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磅礴力量 建设上善建水——建水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2016-11-05 03:30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调研组李保林可顺祥卫光辉
创造 2016年7期
关键词:建水建设发展

文/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调研组 李保林 可顺祥 卫光辉

汇聚磅礴力量 建设上善建水——建水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文/中共云南省委党校调研组 李保林 可顺祥 卫光辉

建水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素有“滇南邹鲁”“文献名邦”的美誉。全县国土面积3789平方公里,辖8镇6乡、137个村委会、16个社区,总人口54万。境内主要居住着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0.5%。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建水历届党委、政府紧紧团结带领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励精图治、艰苦奋斗,战胜各种艰难曲折和风险考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新时期,在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建水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正在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奋力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

砥砺奋进“十二五”发展成就辉煌

建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云南面向东南亚开放的经济走廊,是滇南地区正在崛起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十二五”以来,建水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系列会议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应对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众志成城抓发展,千方百计破难题,全县上下砥砺奋进,顺利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党的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

(一)经济发展在转型升级中再创新高。“十二五”期间,建水县积极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保持着稳健的增长态势,全县经济规模和质量不断发展优化。2015年县域生产总值达到125.2亿元,位居全省第26位,比2010年增加62.1亿元、年均增长12.44%。五年累计实现一般公共财政总收入61.27亿元、年均增长14.77%,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21亿元、年均增长18.65%,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22.18亿元、年均增长18.2%。五年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08.4亿元、年均增长33.8%。2015年,实现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71.9亿元、贷款余额89.3亿元,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5520元、10374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107.9%、118.9%、92.1%、104.6%。

(二)产业体系在融合互动中更趋完善。产业是支撑建水经济跨越发展的基础。“十二五”时期,建水紧紧抓住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国际型旅游业“三大经济板块”,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三次产业实现了融合互动发展,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5%、17.8%、10.1%,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015年的22.5:37.6:39.9。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是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建水是我省首批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近年来,建水抓住国家投资重点转向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以20万亩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为着力点,以土地流转为支撑,在打基础、调结构、强产业上下功夫,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业产业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15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47.82亿元,同比增长4.1%;粮食种植面积69.25万亩,实现土地流转20.2万亩,发展农业龙头企业5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43个。

二是新型工业稳步推进。建水是近年来强势崛起的工业强县。“十二五”以来,建水县积极抢抓云南加快发展“园区经济”的有利时机,高标准规划建设工业园区,搭建工业产业聚集平台,目前已形成“一园五区”的空间布局,规划面积达到30.71平方公里,园区配套项目相继建成运行,园区聚集带动作用不断凸显,工业转型升级取得了重大突破。工业园区已累计吸引项目45个,其中投产项目15个,在建项目22个,开展前期工作项目8个。园区50万吨锰系合金、68万吨铝资源加工、60万吨炭素阳极等骨干项目一期工程竣工投产,汽车铝轮毂、天第公司、阳光食品、婴幼儿羊奶粉厂等一批项目顺利实施,南庄光伏电站实现并网发电,七棵树风电项目、面甸下海尾光伏电站项目稳步推进,蚂蚁山风电项目预可研编制已完成并通过安评审查。建水工业园区已被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评定为云南省第一批农产品示范加工园和铝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园区。2015年,建水实现工业总产值 153.95亿元,同比增长1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07亿元,同比增长14.1%。

三是国际型旅游业成效显著。建水是我省的旅游大县,是云南推进旅游强省建设中的主要战略支撑点之一。“十二五”以来,建水紧紧抓住云南旅游业二次创业契机,围绕“千年临安古城”和“千年建水紫陶”两大名片,盘活旅游文化资源,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品质,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启动了古城国家5A级景区规划建设,临安府衙、迎晖路等15个古城传统风貌保护与恢复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4.29亿元,学政考棚、天君庙片区传统风貌保护与恢复如期完成,紫陶文化创意园、双龙桥湿地公园、泸江烟柳景观带等项目扎实推进,古城旅游观光小火车通车运营。建水县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被列为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区,新房等23个村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朱家花园和团山古村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铓鼓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建水小调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紫陶产业发展条例》颁布实施,“中国名陶之乡”荣誉称号通过复评,“建水紫陶”申报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登记注册紫陶企业和个体户达708户,火宝、贝山、陶茶居等成为云南省著名商标。2015年,建水实现旅游总收入27.06亿元,同比增长16%;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48.91万人次,同比增长20.4%。

宜居宜业宜游建水

(三)城乡面貌在统筹兼顾中显著改善。以城乡规划为龙头,统筹推进县乡村三级城镇体系建设,市政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路网体系逐步健全,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新突破。五年来,累计投资4.5亿元建成市政工程97项,城市道路达84.44公里、建成区面积19平方公里。累计投资24.79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861公里,公路总里程达2200.49公里,实现了通往内地市县干道高速化、乡镇柏油路、行政村通达率100%;玉蒙铁路建水段全线开通投入营运,园区铁路专线、进站道路等附属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农田水利设施日益改善,全县水库总库容已达到1.34亿立方米。南庄镇、面甸镇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有序开展,农村饮水安全、重点水源、重点水利项目等工程建设扎实推进。整合资金23.31亿元推进“美丽家园”建设,完成做特民居14450户、做美村庄59个、做优集镇3个。全面推进国家级生态文明县建设,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乡镇1个、省级生态文明乡镇2个、省级卫生乡镇5个。建水县城成功申报为国家级卫生县城。

(四)脱贫攻坚工作在真抓实干中不断加快。按照“两增两减一保护”的思路,坚持区域开发和精准扶贫“双轮驱动”,突出项目支撑、产业富民、长短结合、龙头带动,整合各种专项扶贫资源,做好“挂包帮”“转走访”,抓实制度建立、实施动态管理、制定帮扶计划等各项工作,全面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5年,建水县争取到农发行易地扶贫搬迁贷款6.8亿元,协调其他各类资金2650万元;入户走访群众6235人次,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2763件。

建水县人民政府县长钱桂芹(右一)调研南庄石榴园

攻坚“十三五”谱写跨越发展新篇章

建水是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中的重要节点城市,在云南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加快“示范区、排头兵、辐射中心”建设中,建水具有交通区位、产业基础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优势。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云南建设全国面向东南亚辐射中心、滇中城市经济圈等战略的加快推进,随着昆河大通道的贯通、泛亚铁路东线的开工建设,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在建水交汇叠加,建水作为云南走向东南亚的重要陆路通道,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发挥,为全县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和云南省政策、项目和资金投入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

抢抓新机遇,实现新作为。站在新的起点,建水县制定了更加高远的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建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为:到2020年,全县GDP年均增长10%以上,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0:37:4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户籍居民人口城镇化水平达45%以上。

新目标新任务。“十三五”的五年,建水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为引领,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及省州发展战略,围绕红河州“全面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努力建成全省面向东盟开放的重要交通枢纽、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排头兵”的战略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打基础、增后劲,兴产业、促跨越,抓党建、强保障,努力把建水打造成为文产城融合发展的新高地、滇中城市经济圈的新节点,确保与全省同步在州内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增强发展后劲上实现新突破。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的基石。“十三五”时期,建水县将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推进,紧紧抓住全省“五网”建设5年大会战契机,进一步加大投入和建设的力度,推进建水相关的路网、电网、水网、信息网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有效支撑建水发展、更好服务国家和省州战略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

一是建设安全高效的水资源网。以保障城乡饮水安全、稳定农业发展为重点,有序推进中小型水库建设和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及防洪、中小河流治理,全力以赴配合做好滇中引水工程建设。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推进,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

二是建设高效通畅的综合交通网。构建内联外通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国道245线通海至建水至元阳公路的改扩建。力争启动建水至元阳、建水至开远高速公路建设,争取建水至弥勒、建水(东山)至华宁(华溪)高速公路纳入规划,积极推进建水通用(勤)机场、滇南中心城市群有轨电车及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建设。通过“十三五”期间的努力,使全县初步形成高效畅通、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

三是建设绿色低碳的能源保障网。以加快可再生能源发展和促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抓好光伏电站、风力发电、煤炭生产线改扩建、110千伏丰泰、放马坪变电工程建设,推进中石化、中石油输油(气)管道配套设施和支线建设,构建县内成品油稳定储运体系。

四是建设智慧共享的信息网。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信息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依托“互联网+”行动计划,实现互联网与三次产业有机融合,做好“智慧建水”建设。

(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产业是地方经济大厦的重要支柱。产业兴则建水兴,产业强则建水强。“十三五”时期,建水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培植、壮大实体经济为突破口,持续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能够支撑建水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加快构建以高原特色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体系。以20万亩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打造北部蔬菜种植、中部特色水果和蔬菜种植、南部中药材和特色养殖“三大产业带”。狠抓产业结构调整、种植布局优化、科学技术提升,抓好烤烟产业和粮食生产,重点推进蔬菜、水果、牲畜、中药材四大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培育壮大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完善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以休闲体验为主的农业旅游体系,形成生产加工、体验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绿色农业产业化格局。

二是加快构建以新型工业化为先导的现代工业体系。以产业园区为平台,围绕“高端化、终端化、轻型化、特色化、园区化”,打造冶金深加工、特色农副产品加工、陶瓷文化产业三大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企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冶金建材、物流仓储产业,做大做优铝制品深加工产业,建成省内知名铝产品特色园区。引进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制药龙头企业,做强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发展壮大陶瓷文化产业。

三是加快构建以古城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挖掘建水文化底蕴,加快创建古城国家5A级景区,推动建水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依托旅游产业,推动餐饮、特色住宿、商贸等传统服务业提质增效,发展以文化旅游为主,健康养生、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等多产业相融合的现代旅游服务业。

四是加快构建以“千年建水紫陶”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建设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出台鼓励和支持紫陶产业发展的政策,加大紫陶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力度,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探索引进动漫、3D打印、智能机器人制造等新型产业,以紫陶产业创意为核心,打造具有建水文化特色的集创意设计、研发制作、交易展览、交流培训等综合功能的创意设计文化产业园区。

(三)统筹发展城乡,在推动协调发展上实现新突破。建水历史悠久,自元代以来就是滇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境内至今仍保留着许多独具特色的文物古迹,堪称“古建筑博物馆”和“古民居博物馆”。在新一轮的城乡统筹发展中,建水有着无限发展潜能和巨大的扩张能量。“十三五”时期,建水将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发展思路,不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一是坚持文产城融合做强临安古城。延续建水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文化遗产,以文旅深度融合为核心,整合临安古城、紫陶文化、团山古村等资源,全力打好临安古城传统风貌保护与恢复攻坚战。通过临安古城示范带动,打造一批县域中心城镇。积极推进旅游特色产业镇、现代农庄建设,将建水建成文产城融合、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城市。

二是夯实基础做优集镇。以市政道路、垃圾处理、污水利用、给排水为重点,实施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配套提升和完善城镇功能,着力打造曲江、南庄、官厅、面甸等一批重点集镇,增强小集镇的承载力和带动力。

高速公路

三是城乡互动做美乡村。做好县域村庄整治布点专项规划和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以中心村为重点,继续推进“美丽家园”建设;以特色村寨和传统村落为重点,打造一批特色民居。到2020年建成生态示范村和生态家园300个以上,打造一批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成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美丽建水。

(四)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在促进平衡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扶贫开发工作,始终是建水县委、县政府重中之重的工作。今后五年,建水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思想,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针,举全县之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是着力抓好区域脱贫攻坚。以普雄、盘江、利民三个贫困乡为主战场,统筹全县脱贫工作,重点推进村级道路建设、饮水安全、农村电力保障、危房改造、特色产业增收、乡村旅游脱贫、教育脱贫、卫生计生、文化建设、贫困村信息化等重点工程建设,促进区域整体脱贫。力争建设安置房4000套,新建和铺设饮水管网230公里,新建迁入点道路360公里,架设通电线路216公里,变压器50台,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面积达5.8万平方米,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太阳能热水器3800套,新建垃圾池109个。

二是全面实施“六个精准脱贫”。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着力实施脱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脱贫”,通过发展产业脱贫29800人、易地搬迁脱贫1599人、生态补偿脱贫2349人、发展教育脱贫3000人、社会保障兜底11000人,确保到2020年,实现贫困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4年翻一番,3个贫困乡、28个贫困行政村、482个贫困村民小组全部摘帽,13285户贫困农户47748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三是突出抓好脱贫机制创新工作。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集中到重点区域开展服务机制,建立财政脱贫资金竞争性分配、贫困乡摘帽退出激励和约束机制,健全各方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机制,鼓励驻建企业、部队等单位参与脱贫开发,促进精准脱贫政策与金融政策有效衔接。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绿色发展上实现新突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十三五”时期,建水县将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之路,以“保护古城古村原生态,再造建水新生态”为重点,加大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力度,建设绿色建水。

优质葡萄种植

一是弘扬传统,保护原生态。大力实施古城古村传统风貌保护与恢复项目,保护古城和古村群落原生态,保留原有民俗文化,努力实现宁静典雅的目标。全力推进古城传统风貌保护与恢复,采用整体保护,小规模渐进式腾退改造,突出延续历史文脉,弘扬儒家文化,以血脉同根、文化同源、民族同心的太和理念,努力将古城打造成弘扬儒学文化,宣讲传统故事,凝聚中国力量的墨香古城。坚持保护和发展的原则推进古村群落原生态保护,维护古村落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充分挖掘民族风情文化,让人记得住乡愁。

二是强化绿色引领,再造新生态。依托独特的地理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高标准规划,全面推进龙窑生态城和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建设,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染力。全力将龙窑生态城打造成融合厚重的儒家文化和紫陶文化,集文物保护、科学考古、自然休闲、旅游度假、文化体验、绿色生态为一体的综合体,促进生态、产业、文化融合发展。以森林和湿地生态文化为主题,高标准规划建设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发挥“城市绿肺”和“城市之肾”的作用,提供与自然生态相和谐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打造宜居环境,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普惠建水人民的民生福祉。

三是统筹兼顾,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持续推进城乡建设,进一步优化城镇布局,提升中心城区,健康发展集镇,构建起“县城—重点镇—一般集镇—特色村寨”的新型城镇化体系。稳步实施县城西部入城片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一水两污”、城市增绿、西庄特色小镇等项目,加快路网建设,不断增强城区、集镇辐射带动和城乡协调发展能力,努力走出一条建水特色的城乡发展道路。

(六)加强党的建设,在提供发展保障上实现新突破。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为主线,把党建工作融入全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中,不断深化“千年古城做党建·斯文之地显忠诚”党建工作,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努力实现“用人立得起、党建推得开、制度抓得严、责任落得实、形象树得好”的党建工作新局面,为推进建水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

一是抓实思想政治建设。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方向,切实抓好干部教育培训,做好新闻宣传、舆论引导、舆情管控、对外宣传等理论武装工作,发挥党校主阵地作用,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

二是抓人才队伍建设。把好选人用人关。认真贯彻执行党管干部原则,为建水发展选好人才、用好人才,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关键岗位、敢干事的人有制度保障、能干成事的人有社会地位,真正做到用事业培养干部,不断优化干部成长环境和从政环境。从严从实管理干部。严格执行《云南省从严从实管理干部若干规定》,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严肃组织人事纪律,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畅通干部民主监督渠道,形成监督合力。

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突出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构筑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的责任网络,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完成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任务,保障村(社区)、组干部待遇合理增长,推动“明白人、带头人”培养、“股份合作经济”“党员致富创业贷款”和综合服务平台的作用发挥。

四是深入推进作风建设。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让党员干部真正成为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加大人才引进和自主培养力度,优化人才服务环境,不断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五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聚焦监督执纪问责,强化党内监督,把纪律挺在前面,着力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不断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形成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

“十三五”时期,是建水改革推进各造其极、发展实现雄镇东南、稳定促进太和元气、建设上善建水新家园的战略机遇期,是建水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奋力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与全省同步在州内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当前,建水全县上下正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引领,汇聚全县一切智慧和力量,紧紧围绕既定目标,抓落实、促发展,奋力推动建水跨越式发展,建设上善建水新家园,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95周年献礼!不断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增光添彩。

燕子洞

猜你喜欢
建水建设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建水陶艺新观察
建水孔子文化节 尽显儒家君子风范
云南建水陶博物馆馆藏作品欣赏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