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排高水平后备队伍的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6-11-16 05:38韩晓伟张宏俊
四川体育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男排运动队高水平

韩晓伟,张宏俊



中国男排高水平后备队伍的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

韩晓伟1,张宏俊2

近几年我国男子排球的竞技成绩不尽如意,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储备匮乏,人才梯队出现断层,培养质量不高成为阻碍我国排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将参加“2015年全国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训练营(男子组)”的19支运动队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作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对我国男排高水平后备队伍的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男排高水平后备队伍的教练员以初中级职称的教练员为主,拥有丰富执教经验的教练员占比较少,教练员参加岗位培训的情况并不乐观;训练计划的制定有较好的灵活性、时效性和科学性;运动员参赛场数严重不足;经费投入一般,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并据此提出了一些建议。

男排;后备队伍;培养现状;对策

排球运动自19世纪90年代末诞生以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进,已经成为了当今最具影响力的运动项目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运动健儿取得了“五连冠”的骄人成绩,极大地影响了国民对排球运动的热爱与关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2015年9月在日本举行的女排世界杯比赛,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问鼎,并直接获得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入场券,成为第一个在国家提出振兴三大球战略后取得突破的项目。但与女排取得的骄人成绩相比,中国男排的成绩却很不明朗,无缘2015年男排世界杯比赛。中国男子排球一直得不到突破,既与技战术、体能以及先进训练理念等层面的因素有关,也与未能解决好新老交替等问题有关,但是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储备匮乏,人才梯队出现断层,培养质量不高是阻碍中国排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以中国男排高水平后备队伍的培养现状为研究对象,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力图找出中国男排后备队伍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合理的对策,以期能够促进后备队伍的持续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中国男排高水平后备队伍的培养现状为研究对象,以参加2015年全国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训练营(男子组)的34名教练员和234名运动员(平均年龄14.72岁,=1.09)作为本文的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依据本文的写作要求,通过中国知网和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以及通过浏览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排协的官方网站,查阅收集了有关排球运动的期刊文献、书籍和相关的法规文件,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使之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利用参加2015年全国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训练营(男子组)的机会,向参加训练营的教练员发放34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3份,有效率97.1%;向运动员发放234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25份,有效率96.2%。

1.2.3 专家访谈法 在训练营期间与训练组的专家、教练就中国男排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访谈。

1.2.4 数理统计法 将获取的数据等信息资料利用Excel数据处理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男排高水平后备队伍的教练员结构研究

2.1.1 教练员的职称结构分析 教练员职称结构是指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比例,不仅能够衡量教练员群体素质,而且也能反映教练员在教学训练以及科研方面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对其专业能力的认可程度。

图1 教练员的职称结构图

图1的调查结果显示,拥有高级职称(包括高级、副高级)的教练员共占所调查的教练员的27.3%,而中级职称以下(包括中级、初级)的教练员占到了总调查人数的63.7%,无职称的占9.1%。以上结果表明,中国男排后备队伍的教练员职称结构以初中级职称的教练员为主,能力水平有限,不利于男排后备队伍的发展。

2.1.2 教练员的执教年限分析 教练员执教年限指的是教练员从事教练工作的时间,它能够反映出教练员的执教经验,执教年限越长,说明经验越丰富[2]。在所调查的33名教练员当中(见图2),执教年限在5年以下的有12人,占比36.4%;有6~10年执教年限的教练员占比27.3%;有11年以上执教年限的教练员共占比36.4%;统计中发现有1位教练员执教年限最长(33年)。由以上数据可以发现,中国男排高水平后备人才训练基地的教练员执教年限分布形成“头重脚轻”的局面,有10年以下执教经验的教练员占到了一半以上的比例,而拥有丰富执教经验的教练员占比较少,后备队伍的培养在整个项目的发展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丰富执教经验的教练员可以让运动员少走弯路,提高成材率。因此,从这个角度可以说中国男排后备队伍教练员队伍的结构并不合理,不利于后备队伍的培养。

图2 教练员的执教年限统计图

表1 教练员参加岗位培训和各种业务学习培训的情况统计表 N=33

2.1.3 教练员的岗位培训情况研究 教练员在发展体育事业特别是竞技体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的素质和能力对提高运动员的技术水平和完善其健康的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教练员的岗位培训不仅是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而且也是提高教练员素质和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3]。统计结果表明(见表1),中国男子排球高水平后备队伍的教练员都参加过岗位培训或者是其他各种业务学习培训,有45.4%的教练员能够较多地参加;超过1/2的教练员不能够经常参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包括单位的经费不足和各类培训活动的举办次数不多。通过调查发现,所有的教练员都认为有必要增加教练员学习培训的次数,故可以得出结论,中国男子排球高水平后备队伍教练员参加岗位培训的情况并不乐观,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2 男排高水平后备队伍的选材情况研究

从图3中可以看出,教练员在选材时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有人才,但他们不愿意从事专项训练”,这一影响因素占到了75.8%的比例。18.2%的教练员认为是选材手段落后,还有6.1%的人认为是没有可造之才,这两种因素主要是由于地区差异所造成的,有的地方经济水平不高阻碍了其选材手段的发展。相比篮球和足球,当前排球运动的职业化水平还不高,职业联赛受关注度也比较低,运动员的收入也非常少,运动员退役后得不到妥善安置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运动员从事排球专业训练的积极性。

图3 影响教练员选材的因素统计图

2.3 男排高水平后备队伍的训练情况研究

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它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最重要的途径[4]。本部分将对中国男排高水平后备队伍的训练情况进行研究。

图4 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的依据统计图

2.3.1 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的依据 图4的统计数据显示,教练员在制定训练计划时,90.9%的人依据队员的自身情况,这有利于很好地贯彻区别对待的训练原则,提高训练的效果;81.8%的人依据青少年训练大纲,《中国青少年排球训练教学大纲》是青少年排球训练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近几年该《大纲》进行了多次修订,提高了《大纲》的实用性,有利于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5];依据自身经验和当年比赛情况的教练员各占75.8%,还有57.7%的教练员依据他人的成功经验。以上分析结果表明,男排后备队伍采用的训练计划有较好的灵活性、时效性和科学性,从理论上有利于提高我国男排后备队伍的竞技水平。

2.3.2 各运动队全年训练时间 根据《中国青少年排球训练教学大纲》可知,省市体校U16组的运动员全年训练时间应不少于700h。从表2可以发现,全年训练时间在700h以上的运动队占到所调查运动队的78.9%,有21.1%的运动队没有达到700h以上,大部分队伍能够达到训练时间的标准,但有些队伍会因队员的实际情况而调整训练时间,故这种现象也符合训练实际。《大纲》是训练的指导性文件,训练时间是教练员实施训练计划和取得成绩的保障,但并不是说“训练时间短效果就差,时间长效果就好”,教练员必须根据青少年运动员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训练时间,才能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表2 各运动队全年训练时间的统计表 N=19

2.4 各运动队的参赛情况研究

比赛是训练的杠杆,只有通过比赛,运动训练的成果才能得到社会的公认,比赛的安排对训练活动的组织有着重要的影响[6]。根据《中国青少年排球训练教学大纲》可知,U16组的运动员全年参加全国及省市各类比赛应在40场以上。从图5可以发现,全年参加市级以上比赛40场以上的运动队数为0,有63.2%的运动队全年参加20场以上,参加场数在20—40场的运动队占36.8%,由此可以得出,中国男排后备队伍全年参加全国及省市各类比赛的场数严重不足,非常不利于运动员的成长。通过调查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项目的普及程度不高,国家以及地区举办的适合青少年队伍参加的比赛数量和种类很少。

图5 各运动队全年参加市级以上比赛的场数统计图

2.5 男排高水平后备队伍文化学习方面的研究

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过程中,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发展的如何与运动员的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7]。通过调查发现,90.9%的教练员都认为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2.5.1 各单位对运动员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 表3显示,在所调查的225名运动员中,认为本单位对运动员文化学习达到重视程度以上的人占到总调查人数的68.4%,有24.9%的认为重视程度一般,还有6.7%的人认为不重视。通过对33名教练员调查发现,认为本单位对运动员文化学习达到重视程度以上的人占到84.8%,其中有30.3%的教练员认为本单位非常重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15.2%的教练员认为本单位对运动员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一般,没有教练员认为本单位不重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这样的调查结果与运动员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能有这样的结果与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近两年对青少年后备队伍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比如近几年的全国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训练营活动都增加了运动员文化考核内容。通过调查发现,有一部分单位的确能够很好地开展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运动员也取得很大提高,但是也有一部分单位对待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存在走过场的现象,没有严格管理,对运动员的文化学习重视程度一般,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

表3 各单位对运动员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统计表 N=225

2.5.2 影响运动员文化学习的因素 通过调查影响运动员文化学习的因素发现,运动员自身对文化学习的重视、学习与训练的关系处理以及运动员文化基础薄弱成为影响其学习的三大主要因素,学校对运动员的学习要求与监管不够和单位的重视程度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见表4)。通过与教练员的交流得知:“家长及队员对于学习关系认识不正确,学习差总用训练时间及训练疲劳作借口”。还有教练认为“学训关系不好处理,体育生文化基础薄弱,普通学校老师难以教育好,并且学校不重视体育生”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运动员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表4 影响运动员文化学习的因素统计表 N=33

2.6 高水平后备队伍后勤保障方面的研究

2.6.1 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本保障。统计结果显示,仅有36.3%的教练员认为本单位的经费投入能够达到充足的水平,有超过半数的教练员认为经费投入水平一般,还有9.1%的人认为经费投入不充足(见图6)。以上结果表明,中国男子排球高水平后备队伍经费投入水平一般,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在“2015年全国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训练营”开营仪式上,国家体育总局排管中心的领导透露,中心已经申请了一大笔经费用于今后青少年排球的发展,相信这笔经费的到位将会促进我国排球后备队伍的发展。不过有研究指出如何开拓多种渠道,走向市场,借助社会力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应该是我们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重心[8]。

图6 各运动队经费投入统计图

2.6.2 队医和康复设施配备情况 运动员在训练中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伤病,配备医务人员能够及时地对伤病进行预处理,能够降低伤病恶化的几率。在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康复设施不仅是医务监督的重要载体,而且也是伤病运动员恢复系统训练的重要保障,影响着后备人才的成材率[9]。统计数据显示(见表5),仅有31.6%的队伍既配备了队医也有康复设施,42.1%的队伍配备不齐全,还有21.1%的队伍没有队医和康复设施,这将会大大降低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增加运动损伤的风险,通过调查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有的队伍缺乏经费,还有就是单位领导不重视医务监督的配备,认为队员出现损伤之后直接送到就近的医院就可以了,这种观念很不利于运动队的发展。

表5 队医和康复设施配备情况统计表 N=19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1)中国男排高水平后备队伍的教练员以初中级职称的教练员为主,拥有丰富执教经验的教练员占比较少,教练员参加岗位培训的情况并不乐观,不利于男排后备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2)各运动队的训练计划有较好的灵活性、时效性和科学性,运动员参加比赛的场数严重不足,不利于运动员的成长,项目普及度不高,职业化水平低严重影响了运动员从事专业训练的积极性;

(3)大部分运动队能够重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运动员自身对文化学习的重视、学习与训练的关系处理以及运动员文化基础薄弱成为影响其学习的三大主要因素;

(4)队伍经费投入水平一般,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医务监督和康复设施的配备还不完善。

3.2 建 议

(1)有关部门要完善教练员的考核监督机制,为教练员增加各种业务学习交流的机会,学习有丰富经验的教练员的执教经验。多举办比赛、集训,提高运动员的参赛能力和教练员科学执教的水平;

(2)加强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的建设,探索科学的选材、训练机制,重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提高训练的科学性,妥善处理退役运动员的安置工作;

(3)继续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依托社会资源优化资金来源渠道,利用新媒体(微信、微博、互联网等)加大对排球运动的宣传,努力提高联赛的职业化水平,提高社会影响力,营造出一种排球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 李大志.我国普通高等院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队教练员队伍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8):1131~1133.

[2] 张 欣.我国排球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 2012.

[3] 高立东.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现状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05):113~115.

[4] 田麦久,刘大庆.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11.

[5]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中国青少年排球训练教学大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

[6]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7] 李国东.全国排球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认定调研总结[J].青少年体育,2014(10):7.

[8] 关 涛,杨振侨,靳 军.竞技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体系构建——以河南省为例[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5(01):45~48.

[9] 许益芳.我国青少年高水平排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的人才资源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6):859~861.

[10] 阳艺武,吕万刚,郑伟涛.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发展评价[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03):44~49.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Condition and Measures of the High-level Reserve Team of the Chinese Men’s Volleyball

HAN Xiaowei1,ZHANG Hongjun2

In recent years, the athletic achievements of the Chinese men's volleyball is not all the best, there are 3 important factors to hinde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Volleyball in our country,including scarce reserve talent, the talent echelon fault and low training quality. In this study, the coaches and athletes of 19 teams participating in the high-level reserve talents base camp (men) of national volleyball on 2015, as the respondents, which are investigated throug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 By doing this,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ach’s structure of professional title is unreasonable,the number of the coaches of rich teaching experience is insufficient and the situation of coaches to participate in job training is not optimistic; the training programs have good flexibility, timeliness and scientific;the number of athlet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game is a serious shortage; besides that, funding is general and the facilities is inadequate etc. This stud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in the end.

Men’s volleyball; Reserve team; Present condition; Measures

1007―6891(2016)05―0078―05

10.13932/j.cnki.sctykx.2016.05.20

G842

A

2016-04-26

1.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84;

2.山西医科大学体育教学部,山西太原,030001。

1.Graduate School of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Dept.of P.E.,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01, China.

猜你喜欢
男排运动队高水平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10年后,中国男排重夺亚洲杯冠军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2017中国男排(昆山站)接应二传队员与对手同位置队员进攻效果的分析
2016年奥运会落选赛中国男排接应二传主动得分效果分析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高校运动队培训机制研究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