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与东方园林

2016-10-24 19:44季熊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桃花源记造园桃花源

季熊

(西南林业大学 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桃花源记》与东方园林

季熊

(西南林业大学 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4)

东方园林深受《桃花源记》的影响,文人造园从立意、选址到布局、营造,多采用桃花源模式,点题也常取《桃花源记》中的内容,藉此营造出的理想人居环境,可谓是东方园林意境之美的一大特色。

桃花源记;东方园林;理想环境

在东方汉文化圈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世外桃源是人们身处现实世界之内而心驰神往的理想环境。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的田园生活场景,深远影响着整个东亚的文学和艺术,造园活动也不例外,如北京皇家园林的圆明园,苏州私家园林的拙政园、艺圃及留园等,现代园林景观则是以贝聿铭设计的日本美秀美术馆最为典型。

一、桃花源思想源流

魏晋时期佛教净土思想发端并兴盛于庐山东林寺,隐居庐山的陶渊明也深受影响,有学者考证《桃花源记》是以西方极乐世界为蓝本构想的的人间净土模式。陶渊明成功地将田园生活诗化,并成为现实世界中理想人居环境的典范。他的《桃花源记》构想了一个集真善美于一体的人间净土,并成为东方园林追求的意境。其中与造园相关的主要内容为:“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以上内容对后世文学艺术创作影响深远,唐代李白、王维、张旭及刘禹锡等,均作有以桃花源为题材的诗文,如李白《山中问答》:“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窈然去,别有大地非人间。”王维《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绘画方面有宋代马和之的《桃源图》,以及后来众多以桃花源为题材的画作,造园也是如此。

二、桃花源与古典园林

中国的园林艺术深受哲学、文学、绘画等影响。如清圆明园四十一景中的“武陵春色”,始建于康熙末年,是根据《桃花源记》营造的园中园。雍正时称桃花坞,曾赐弘历作为燕居读书之地,其中有书室名“乐善堂”。景观布局为曲折的溪流和湖泊,环绕着三个形态各异的岛屿,显得幽僻而深邃。为了与桃花源应景,东南部叠石成洞,可乘舟沿溪而上,穿过桃花洞,仿佛渔人进入世外桃源的情景。“循溪流而北,复谷环抱。山桃万株,参错林麓间。落英缤纷,浮出水面。或朝曦夕阳,光炫绮树,酣雪烘霞,莫可名状”。俨然陶潜桃花源诗文的意境。

桃花源的与世隔绝,正好与中国园林力求避开尘世喧嚣不谋而合。因此园林选址总会寻找偏僻之地,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如苏州网师园便僻处阔家头巷,门外途径极窄,轩车不容巷,以避大官之车马随从。以此显示园主“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雅逸风度。拙政园、艺圃选址布局也都选用桃花源模式,其中以留园最为典型,整个园景布局起承转合皆以游廊贯通。园门极其简小,入园须得走过曲折狭长的备弄,黯淡局促,不时蟹眼天井中修竹几杆,仿佛若有光。走完备弄本就已是园中主景,然而造园者匠心独运,仅开设一排漏窗使风景若隐若现,此时须得继续往前渡过曲溪楼,右拐至五峰仙馆,对面叠有峭壁山的中庭稍觉宽阔。馆侧游廊连接石林小院,通达林泉耆硕之馆,东园主景由建筑群落围绕冠云峰而成,绕过佳晴喜雨快雪之亭,曲廊连接的过道又逐渐变得狭窄,行到致远处,假山半掩明瑟楼。再沿曲廊登上闻木樨香轩,下至寒碧山房前回望,才豁然开朗。游览路线一收一放,渐入佳境,俨然《桃花源记》的文体结构。

三、桃花源与现代景观

《桃花源记》在现代景观中的体现,首推日本美秀美术馆。其为日本神慈秀明会的会长小山美秀子委托贝聿铭设计而成。贝先生初到现场时,便决定以桃花源思想立意,小山夫人也心有灵犀,两人达成共识。美术馆远离都市,位于原始山林的深谷,只有开凿隧道才能联通外界,还得在山谷之间兴建一座吊桥通向美术馆。如此一来,正好与《桃花源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暗合。路旁樱花夹道,落英缤纷。美术馆由于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因而受到日本自然保护法诸多条例的严格限制。景观营造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还得与环境呼应并融为一体。于是建筑的80%都被藏于地下,其上填土回迁原本移走的树木,传统的坡屋顶掩映在千峰翠色中,与蜿蜒的山势浑然天成,营造出了东方造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就这样,贝聿铭用新的形式和材料,实现了桃花源思想在东方现代园林中的新生。

四、结语

《桃花源记》对东方园林的影响自魏晋以来就时隐时现,并绵绵若存地延续至今。用别具一格的形式来使东方传统之美获得新生,营造出人间净土,对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下的景观设计而言,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陶渊明.陶渊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曹林娣.东方园林审美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3]王泽猛,季熊.文人园居文化探析——以苏州古典园林为例[J].装饰,2008(04).

[4]季熊.中国园林意境初探[J].文艺生活,2016(05).

I207.3

A

1005-5312(2016)11-027-01

猜你喜欢
桃花源记造园桃花源
A Tale of Peach Blossoms桃花源记
再造“桃花源”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壹 造园·纳瑞集祥
《桃花源记》
隐匿的桃花源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清漪园赅春园造园艺术及园林审美探析
名家硬笔抒写《桃花源记》
古典皇家园林造园艺术特征辩证评价——以谐趣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