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才培养中构建大类培养和自由转专业的应用研究

2016-11-04 11:04张君杨光辉
科技视界 2016年23期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

张君+杨光辉

【摘 要】高校永恒的主题就是教育,同时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人才的培养,中国大学一般来讲有四个任务,分别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但是最基本的是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现在理论与技术型人才越来越受欢迎,由此新的形势和任务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一些高校通过探索按大类招生、按大类培养,不断完善相应的课程改革和转专业办法,构建以学生为本、面向人人、有利于人人成才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大类培训;自由转专业

1 本科生分三个阶段培养、三种路径发展

实施“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第一个“三”指的是学生入学后会接受“三”个培养阶段:一是,本科专业的学生将通过大类招生进入到“通识培养阶段”,全面提升人文与科学素养;其次,学生完成通识教育并达到标准后进入“专业培养阶段”。着重提升专业素养和能力;最后,进入“多元培养阶段”,学生可修习多种个性化课程模块,满足自我成长的需要。第二个“三”指学生进入高年级后可以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三”种发展的路径:一是,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的各种科研项目训练和选修课程,为以后的发展和深造打下坚定的基础,即“专业学术类路径”;然后,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并设计第二专业的方案,为自己将来发展成为理论与实践兼备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即“交叉复合类路径”;最后,学生还可以选修一些创业就业方面的课程或者创新创业的项目、接受专家的指导,为以后就业或者独立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即“就业创业类路径”。建立保障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的内生机制。发布《新生学习指南》,完善导学机制,及时引导学生合理制定学业和职业规划。建立健全弹性学制、跨院系选课、缓修、缓考等适应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配套管理制度。使拥有课程、专业、发展路径自主选择权的学生成为改革的主体和发动机,形成自下而上推动教师、院系和管理部门变革的动力机制,改变以往改革单纯依赖自上而下行政驱动的局面。

改革成效:“三三制”改革是本科教育领域系统性、综合性的改革,突破了以往只在“实验班”进行探索的形式,将范围拓展到全校、覆盖全体本科生,潍坊某高校每年跨专业选课学生达 500 余人次,跨院系准入志愿满足率超80%,实现了受益面最大化的目标。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全球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学习经历调查”显示,南大学生“学术思维和表达能力”进步程度,经历“三三制”者显著优于未经历者;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等进步程度与伯克利无显著差异。

2 建立基于大类招生的宽口径培养模式

进行打通培养。从第三学年开始,进行专业课程的培训。教师根据每个学生所选择的专业和方向,来进行分组分类授课,即前面提到的“宽口径分类培养模式”。二是学校要建立与大类招生相匹配的课程体系,建立“通识课程”“大类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三大平台,“大类课程”占总学分的百分之二十三到百分之三十一。这样,学生通过前两项课程的学习后,能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自身的潜质特长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这样再确定适合自己的专业,从而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改革成效:调查表明,实行按大类招生和培养以来,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率、对学习环境的满意率、按时上课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3 转专业不再是尖子生“特权”

增加自主选择专业的机会是实现本科生百分百自主选择自主专业的关键条件。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后至少需要三次选择专业的机会。在刚刚进入大一的时候还无法确定下自己的专业,可以在全校范围内选择感兴趣的专业进行学习;等到第二年学年的第二学期学校组织学生进行考试,可以根据自己的成绩选择申报专业,是否录取有教务处统一公布,另外进入大二大三的学期的学生已经有足够的时间来确定自己专业,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合适的专业。当然在大学生中有少数学生因为成绩的原因无法中途转专业,根据这种实际情况可与实施“教学管理与学籍管理分离”政策。对于申请过转专业没有达到成绩要求的学生只要他们自己修完相应的课程到达认定要求,即可得到相应的学位以及毕业证书。

首先,要把宣传做到位,一般情况下各院系的老师在大学一二年级下学期结束之前,通过专题报告这样的形式来给学生进行专业的介绍,同时把对实验室和科研项目感兴趣的同学聚到一起进行进一步研究。其次,就是把课程改革做到位。在低年级设置通修课程、学科群基础课程,分别占总学分的45%、26%。因为在大学的前两年这两门课程占据主导,就是学生在后期跨学院转专业,在后期学习的时候也不会太吃力。最后,是指导方面必须要到位。在学校内成立由多名学业指导专家组成的指导中心,专门针对学生跨学院转专业进行指导。能更好的帮助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专业,并且制定学习计划。由于配套措施到位,实行自由转专业以来,并未出现学生向某些热门专业过度集中、导致教学资源失衡的局面,学生转专业的选择越来越理性,各专业转入转出人数基本持平。

改革成效:自由选专业显著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展现出对人才培养的“加码”效应。

4 从“包办婚姻”到“自由恋爱”

转专业不设门槛、允许多次选择。凡是有转专业意向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学期刚开始的时候提出转专业申请,学生范围主要是低年级学生。参报的学生可以有两个意向学院,每个学院可以有两个专业供其选择,不限制转出学院及专业。与此同时,学生可以有多次换专业的机会,之前转过的学生还可以提出申请。一、二年级两年下来,每人至少拥有5次换专业的机会。“自由转专业”提出实施以来,三年时间,潍坊某高校近两千人提出过申请,逾半学生成功转换。

采取多项措施引导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进行理性选择。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一是,开展以新生为主要参与角色的新生研讨课程,内容主要围绕新生所在的学院和学科的优势为讨论点,教师则可来介绍各学院的专业历史、现状及发展前景,来增强新生对所选专业的认同感。二是,推行大类招生,使学生对各专业的特点有充分的了解机会,这样可以在一至两年的专业大类学习中对各专业有一定的认识后更有针对性的来选择自己的专业。三是,在不影响学生本专业正常学习的情况下,鼓励学生选择辅修学位,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学习不同专业的需求,也可以让还有余力进行非本专业学习的学生充实自己的学习生活。

改革成效:潍坊某高校“自由转专业”实施3年来,申请专业的人数、转专业并成功人数以及成功率都呈现出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很多学生成功转到自己喜欢的专业以后,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付出更多的努力,从而会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由此可见高等学校必须紧密结合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和经济发展方向,优化现有的专业结构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符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

[责任编辑:王伟平]

猜你喜欢
高校人才培养
对高校影视教育及其教学模式的相关思考
高校师生/党群共建路径设计及实践探索
中国梦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
浅析当前经济形势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