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化肥施用的演变趋势及减量化对策

2016-10-25 02:37邓雁云
中国林业经济 2016年4期
关键词:面源施用量黑龙江省

邓雁云

(东北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40)

改革实践

黑龙江省化肥施用的演变趋势及减量化对策

邓雁云

(东北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40)

利用聚类分析将黑龙江省1985—2014年的施肥情况分为四个阶段,以此为基础研究了黑龙江省化肥施用总量、结构、方式及技术的演变趋势,并引出尽管黑龙江省化肥施用强度并未超标,但化肥施用总量年增长迅速且存在利用效率低以及施肥方式传统、技术落后等问题,由此提出改进施肥方法,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优化技术培训路径、整顿农资销售市场、调整施肥优惠政策等对策建议来帮助农户减量化施肥以缓解化肥带来的面源污染。

面源污染;减量化施肥;聚类分析;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 引言

化肥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农业生产投入资料,为保障粮食稳增稳产和提高农业总产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黑龙江省是全国产粮和粮食调出第一大省,仅2014年一年的粮食产量即可以满足3.12亿人口年人均200 kg的口粮需求,但近年来随着化肥投入的逐渐增加,由此引发的面源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导致土壤肥力持续下降,而农户为了维持产量只能依靠大量使用化肥,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1-3]。现存的研究表明,在采用科学技术合理施肥的前提下,即使仅施用当前化肥总量的70%,也不会对相应的粮食产量造成影响[4-5]。因此,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合理控制化肥施用强度成为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2 黑龙江省化肥施用的演变趋势

2.1黑龙江省化肥施用状况的阶段划分

为明晰不同阶段的化肥施用状况的演变,本文以《黑龙江统计年鉴》1985—2014年的化肥施用量、化肥施用强度、氮磷钾各自施用量作为基础数据,利用SPSS17.0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其中化肥施用量均为折纯后的总量,化肥使用强度按照化肥施用总量/农作物播种面积计算,聚类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黑龙江省施肥情况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1985—2003年和2004—2014年,在此基础上又可细分为四个次级阶段,第一阶段为1985—1992年、第二阶段为1993—2003年、第三阶段为2004—2008年以及第四阶段为2009—2014年。

2.2黑龙江省化肥施用总量及粮食产出的变化趋势

2010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以1 002.56亿斤首次突破千亿斤大关,次年即超过河南省成为全国第一产粮大省,此后一直到2015年连续五年成为全国粮食总产量龙头领导者但是粮食产量的激增导致作为农业生产资料的化肥投入也随之增加,根据1985—2014年的《黑龙江省统计年鉴》数据整理与统计如图2所示,其中化肥施用总量为折纯后的化肥施用量。

根据年平均增长率的计算公式(1),得出1985—2014年的黑龙江省化肥施用总量年平均增长率为6.14%。如图2所示,化肥投入量在第一阶段由1985年的42.1万t增加到1992年的88.5万t,增长量达到2.1倍,年平均增长率为9.7%,这一阶段,是化肥施用量增长较为明显的一段时期,当时我国已经全面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农民生产投入积极性,生产规模逐渐扩大,致使化肥等农资消耗量迅速增长,而第二阶段的化肥年平均增长率为2.1%,这一阶段,我国经历了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变革过程,农业生产竞争压力较大,农民为规避风险开始降低生产成本,且1998年黑龙江省受洪涝灾害侵袭,也影响了化肥的投入量;国家于2002年开始先后出台一系列扶持农业生产的政策措施,如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以及最低保证价等,由此带来了新一轮化肥施用量的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4.7%;第四阶段期间,2010年黑龙江省粮食首次突破千亿斤大关,于次年超过河南省成为全国第一产粮大省,此后连续4年成为我国产量状元,因而投入的化肥施用量也持续增长,但幅度略小于第三阶段,年平均增长率为4%。

尽管化肥投入量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但化肥的利用效率却正在降低,1985年1 kg化肥的投入能够生产33.37 kg粮食,而到2014年则下降到24.78 kg,如图2所示,化肥的效率在逐渐降低,而粮食产量依然成绩显著,这就说明为了保障粮食的稳步增长,农户不得不提高化肥使用强度,从而加重了化肥面源污染的危害。

2.3黑龙江省化肥施用结构的变化趋势

从近30年的黑龙江省各种化肥施用总量(见图3)上来看,第二阶段中,除因自然灾害和国家政策转变因素导致的氮肥施用量有所下降以外,其他三个阶段的各类化肥均处于持续增长状态中,较为明显的是第一阶段后,钾肥施用量增长迅速,由1985年的1.2万t增加到2014年的37.9万t,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2.2%,且在第二阶段后复合肥施用量逐渐超过磷肥,后续皆呈增长趋势。

从化肥施用所占百分比上来看,黑龙江省一直以施用氮肥为主,所占比重在40%~50%,磷肥与钾肥的施用量较少,图4中的变化趋势显示,氮肥施用量所占百分比正逐渐降低并步入平缓期,而钾肥所占百分比则逐步升高,磷肥和复合肥的所占百分比相对稳定,黑龙江省的氮磷钾使用比已从1985年的1:038:0.06调整到2014年的1:0.59:0.43,可见其化肥施用结构正趋向合理化,但相比世界平均水平1:0.46:0.36还有一定的差距。

2.4黑龙江省化肥施用方式及技术的变化

在早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黑龙江省长期处于较为落后的粗放型农业生产阶段,机械化程度较低,化肥的投入形式仅仅停留在最原始的人工施肥,施肥技术也多以撒明肥为主,新型农业技术的引入较为稀少,缺乏创新能力,随着国家及社会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度增加以及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日益恶化,农业生产方式开始发生转变,在化肥施用方面,开始广泛采用机械深施肥,并引入测土配方技术等。如今,测土配方等技术项目虽然在黑龙江省得到多渠道推广,但实施的效率仍然存在发展瓶颈,受农户规避风险的意愿因素影响,导致化肥利用效率的提高出现困局。

3 黑龙江省化肥施用减量化的对策建议

从化肥施用现状来看,尽管黑龙江省的化肥施用强度尚未超过发达国家规定的安全上限225kg/hm2,但仍存在许多阻碍减量化施肥的发展问题,主要表现为施用化肥品种单一,化肥施用结构不均衡;测土配方推广体系存在漏洞;技术培训效果不显著,缺乏针对性,农户风险规避意识高,阻碍农业技术推广;农资市场混乱,假化肥现象频发;补贴政策无度加重化肥面源污染等。因此,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户基本利益的情况下,本研究提供的理论参考与可能的政策操作建议如下:

3.1改进施肥方法,调节施肥结构

尽管黑龙江省的化肥施用的氮磷钾比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在施肥种类及方式上仍然相对单一,所以应提倡有机肥、长效缓释肥与化肥混合施用,由于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最大,达到总农作物种植面积的45%,在施用有机肥时应考虑玉米性状,生产施用较为便利的商品有机肥替代未经加工的农家肥。另外,推广机械深耕施肥、叶面喷肥与传统施肥方式相结合,采用翻耕和换土等方法减少土壤重金属和有害元素以减缓土壤板结[6]。

3.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通过对黑龙江省实地调查和电话访问得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已经在各地区得到推广,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一部分农户反应土质样本送至相关检测部门后便无果,这是由于财政资助匮乏,乡级农技推广被动无力所致,因此财政支持至关重要,各级政府应把农技推广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之内,并根据实地情况,从当地支农资金以及农业发展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农技推广专项资金,同时尽可能提供农技推广工作所需要的场地、试验示范基地和仪器设备等[7]。另一方面,建立高水平的农技推广团队以及科学的考核标准,提高农技人员的科学技术水平,从而保障农业技术基层推广的高效性。

3.3优化技术培训路径,发挥大户示范作用

2014年黑龙江省化肥施用总量为251.9万t同比上年增长5.1万t,这其中由于播种面积上涨而导致的化肥增加量为1.62t,而化肥使用强度的提高带来的化肥施用量增长3.48t,也就是说,如果在化肥使用强度上加以管控,则可以节约3.48t的农用化肥。要实现化肥强度的减量就需要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而化肥利用效率的提高关键在于施肥技术的革新,在走访调查中,针对施肥技术培训,大多数农户都倾向于田间地头教学方式多于传统课堂培训班,对政府派遣的农业技术专员的培训指导的信任度高于农资销售商,因此要使施肥技术得以有效推广和应用,必须深入了解农户的需求,根据他们的意愿制定合理的技术培训方案。尽管从某种程度来讲,农户属于理性消费者,但他们仍存在从众心理,因此应选择生产规模较大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业大户作为示范对象,带动其他农户尝试新型农业技术。

3.4规范农资销售市场,杜绝假肥坑农害农

由于化肥需求量的增大,化肥市场也逐渐扩大,鱼龙混杂的情况便频有发生,假劣化肥充斥着市场,农户购买使用假化肥,一方面会影响粮食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户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假冒伪劣的化肥会使土壤形状恶化,养分不能被作物吸收,加重土壤板结,造成面源污染。因此政府在管制环节应加大力度,对不法分子严惩不贷,并对积极举报假化肥销售行为的农户予以奖励,双重打压假化肥,整顿化肥销售市场。

3.5调整化肥补贴政策,改革施肥的保护制度

政府给予的惠农政策有效地帮助农民解决生产问题,维护了农业收入的稳定性,但无条件的直补、农资补贴等政策在增加农户利益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户对化肥的需求,即直接增加化肥施用量,违背化肥减量化原则。因此,补贴政策的实施前提应该是农户的生产行为不得危害生态环境,对化肥施用量超过当地平均水平的不给予优惠,而对于化肥限价可逐渐取缔,从而转变为有机肥限价,以及对使用有机肥的农户进行补贴,政府有针对性地施与财政补贴才能帮助实现化肥减量化,减少化肥面源污染。

[1]仇焕广,栾昊,李瑾,等.风险规避对农户化肥过量施用行为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4(3):85-96.

[2]何浩然,张林秀,李强.农民施肥行为及农业面源污染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6(6):2-10.

[3]黄文芳.农业化肥污染的政策成因及对策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1,20(1):193-198.

[4]杨增旭,韩洪云.化肥施用技术效率及影响因素:基于小麦和玉米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16(1):140-147.

[5]张锋,胡浩.农户化肥投入行为与面源污染问题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1):183-186.

[6]邹芳玉.大连市土壤中化肥污染现状与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9):294-294.

[7]金书秦,周芳,沈贵银.农业发展与面源污染治理双重目标下的化肥减量路径探析[J].环境保护,2015,43(8):50-53.

[责任编辑:付佳]

Countermeasures to the Evolution Trend of Chemical Fertilizer Utilizatio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DENG Yan-yun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Harbin 150040,China)

At first,this study analyzes the fertilizer utilizat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from 1985 to 2014,and separates it into four stages by using the cluster analysis,on this basis,the research studies the evolution trends of the fertilizer utilization amount,structure and technolog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The results show that although the intensity of fertilizer utilizat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is lower than the average,the fertilizer utilization amount is growing rapidly,fertilizer utilization is ineffective and fertilization technology is traditional and backward.Therefore,this study propounds improving the mode of fertilizer utilization,improving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optimizing technical training path,reorganizing the agricultural materials sales market and adjusting the fertilizer preferential policies to help peasant household to reduce fertilization and reduce the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Reduced Fertilization;Cluster Analysis;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S147.2

A

1673-5919(2016)04-0042-04

10.13691/j.cnki.cn23-1539/f.2016.04.012

2016-06-20

邓雁云(1991-),女,黑龙江富锦人,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面源施用量黑龙江省
基于国家粮食安全下的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体系思考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
澄江市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及对策
春大豆施钼条件下最适氮磷肥施用量研究
黑龙江省财政厅 黑龙江省民政厅 黑龙江省体育局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彩票监督管理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体系研究
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中心小学简介
动词的时态中考高频考点练习题
不同品种商品有机肥和施用量对夏季青菜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