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的现代化之路探讨

2016-10-21 15:36李韵妍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国学经典反思现代化

李韵妍

摘 要:当素读和吟诵等重读经典再读经典的方式被唤醒时,国学经典的发展引起了更多的反思和重新讨论。本文将探讨如何将国学经典活化和做到经典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讨论国学经典的现代化之路的发展。

关键词:国学经典;现代化;反思;多元社会

中图分类号:B26;K20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4-0008-01

新形式的经典推广和活化形式在民间跃跃欲试,如素读和吟诵等。社会各个层面开始重新去反思经典可以带给我们什么,国学经典该如何在现代化中走入大众,发挥其核心价值作用。

一、教育体制的调整

若要从中小学开始推广国学经典和经典文化的相关知識,厚实中文基础,更迫切的是需要有切合中国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的改变和调整。若面向社会大众,从刚出社会的青年到耄耋之年,年龄跨度、行业跨度等人群的多样性对我们希望推广的国学经典的需求不尽相同。当出现有私塾教育希望全盘复古,全面推广经史子集时,出现许多质疑之声。“面对体制内教育,过去的全盘复古是不是可以带着这一代人走得更远?”在让国学经典走现代化之路的时候,怎么样让这些国学经典适应时代的脉搏和现代化的气息,是当这一切呼声过热我们该沉静思考的一方面。若是走向西化和全盘回到过去的极端,都无法让国学经典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做到可持续,让大众得其精华。

二、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包容度

在经济快速发展之下,中国社会开放性不断提高,对于判定优秀人才的“标准”和认可的价值呈多元发展。经典、传统文化不再是以前占据“主导”和强烈的民族身份认同的地位,它的角色定位正在不断的改变。

我们的国学经典本身具有的文化包容度和宽容度。国学经典并非死水,当它开放给每一代人去重新解构和重新解读,它都是一个开放的概念。生活在现代化的我们,具有现代所具有的特征,互联网思维、科技、共享、信息爆炸、速度快、流动性……带着具有时代特征的主体,怎么去解读和让国学经典活化,是国学在现代化之路得以开辟的关键。同时,在国学经典现代化的时候,需要避免的是“优秀”文化的高姿态的误区。文化的多样性是存在于社会的文化价值观的“多”与“一”的对比当中。当社会价值观的包容度不足以有对于“多”和“一”共存的能力时,“民族主义”“民族文化本位论”很容易在煽动下抬头。除了西方的价值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本土化,中国经典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化、活化过程中不带着凌驾于其他多元价值文化姿态发展,也是国学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需要去重新定位和反思的问题。

三、大众派和学术派的平衡

将国学经典置之于社会,对于大众的接受程度和可持续接受的程度是“复兴”和“重振”国学经典重要的一环。

对于通俗大众的重新解构经典和专业的学术观点进行解读之间的平衡,在国学经典推广的过程中的把握成为了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国学经典的传播,并不是简单的之乎者也的直观传播,而是通过有趣而有用,潜移默化和持续的推广。当一种文化传统和经典教育成为常态,不再出现“***热”、“**复兴”时候,这才始是国学经典活化在二十一世纪和可以持续和中华民族继续共存和发展的开始。若将经典和国学束之高阁,其关注度和门槛过高,导致的是将国学经典置于学术研究的艰涩和晦涩当中,其中乐趣和用处并未得以发挥。研究学者和社会大众本身所具有的社会联结让国学经典可以走进民众生活,成为有趣的精神财富而最终内化成更具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国学经典“现代化”、“活化”很重要的关键是,它需要被“社会化”。否则,无论对于就读传统中文系的学生和研究领域的学者,都大大削弱了这门学科本身的灵活度和趣味性。

四、国学经典活化形式和精神的创新

任何国学经典的再读,都存在后人的根据当代社会的价值观的痕迹。重读《礼记》、《仪礼》,反观过去的礼义制度,现代人容易使用“以今日之事非昨日之非”的姿态去重新解读。在现当代社会,更多的活化和发展,更应该注重的是内在的精神和价值观。礼义讲究秩序等级,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维稳起了一定的作用。而过去的礼义细则和形式,大部份显然与今日之事不想符合,在现代人看来甚至是不可理喻,甚至会用西方的“自由”、“平等”的观点进行驳倒与批判。事实上,经典的力量存在于其内在的精神价值,这也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部份。

用“素读”、“吟诵”等方式去再读经典,无论是朴素的方式再读经典还是现在各位大家、学者重构经典之价值,创新推广和学习形式是活化国学经典重要的一部份。

当我们开始思考国学的现代化之路时,不禁想到爲什麽国学并未有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而相应地作了改变和跟上时代的脚步,爲什麽它的活化和发展会在我们所兴起的“热”中,我们才再去思考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制度的调整、提高社会对于多元价值的包容度、做到大众派和学术派之间拉锯的平衡、创新推广和活化形式,推动国学经典可持续发展和找到现代化方向之路的方式远不止这些。该如何带着包容的态度,跳出传统的禁锢去活化国学经典,还有更多需要被讨论和反思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刘开会.从解释学看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化[J].甘肃社会科学,1996(02)

[2]林安梧.新儒学后新儒学—最近十余年的省察与思考之一斑[J].中山大学学报,2007(04).

[3]林安梧.关于经典诠释和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一些省察[J].求是学刊,2009(06).

猜你喜欢
国学经典反思现代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研究
浅谈国学经典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整合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根植经典固本培元
我的女巫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