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年级分校区办学模式下校园文化的构建

2016-10-29 17:39程慧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4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

程慧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许多高等院校的合并和扩大形成了多校区办学模式,高低年级分校区办学也作为一种常见模式,给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以肇庆学院星湖校区为例分析了高低年级分校区办学模式中面临的校园文化缺失、教学资源配置失衡、校园文化资源传承困难等问题,目的是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高低年级 分校区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地凝结成的使之能够绵延不息的血脉和内在机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校园文化是大学发展的灵魂所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水平、拓宽学生的视野以及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高低年级分校区办学模式下校园文化建设尤其具有重要意义,集中体现在多校区之间校园建筑风格与整体布局、学校管理制度与执行力度、教师人格魅力与精神面貌、学生学习风貌与学习氛围、学校精神风气与发展目标、文体娱乐活动与社团交流等方面的符合实际、和谐统一、整体规范。

1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功能

1.1校园文化的内涵

何谓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在理论界和学术界有着热烈的讨论,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校园文化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结合自身的学习工作实践,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认真挖掘和提炼中华传统文化中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精华,以及承载这种精神财富的制度体系、行为方式和物质形态。优秀的校园文化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引导,渗透在教师和学生的观念、言行、礼仪之中,反映在教学、科研、学风和情感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学校践行的办学理念、办学精神和学风建设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起到关键作用;学校的校风、教学风格、学习氛围、学术传统、思维形式,是通过代代相传,相沿成习,最终形成庞大的精神感召力。

1.2高低年级分校区办学模式下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1)文化导向。在校区管理中凸显学校校园文化整体韵味,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平台建设,抓稳了文化导向的标杆,推动校区间的融合发展。校园文化的特征不但内含着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更包含着一个学校的校训、学校精神,反映和体现着一个学校具体的办学方针、培养目标、办学精神,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

(2)激励约束。校园文化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师生对诸如尊重、公平、成长、人际和谐等精神层面的追求越来越多,可以利用校园文化所具有的精神激励范畴的要素来增强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使命感。同时,校园文化也是一种无形的约束,是长时间凝聚而形成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会按照相应的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无形的自我约束力。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同时激励和约束着师生的行为,进而挖掘发挥他们的巨大潜力。

(3)凝聚人心。通过举办各项学术、文体、娱乐活动,加强校区之间的学术、情感交流,让校区之间逐渐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只是一种形式,归根结底是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凝聚力,让学生有种以校园为家的感觉。

(4)协同联动。校区间教学、科研、学风、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整体效应。通过优秀的校园文化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其功效,节省管理费用,充分利用过剩的管理资源,从而使校区之间各个方面的平衡与协调获得更大地空间,达到资源互补从而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校区间资源结合与协调起来。

2高低年级分校区办学模式下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

高校分校区办学给各个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分校区办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学生、资源设备不够集中,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整体性和全面性,只是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教学任务和学生管理,而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融入整个学校的整体文化氛围的营造中,久而久之,校园人文精神显得散乱而缺乏生命力,甚至形存实亡。因历史沿习等原因,目前肇庆学院为两校区办学模式,星湖校区为分校区。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星湖校区吸收主校区书院文化的精髓,寻求建立起一套独具特色的、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机制。就目前来看,由于其学生结构单一、校区功能定位规划调整等原因,校园文化建设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分校区存在文化氛围比较淡薄的现象

当前分校区的运作模式为过渡式。分校区入住学生为大一新生,大二迁回主校区。按照目前政策,每学年伊始安排2-3个学院的大一新生共约1000名左右入住星湖校区,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和生活,在第二学期末迁回主校区。这样,星湖校区面临的一直是大一新生,教学和生活、校区综合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等都需结合新生特征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分校区文化氛围比较淡薄,主要表现在:

(1)分校区之间因为距离障碍造成沟通交流不便,信息无法及时准确的传达造成了校园文化交流的困难。

(2)分校区校园内往往无法获得高密度信息,往往会错过很多时机和条件。

2.2教学资源的分配难以平衡,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教学资源的分配难以平衡,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各学生社团和机构总部设在主校区,分校区新生参与学生活动需往返两校区。教师大部分工作和生活事务在主校区,在分校区生活的学生的通识课和选修课需在主校区完成,设施设备的无法集中利用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阻碍。但分校区也聚集各自的地理位置的优势以及专业特色更为鲜明的条件,可以更明确方向,更有利于打造属于分校区特色的校园文化。

2.3校园文化资源传承困难,分校区学生文化归属感不强

高低年级分校区办学模式下,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人员结构比较单一,新生在入学后容易产生心理落差,归属感不强。二是由于地理位置因素,课堂之外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相对缺乏,对学生文化活动的指导参与不足,加大了校园文化传承的难度。

3高低年级分校区办学模式下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反思

肇庆学院最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就是基于书院制综合改革而逐渐形成的书院文化。肇庆学院书院制综合改革2009年6月实施,由试点到推广,已构建起地方院校提高大学生德育有效性的新模式,经形成了一整套书院制改革的制度体系和实践模式,增强了学生发展的主体性,提高了大学生德育的实效,促进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全面健康发展,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如今,这些校园文化已然成为肇庆学院的明信片,起着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美誉度的重要作用。

3.1和谐统一,营造书院制校园文化氛围

高低年级分校区办学模式下,加强分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应充分体现“形神兼备、和而不同”的理念,遵循与高校整体校园文化精神相和谐,需要全员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正确引导和培育大学生成长成才。

(1)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校区定位。对于分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应及时明确并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保持稳定,尽快形成完善的校园生态系统。

(2)加强校区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在建设校园文化中的作用,通过社团的建设,发挥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3)搭建各类平台,调动学生自我提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分校区确立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大一新生,助其顺利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

(4)加强学生公寓文化的建设。在形式上大胆创新,举办分校区校园文化节,把读书、摄影、涂鸦、话剧融入宿舍文化之中,形成特色文化品牌。在内容上选取民俗音乐、民族传统文化等主题,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华要素。

3.2打造品牌,寻求地方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

地方院校的校园文化对学校教育和地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具有文化导向、凝聚人心、激励约束和协同联动等功能。校园文化通过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造成强大的个体行为从众化现象,使学校成员产生心理共鸣,从而对自己的行为产生影响,并对地方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作为高校,建设新形势下的校园文化精神文明,应进一步增进本土特色,添加本土元素,体现时代特征,融入当地文化,籍此来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肇庆市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其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精神具有开放兼容的特性,这种“开放兼容”主要体现在文化的多元以及异质文化的相互融合。各种异质文化共存、共生、和平相处,形成了今天肇庆市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文化景象。肇庆包罗万象的本土文化主要可以归纳为四大品牌:端砚文化、包公文化、龙母文化、禅宗文化。我们从中提炼出一些符合高校教育立德树人要求的文化要素,对大学生进行有益的引导。端砚文化的精髓是:精益求精的现代工匠精神和注重古典的文化取向;包公文化的精髓是:亲政廉政、为民为公。龙母文化的精髓就是传承母仪龙德,弘扬民族精神;禅宗文化的精髓是:慈悲友爱、绿色环保。

3.3丰富形式,不断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结合校区自身特点发展特色校园文化,加强分校区文化创新,注重高低年级校区间的文化传承。

(1)分校区的校园文化活动应具有系列性、完整性、逻辑性、传承性,强化学生对校园文化实践的认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分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在无形中,渗透在细节里,既避免了喊口号式的空洞,又正确引导了青年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在大学校园中开展国学特色的活动,是弘扬传统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途径,我们有针对性地打破了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僵硬模式,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活动内容和形式贴近学生,发动了学生,服务于学生,做到了“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达到了“宣传育人、活动育人”的目的。在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师生建立起真挚的感情,互通有无,互相学习,为分校区的校园文化注入新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杨萍.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2] 朱建梅.中国多校区大学管理模式研究[D].青岛大学,2009.

[3] 崔炳辉.中国多校区大学管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4] 金玲.合并高校多校区校园文化整合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5] 李宁.我国多校区大学办学体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学校园文化 硕果飘香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浅谈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创建校园文化的意义探究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校园文化建设的践行者——浅析高校工会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与校长基本素质浅析
强化专业实践能力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