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世仪军事思想浅议

2016-10-29 21:42冉仕莉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4期
关键词:解析

冉仕莉

摘 要 陆世仪是明末清初实学思想的重要代表,近年来学术界对其理气论、人性论、教育改革、人才思想和农田水利观的研究均有所涉及,但对其军事思想则重视不够。本文在仔细爬梳原始文献的基础上,粗浅总结出了其军事思想中武臣宜正心、儒士应习兵、兵家须知理、兵阵要得法等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这与陆世仪“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也是一致的。

关键词 陆世仪 军事思想 解析

中图分类号:E892 文献标识码:A

1陆世仪简介

陆世仪,字道威,号刚斋,晚号桴亭,别署眉史氏。私谥尊道,又谥文潜,世称桴亭先生。江苏太仓州(今太仓)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七月三十日,卒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正月二十日,其一生经历了明亡清兴的“天崩地裂”时代。作为明末清初实学思想的重要代表,陆世仪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创新,而且积极将其思想付诸实践。近些年来学者们对其研究逐渐增多,但大多数研究者的目光都集中在理气论、人性论、教育改革、人才思想和农田水利观上,关于陆世仪军事思想的研究,目前仅见于葛荣晋、王俊才合著的《陆世仪评传》中第十四章,除此之外,几乎无人聚焦于此。该书以崇祯十七年(1644)为界将其一生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为有志于经世时期;后一时期,陆世仪完全放弃了举业、仕途,经世之志转到复兴理学、接续道统、专心著书、以惠后学的方面。前一时期又划为两个阶段: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到崇祯七年(1634)为第一阶段;从崇祯七年(1634)到崇祯十七年(1644)为第二阶段。

2陆世仪军事思想解析

2.1武臣宜正心

宋代以前,王朝多亡于地方割据,因此历代皆注重对将领的约束,但如此一来,往往又无法抵御外患。明朝末年,流寇四起,将领手握重兵,亦往往无视朝廷命令。此为儒家君臣思想之大忌,同时也有碍于国家稳定、百姓安居。鉴于此,陆世仪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予尝欲辑兵书为三卷,曰道,曰法,曰术。道,只是道理。凡《四书》、《五经》中言兵处,如‘教民七年、以不教民战,《易》之师卦,《书》之步伐,《诗》之车攻、吉日,以及圣贤古今论兵格言,必有合于王者之道者,乃取。法,则法制,如《司马法》、《李靖兵法》及《纪效新书》、《八阵发明》之类。术,则智术,如孙吴兵法及古今史传所纪攻战之迹。令学兵者先知道,次学法,次论术,庶体用不毅,而人才有造。”

在他看来凡是练兵习武之人皆应由“道”立体,然后以“法”、“术”达用。此处所言之“道”是为“人臣”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或者说是儒家君臣思想的基本准则,是“学法”、“论术”的前提。若天下将士都能做到这一点,内可固政权,外可御强敌。否则,若心术不正,将士愈有用,愈不可用。即驱武人征战,不仅依靠利益诱惑,也必须将家国天下观念纳入其思想观念的核心,使保家卫国成为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将对武人的外在约束变为其内在信念,如此则既可以依靠其抵御外敌,也可以防止其拥兵自雄,犯上作乱。

2.2儒士应习兵

在明末士人中,陆世仪是较早意识到士人不懂军事知识的局限和危险的,为此多次强调,儒士应当习武知兵,不能只做文弱书生。他说:“射者,男子之所有事。故古者问射而不能,则辞以疾,以男子无不习射之礼也。今直以为鄙事矣,何怪乎寇猖撅,卒无一人为国家分忧也。若尚力而不尚德,固非;然徒取志正体直,而射无济于实用,亦用世者所不取。”他强调当时士人以习武为鄙事,以致国难而无可用之士,所以儒士定当不可仅致力于学问。

陆世仪之所以强调儒士习兵,大概是出于以下两点考虑:

(1)家国天下的使命感。明朝末年,流寇骤起,外族入侵,却无人能挥师定中原。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士大夫阶层一直以家国为己任,在时局动荡的年代,作为具有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的陆世仪,总希望能为安邦定国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他不仅这么主张,他也是这么实践的。

(2)武夫弄兵,其祸无穷。陆世仪针对晚明封疆大吏耳未习鼓、目不识旌而流寇猖撅、武夫跋扈的弊端,提出“兵法,儒者不可不习,此虽毒天下之事,而实仁天下之事。儒者不习,而顾使强武之人习之,得以肆行其不义,此天下之所以常乱而不治也”。相比武夫而言,以天下为己任的士人习兵掌军,更容易做到兼济天下。

两宋以后,重文轻武之习深入人心,造成士人轻视武人,进而更对武艺和兵事茫然无知。当晚明乱世,陆世仪心怀家国,以天下为己任,率先习武知兵,躬行儒士习兵理念,对后世文士执兵救国思想亦有劝勉之功。

2.3兵家须“知理”

在民间传说中,能将兵阵之术运用自如的人,总给人以神秘莫测、聪慧至极的感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诸葛亮就是这样的英才,其“太极八阵图”更是兵家一谜,让人可望而不可即,陆世仪对此研究颇深,并从专业、科学的角度作了详细的解析。

世人历来以为诸家“演”、“述”愈多,而“诡异”愈盛。陆世仪却认为,之所以会有这样浅薄的认知,是因为诸家只“知兵”而“不知理”,故言阵便觉其晦涩难懂。若能明白其中至平实之理,便知其法。他说:“而演、而述之者,益为诡异,至使读者不可究诘。故愚谓阵学之晦,晦于不言阵者尚浅,而晦于言阵者特甚,此非虚语也。夫言阵而阵益晦者,其失不在于不知兵,而在于不知理。”从战阵之法来说,一定要从“知理”开始,懂得兵法之理,就明白那些用兵玄妙者的排兵布阵方法并不神奇,只是普通人不懂那些平实之理,才将实际平常的用兵技巧当成神技。

陆世仪也反对带兵打仗以“出奇制胜”为上的传统。他说:“兵家所言,出奇制胜者多矣,言旗鼓步伐者少。出奇制胜之法虚,旗鼓步伐之法实。虚处,聪明人自可会得;实处,非学不可。犹之名物度数,即圣人亦不能生知也。孙吴不必言,即《通鉴》一书凡言战攻处,孰非出奇制胜之法?惟旗鼓步伐,所传甚少。”出奇制胜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将领带兵实力的体现。陆世仪认为旗鼓步伐是军队的基本功,也是出奇制胜的必备条件。兵家亦当先打好基础,才能出奇制胜。没有脚踏实地,就不会有厚积薄发。若只言后者之奇异,不讲前者之扎实,避实就虚,此乃兵家之大忌也。

陆世仪的军事思想,在很多方面有将传统军事实践逻辑化、系统化的迹象,从这一点来说,确有文士特色,经过其一番总结,原本传说神奇的用兵方法被简单化、实用化,从而降低了儒士习兵的基础条件,使相当数量的儒士参与用兵成为可能。

2.4兵阵要得法

冷兵器时代的军事技巧中,个人的“气力”和“武艺”往往占据重要地位,故选拨武将时非常注重其个人力量和武术,至于用兵帷幄的能力,并不为统治者所看重。而在陆世仪看来,儒生个人不应只会横架舞剑,更为重要的是要懂得“兵法”、“战阵”,方能担负起救国大任。

明朝末年,由于不忍看到中原丧乱、生灵涂炭的悲惨景象,陆世仪的习武之路也从舞剑弄刀的个人技艺转向了排兵布阵的整体运筹,并对“兵阵”的研究近乎于痴迷的地步,故能纵观古今诸兵家所言阵法,著成《八阵发明》一书。八阵之变具体来讲就是:“中军虽各为一阵,而营则分而五之。一居中,四居四维,俱为四钩连。四正虽各为一阵,而营则分而三之,一居中为正,俱四钩连,二居两旁,附右者俱二钩连……合而数之,中军五军为五营, 四奇四正,八军为八营,八偏八军为八营,却月十六军为十六营。合中外大小共三十七营,而分军立营之法于斯大备。”虽然看起来其阵法过于规整,有纸上谈兵的感觉,但军队战斗力的核心不在个人力量,而在于其组织力量,陆氏的阵法其实就是一种组织方法,依靠组织技巧提升军队战斗力,显然比强调士兵个人战斗力更为高明。

由此可知,阵法讲求旗鼓步伐的整体训练,要求军队纪律严明、约束有定、万众如一,战阵能使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充分发挥群体的力量,在战场上要求士兵们配合默契,绝不可独进独退。今天,虽然作战形式更加立体化、多元化、高端化,但军队的力量依然在于其整体性,故时至今日,这一“各司其职,精诚合作”的方针仍然是现代军队训练作战的基本原则。

3结论

本文分别从“武臣宜正心”、“儒士应习兵”、“兵家须知理”和“兵阵要得法”这四个方面对陆世仪的军事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经世致用”之主线贯穿于军事思想的始终。从陆世仪拜师习武开始就抱着安邦定国、济世于危难的情怀,他的军事思想也是在变换的时局中,为解决现实问题而不断完善的。

第二、其军事思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首先,儒士应当习武研阵,这是针对晚明士风颓废,而“武夫肆行”提出来的。其次,主张加强对武臣“正心术”的教育,这主要是为维护封建阶级的统治,针对当时封建等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的现象而提出的。第三、其军事思想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就“团体作战”和“排兵布阵”而言,其中强调的分工合作、纪律严明和精诚团结的思想,不管是在武器装备落后的当时,还是高、精、尖的现在,都是宝贵的战略战术。

总之,与其他“空谈”理学家相比,陆世仪是明末清初杰出的实用主义军事家。他摒弃明朝王学末流的虚幻主义弊端,在对理学进行合理继承和发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改造,为明末清初的军事思想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对后世的军事实践也有一定影响,如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在镇压太平天国时期主持的军事改革中,若干方面都能看到陆世仪军事思想的踪迹。

参考文献

[1] [清]陆世仪.思辨录辑要·治平类[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70.

[2] [清]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大学类[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15.

[3] [清[陆世仪.思辨录辑要·格致类[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53.

[4] [清]陆世仪.陆桴亭先生遗书:八阵发明·阐微(刻本)[M].唐受祺辑.北京,1899(光绪二十五年).

[5] (清)陆世仪. 陆桴亭先生遗书:八阵发明·无题[M]. 刻本.唐受祺:北京,1899(光绪二十五年).

猜你喜欢
解析
复合场中类抛体运动解析
“Fe2+与Fe3+”相关解析
看破解析几何
对称巧用解析妙解
相机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