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研究

2016-10-31 14:00司艳春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2期
关键词:策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

司艳春

【摘 要】 幼儿园的心理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从小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由于多种因素,致使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明显增多,因此,维护与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已成为教师、家长及全社会日益关注的问题。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充分结合保育和教育的双重特点,将幼儿教育融入到实际生活之中,通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康。因此,必须采用科学的理论,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实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提高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关键词】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在幼儿园诸多的教育内容中,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见,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在成人眼里幼儿是快乐、无忧无虑的,事实并非如此。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幼儿存在心理障碍,他们的孤僻、嫉妒、胆怯等心理,以及由此产生的任性、自私、霸气等行为,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一直以来,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非常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严重忽视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幼儿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自控能力差,情绪易变、不稳定,爱发脾气;抗挫折能力差,心理脆弱,经不起磕磕碰碰,稍有不顺心就会哭闹;不合群,缺乏交往意识和合作能力;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关心人、帮助人等等。

出现此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认识偏差问题,甚至走入误区,忽略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如偏重于身体健康,忽视幼儿心理健康;偏重幼儿的知识技能培养,忽略幼儿的情绪、情感、态度、社会交往等能力的培养;偏重于创设优美、舒适、高档的物质环境,忽略了构筑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和师幼关系与同伴关系。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种种问题,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儿童在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正常地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使其对社会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因此,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无法回避的问题。

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策略

1、重视理论的指导和学习,提高幼教者的水平。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很多高校开设了幼儿心理学专业,这对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专业能力。条件好的幼儿园可成为其实验或科研的基地。一方面幼儿园可以经常邀请心理学教育专家来园指导,或进行专题讲座。另一方面,幼儿园实践也能为专家们理论研究提供相关检验依据。提高幼教专业水平,进行心理学知识专业培训是解决师资缺乏的重要途径,把这种心理学专业培训,当作幼儿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让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者,掌握有关心理卫生、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位。

2、创设良好的环境,保证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创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营造和谐的心理环境。这个环境既要包括物质环境,如幼儿园的建筑、幼儿园的一草一木等,也包括心理环境,比如师生关系、班级氛围、同伴关系等。幼儿生理与心理的发展,决定了环境创设要充分顾及到幼儿需要。幼儿园教室墙饰的布置,要充分考虑到色彩如何选用,所选用的色要彩比较柔和,还有充分利用幼儿园内的自然环境,做好绿化与美化,在布局上做到美观、合理,符合幼儿审美方面的需要。除这些物质环境上的要求之外,我们还可以把心理环境看作是幼儿与教师、幼儿和幼儿之间的“心理场”。

3、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教育,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更加长效和高效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活动时,可以通过表演游戏,创造故事情景,使幼儿进入情景角色,或分角色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学生可以通过情境再现和故事表演,深刻体会故事中人物的内心情景和精神世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幼儿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例如在教学《小马过河》的故事使,引导幼儿扮演小马、松鼠、蚂蚁等,幼儿在表演的过程中,能够加入自身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更培养了幼儿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健康的人格。

4、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是有规律的生活。生活有规律,幼儿的吃、喝、拉、撒、睡、玩,安排有序,习惯成自然,体内的“生物钟”运转和谐、流畅,幼儿的身心健康就有了保障。二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幼儿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身体具有积极的作用。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幼儿情绪饱满、情绪稳定。孩子最初的意志力从哪里来?从规律的生活中来,从良好的习惯中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早睡早起、锻炼身体、动静有序、热情待人的习惯;以及卫生习惯、劳动习惯;按时吃饭、看电视等良好习惯。教育就是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孩子只要养成了良好的习惯,那么好的态度、良好的精神面貌、时间观念也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5、建立心理档案,开展个别辅导。心理档案的内容包括幼儿的基本情况、家庭生活情况、生理状况、对幼儿心理有影响的重大事件、智能状况、个性特征等。老师通过心理档案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有利于幼儿个性化的发展。由于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幼儿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在集体的课程中无法进行解决,因此需要采取个别辅导,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疏导与矫治。关注个体差异。如:设立心理角、心情日记等方式进行个别辅导。

6、与家庭合作,对幼儿实施心理干预和行为指导。幼儿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大多与幼儿家庭遭受变故、家庭生活趋向紧张,或者是家长教养态度和方式不当、家庭人际交往缺乏等因素有关。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积极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建立家园联系册,每月定期与家长进行书面联系,适时开展家访活动,了解幼儿在家的一些行为表现。当幼儿出现不良行为时,我们及时与家长沟通,查找幼儿形成不健康心理的原因,针对问题制定教育计划,家园配合共同塑造幼儿良好的行为。

总之,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幼儿培养成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一代新人,是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应该建立科学的健康教育理念,抓住幼儿期这个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心方法,并以此来引导幼儿家长,共同协调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和谐发展,使每位幼儿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徐秀玲.略论幼儿心理卫生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15.09

[2]章海东.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基础教育研究,2013.02.

[3]韩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及发展趋势[J].幼儿教育,2015.06.

[4]方文艳.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探析[J].学前教育研究,2014.07

猜你喜欢
策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目的论角度下的英语翻译策略研究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