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契机,将训练进行到底

2016-11-09 09:09钟丽琼
开心素质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叶圣陶语言文字学案

钟丽琼

“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吕叔湘先生几十年前感叹的“咄咄怪事”到现在依然如故。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高耗低效”的困境,主要原因就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方向错了。要改变阅读教学,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阅读教学中切实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让它成为语文教学的根。

一、曲径通幽,课前热身——夯实训练基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必须牢牢抓住课前的语言文字训练。我们可以把语言文字训练体现在预学案上。运用翻转课堂的理念,让学生在课前先学习,上课时来集中探讨不懂的问题。语文课的翻转正好可以表现在预学案上。在预学案上我们可以设计好语言文字训练,让训练为语文课扫除障碍,夯实训练基石。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课前,由于学生没有教师的亲身指导,训练的指向应该是解决生字词,读通读顺,了解课文的内容及写作背景。这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其既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又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凭借,语文教师应当有一双慧眼,善于从教材文本中发现训练的支点,把握训练的时机。

课前训练应从教材出发,从学生的接受水平出发,从语文课堂的三维目标出发,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训练的乐趣,主动、快乐的学习。当然,只有教师自身提高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意识,对语言文字保持高度的敏感,才能处处看到语文,才会时时想着训练。所以,我们要把握住课前训练契机,为锻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殊途同归,课中品韵——突显训练重点

首先是文本自身具有的训练点。抓好、抓准训练点,关键是要“细读文本”。优秀的训练设计来源于对课文的细细品读,即叶圣陶先生所说“潜心会文”。 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大致要经过感知、理解、赏析、迁移这几步,教师备课也要亲历这样的过程。训练点是在教师研读教材、字斟句酌的过程中逐步确定下来的。

其次是课堂上学生生成中潜藏的训练点。语言文字训练不单单是教师有计划地预设训练,课堂上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出现了精彩的发言或发言中暴露出语言缺陷,这些都是训练的良好时机,也是宝贵的生成资源。

再次是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心理特点及单元训练重点自行设立的训练点。教师是课堂的灵魂,是语文教学的先导,教师的引导是课堂教学的主线。根据各年段不同的训练侧重,教师可以自己创设一些语言文字训练,将它们与阅读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

三、功夫诗外,课后躬行——强化训练效果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比如学一个字,要他们认得不忘记,用得适当,就要训练。”所以,语言文字训练不能单靠课内,还要关注课外,在不断的语文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课堂上没有完成的,或不可能完成的,就到课后去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活处处皆语文,用善于用发现的眼光看到“语文”,课后时时不忘训练。从一年级的生活识字,如看电视、看广告牌、看包装袋识字、说完整话、大声读书的训练,再到二年级的讲故事、读儿歌、读绘本、和父母聊天、请小客人到家里来等运用语言的练习,再到三四年级读童话、演童话、读侦探故事、读整本书、写小片段、小练笔等关于段与篇的训练,再到五六年级读名著、写自己的小说、写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等,语文练习层层深入。为了调动学生语文实践的积极性,每学期进行一两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蔬菜大学堂,走进汉字王国,与诗同行,歇后语大擂台,网络的利与弊,我与名著有个约会等。当然还有各种课后练习,如找错别字的可以叫“火眼金睛”,积累词句可以称为“文海拾贝”,句子训练可是变为“句子魔术师”。

实践证明,把握课前、课中,课后每一个语言文字训练的契机,将训练进行到底,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叶圣陶语言文字学案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霜的工作
《背影》导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燕子,住下吧
“比例尺(一)”导学案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
2015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