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特点与应对策略分析

2016-11-04 10:00孔庆瑞
科技视界 2016年23期
关键词:舆情舆论时代

孔庆瑞

【摘 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普及,传统的高校网络舆情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在研究移动互联网技术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基础上,对加强和改进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提出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校网络舆情

随着我国4G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移动互联网发展势头方兴未艾。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大学生是当前社会网络使用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在信息传递、情感表达、思想交流方面有了新的渠道,校园内外敏感、热点话题的发酵与传播速度大大加快。如何认清和把握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舆情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提高网络舆情的正面引导作用,降低负面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利影响,即是高校新闻舆论工作的重点所在,也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责任使然。

1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群体是在校大学生,他们通过互联网渠道表达对校园现象、学校管理问题的看法,对社热点问题的态度,以及自身情绪、情感的释放,可以说网络舆情是高校大学生思想动态变化的风向标。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网络舆情出现了一些与传统舆情不同的新特征。

1.1 舆情参与主体急剧扩大

早期的互联网主要依靠固定PC终端,信息的传播受到固定设备的限制。而随着我国3G、4G移动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使几乎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网络舆情的酝酿与传播中。学生通过智能终端设备,将自己的所见、所听、所想随时分享到互联网,这就打破了传统舆论传播所受到的限制,使高校学生人人参与其中、人人表达意见成为了可能。

1.2 舆情主体之间的互动性加强

在早期的网络舆情事件中,各主体在现实生活中多为陌生人。近年来,通过在智能手机上广泛使用的社交软件,网络舆情的主体大多成为了手机联系人或是现实认识的人。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单向性不易被大众接受,但在熟人效应的影响下,信息传播的信任成本会大大降低,舆情参与主体的互动性明显强于以往。

1.3 信息传播速度更为迅猛、突发性更强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智能移动终端设备也可以保持随时在线。在这个大背景下,任何信息都可以像病毒一样,得到迅速、大范围的传播。智能终端设备的拍摄、录像、录音功能,配合无线互联网技术,可以随时将身边发生的故事通过网络传播开来,使网络舆情的突发性大大加强。

1.4 舆情内容更加多元化

高校网络舆情一般多起源于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事件,如住宿条件、食堂卫生安全、奖惩机制、评优评奖等具体事件,进而转化为对学校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的讨论,甚至上升至社会体制、思想意识领域的层面。随着新闻客户端的广泛普及,许多社会和国际热点问题也成为了大学生关注的对象,极个别学生甚至热衷于接触、传播非主流意识相态。

2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工作的新挑战

互联网时代在给国家和个人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较大风险,尤其对高校网络舆论监管工作提了新的挑战。

2.1 网络舆情的生成与传播速度极速加快,对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预判和应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网络舆情形成、发展周期较长,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形成和爆发的时间大大缩短,信息往往以井喷式的速度扩散,这就使以往应对突发性事件的“黄金24小时”法则失效。高校网络舆情的出现大多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相关,校园突发事件极易引起他们的强烈关注,而高等教育的特殊地位又意味着一但出现校园特殊事件,将很快演变成社会集体关注的热点问题。

2.2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的舆论引导力被逐渐弱化

在传统的互联网时代,权威的信息和决策基本上都是由学校发布,在出现高校网络舆情的时候学校能掌握话语主动权。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自媒体的普遍出现,使信息源更为广泛和分散。当出现突发事件时,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工具进行“现场直播”,从而抢先取得的信息发布的主导权;学校管理者处于信息滞后的被动局面,往往选择暂时的沉默,这就更容易失去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进而失去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2.3 当前高校的网络舆情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部分高校的网络舆情监管工作者对于移动互联网带来的网络舆情新形势缺乏清醒的认识。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只重视官方媒体的导向作用,忽略了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局面;在具体工作中仍采用传统的报告式、通报式信息发布方式,这在追求人人平等、自主意识的新媒体时代,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反感和抵触,一些语气、态度不当的言语,甚至会引起超出突发事件本身的新舆情。

3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舆情监管与引导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提升学校舆论引导力,增强话语主导权

在对应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时,学校越早掌握和发布第一手信息,越有可能成为事件的定义者和引导者。学生虽然能够第一时间通过社交工具发布相关信息,但其发布的信息呈碎片化,真实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学校管理者可以“扬长避短”,在积极、迅速掌握基本信息的前提下,及早发布权威信息,在最关键“黄金4小时”引领舆论走向,就能把握舆情的主导权。

3.2 加强网络辅导员队伍建设,培养学生意见领袖

建设一支嗅觉灵敏、立场坚定、业务熟练的网辅导员队伍既是形势所需,也是形势所迫。网络辅导员队伍应进行专业的培训,能了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动态,在学生中存在一定的威望,能针对性的甄别、揭穿一些不实谣言,将不稳定因素及时扼杀在萌芽中。事实表明,网络舆情的形和发展阶段意见领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校舆情事件中普通学生更倾向于相信学生意见领袖的观点。学校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意见领袖,使其能在网络舆情中起到传播正能量、引领舆论走向的作用。

3.3 坚持网上舆论引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网络问题是现实世界在虚拟空间的反映,绝大多数的网络舆情事件都能在现实生活中追溯其根源,高校网络舆情也不例外。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往往会诉诸于网络,进而引发网络舆情。高校在网络舆情监管工作中往往重视了舆论引导,忽视了现实问题的解决,导致网络舆情源头无法根除,极易出现死灰复燃的现象。引导大学生合理、合法的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通过适当的途径去表达自己的诉求,可以有效防范高校网络舆情的出现。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s://ww.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601/t20160122_53283.Fhtm.FF,2016-01-22.

[2]何建.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5.

[3]邢文雪.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研究[D].湖南大学,2014.

[4]高珺,周虹.新媒体时代高校舆情应对的误区与对策[J].高教管理,2014(5).

[5]段洪涛,赵欣.高校网络圈群的特征及其舆情治理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5(3).

[责任编辑:王伟平]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时代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舆情
舆情
舆情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