务工作融入式发展。与农业部门共同协作联合发布各种涉农信息;与民政部门合作,联合加强基层防灾减灾消息员队伍建设,将信息员培训与管理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的日常管理工作当中,联合开展农村气象灾害调查评估工作,推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应急工作纳入农村网格化管理体系;与林业部门合作开展森林防火气象服务;与国土部门合作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与水利部门开展了水库及防汛重点区域气象预警服务等。

3.3 突出重点 提供精准气象服务

开展对全市具有一定发展规模和影响力的涉农企业、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养殖大户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建档。在进行收集、汇总、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信息准确、分类合理以及需求明确的用户信息数据库,分门别类地制定农业信息服务的个性化方案,开展“点对点”直通式精准气象服务。在关键农事季节和关键性、转折性、灾害性天气来临前,针对种、养业不同农户制作发布更符合设施、特色和生态农业等“三农”服务需求的为农气象服务产品,将服务延伸到农户。

3.4 推进基层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工作

打造承接社会化服务的龙头企业,推动部门气象服务实体走规模化、内涵式发展道路,提升气象部门利用市场机制、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做强部门气象为农服务。组建农业气象服务行业协会,创造有利于多元提供主体参与气象服务、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激发气象服务发展活力;引导和培育社会力量参与气象为农服务供给,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供给方式,丰富气象为农服务供给主体,做大社会气象为农服务。

3.5 科技創新探索“互联网+”为农气象服务

依托“安徽农网”和“爱农云服务”等平台传播精准气象信息;实现气象为农服务人员、农业专家、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互动互助式服务;主动向订阅用户推送为农服务产品和气象科普知识,初步搭建起具有观测在线自动、平台云共享、预报滚动精准、服务互动友好等“互联网+”气象为农服务框架。

3.6 深化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加强与农业、民政、水利、国土等部门合作,积极促进资源共享,完成暴雨洪涝灾害风险普查,强化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和煤矿塌陷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带动和完善基层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建设。推进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和运行机制向农村延伸;推进村村通农村气象预警大喇叭和气象预警电子显示屏建设,拓宽气象信息发布及传播途径,解决气象信息发布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扩大“三农”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覆盖范围,增加信息量,确保信息能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农民群众手中并发挥作用。

3.7 加强对基层气象为农服务业务支撑和人才支撑

构建省市县一体化农业气象服务平台,推动农业气象服务业务集约化发展。加强省级对市县级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业务支持与技术指导,提高农业气象预报情报等产品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合理配置基层台站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岗位,引进与培养一批能扎根基层、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农业气象专业人才,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基层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队伍。与涉农部门位签订了合作协议,成立了气象为农服务专家联盟,联合制作为农服务产品,及时提供滚动专题气象服务。利用农闲时间开展农民培训,带动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开展。

4 结语

近年来,淮南市气象部门在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逐步提升服务能力,深入推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与社会需求相比,与其他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气象预报预测水平和为农服务能力不足;为农服务长效机制还不够健全;科技支撑力度不够;基层气象预警信息接收覆盖面不够宽。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开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秉承以服务质量为第一的核心理念,加强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为农气象服务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推进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工作,使气象为农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提高各方的重视度、加大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力度,实现气象为农服务的“四个全面融入”;利用“互联网+”为农气象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全面提升气象为农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矫梅燕.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J].求是,2010(5):56-57.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现状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