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运动承诺理论的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探讨

2016-11-16 05:38蒋满意
四川体育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长效机制体育运动体育锻炼

蒋满意



基于运动承诺理论的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探讨

蒋满意

以运动承诺相关理论的视角探究如何构建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以确保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的有效、持续的开展。通过考察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研究其深层原因,最后探讨建立长效机制的可行对策。

运动承诺;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长期机制

国民体质健康监测结果显示近年来大学生身体素质出现了持续下降的态势,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高等院校中发起了“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动自觉地参加户外体育锻炼,培养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健康水平,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大学生是成年人为主体的学生群体,其行为特点具有较中小学生更高的自主性和自觉性,是否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参加强度如何,基本取决于大学生个人,因此如何促使其积极主动参加体育运动成为构建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关键。大学生人群的身体素质出现持续下降态势主要有两方面原因:(1)由于社会和学校片面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教学中存在忽视体育教育的现象;(2)是大学生自身缺乏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和意志,也即“运动承诺”不足,最终导致不能长期坚持体育运动[1]。因此从提高大学生运动承诺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可能更切合大学生和高校的实际情况。

1 核心概念界定

1.1 阳光体育运动

阳光体育运动是为了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目的在于提高大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区别于传统竞技体育,阳光体育运动提倡户外有氧运动,鼓励大学生充分接触自然、拥抱自然、沐浴阳光,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感受体育运动的魅力和内涵,并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2]。

1.2 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需要一个完整的制度支持,这个体系包括目标体系、组织管理体系、经费支持体系、监督体系等。为了维持阳光体育运动持续有效地开展,制定一系列的制度或方案十分必要。这一列的制度或方案称之为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

1.3 运动承诺

承诺(Commitment)是指促使人们坚持某一行为的动机力量。1993年美国著名运动心理学家Scanlan[3]提出运动承诺是指“渴望和决心继续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状态”[4]。Scanlan等人的持续研究表明运动承诺由运动乐趣、参与选择、个人投入、社会约束、参与机会、社会支持等影响因素决定。运动乐趣和运动承诺呈正相关,参与机会和运动承诺呈正相关,个人投入和运动承诺成正相关,参与选择和运动承诺呈负相关,社会约束和运动承诺呈正相关[3]。

2 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与运动承诺的关系

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包含了目标体系、组织管理体系、经费支持体系、监管体系、后勤保障体系等。根本上而言,建立长效机制的目的是为了维持阳光体育运动持续有效地开展,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作为行为的主体,其对运动的认同感、参与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起着关键的作用[5],这种认同集中表现为大学生运动承诺水平,反之,运动承诺水平的高低也反映了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实施的效果(见图1)。

图1 运动承诺与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关系内涵

运动承诺的本质在于个体参与能否坚持,这可以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运动的主体即大学生自身想要参与运动并持之以恒;其次,大学生必须且坚持参加运动。前者可以体现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获得的自我满足和认同,这种水平上的运动承诺由于是大学生的自我选择,程度较高[6]。后者来自于外部压力,运动承诺程度较前者更低[3]。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应着眼于提高个体运动承诺水平,促使大学生想要参与且必须参与,达到较高的运动承诺水平。

3 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

3.1 大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不了解

由于高校对阳光体育运动宣传广度和深度都明显不足,大部分大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具体内涵、实施细节等情况并不了解,这就直接影响了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中的开展,相关的长效机制更是无从谈起。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部分高校领导层面、体育工作者对于该运动消极应付。

3.2 高校领导层没有充分重视阳光体育运动

自从国家提倡阳光体育运动以来,全国高校都举办了各种形式的运动会,但这些活动大多为短期的应景之作,行政部门检查之风一过,各个高校的体育锻炼活动又重归冷寂。高校不重视阳光体育运动,在组织上缺乏有效统一的管理,活动分散,组织活动的形式随意。部分高校未能充分重视阳光体育运动,相关工作表面化、形式化。虽然大部分高校都按照国家要求成立了阳光体育领导小组,大张旗鼓地启动了阳光体育运动,但仍将高校体育运动看作任务性的活动,只有在每年一度开校运动会时才显得重要,而在平时则一点都不重视。

3.3 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缺乏师资保障

高校体育教学是依据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促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技术和技能的教育过程,是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与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阳光体育运动更为注重课余体育活动,可以说高校体育教学通过阳光体育运动扩张和延伸其教学指导的价值[7]。阳光体育运动主要应该在体育课课余时间展开,需要一定的场馆、设施、资金保障、课余教师指导经费保障、大学生课外参与运动的时间保障等。

目前,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完成日常体育教学、大学生健康体质测试、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校内外竞赛、科研任务等工作,再加上课外体育锻炼指导等,可谓是压力巨大、任务繁重。此外,很多大学生对钢管舞、瑜伽、舍宾等表现出很大兴趣,但由于没有相应的师资力量,高校无法提供相应课程。总的来说,目前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项目以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等传统项目为主。

3.4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缺乏场地、器械保障

良好的场馆、设施的保障支持能有效地激励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情,提高其参与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阳光体育运动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这一目标能否实现一方面取决于大学生自身能否坚持,其次取决于高校是否有足够的条件支持学生。网球、羽毛球、乒乓球作为普遍受到大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部分高校却因为相应的场地器械不足导致大学生无法选择相关课程。

3.5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经费不足

部分高校的阳光体育运动资金投入明显不足。虽然近年来,高校的人均体育经费逐年上升,但仍有部分高校没有按照要求落实体育经费,反而将体育经费挪作他用。

3.6 高校体育教学活动陈旧单一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高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高校教师用积极探索创新型课程,为大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提供更多的选项。但目前,大学生对于高校陈旧单一的阳光体育运动形式普遍表示不满,比如很多高校习惯于举办以跑步为主的活动,而对于时尚性、趣味性较强的项目街舞、瑜伽、滑板等则很少开展活动和比赛。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僵化、教学方法单一、高校体育工作者消极倦怠、缺乏激情。

3.7 锻炼时间无法保障

体育技能的掌握和巩固需要时间的保障。目前,部分大学生由于学业就业压力大,部分大学生为了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而忙于做家教或因高校场地、设施不足致使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无法得到保障。

4 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困境

4.1 未能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

当前中国大学生身体素质和耐力素质的连年下滑,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不足。体育锻炼贵在持之以恒,很多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有的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只是为了达到毕业要求,有的甚至为了上网、逛街连体育课都逃课。

在义务教育阶段,专业课挤占体育课,中小学体育教学严重不足的问题导致学生没有掌握必要的体育锻炼技巧和技能,没有养成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教师存在知识面狭窄,理论与实践脱节,教授方法老套,创新意识薄弱,在既往的高校体育教学中过于强调拿名次,争奖项的竞技思想,未能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彻于教学当中,而忽略了教学技术技能的培养。

4.2 未能恰当处理学习就业和体育锻炼的关系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就业压力十分巨大。大学生热衷于考取各种证书,或者考研、考公务员的复习之中。很多大学生将学习就业压力和体育锻炼对立起来,没有有效地将学习就业压力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处理恰当[8]。

4.3 部分学生形成了不良的生活方式

相对于中小学生活,大学生涯对于大学生自主安排生活学习的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应试教育阶段,父母、老师对于其学习生活的包办让部分学生丧失了自主安排生活学习的能力。部分大学生由于对大学生活没有明确的规划,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突如其来的自由与空闲,让部分大学生不知所措而选择了不良的生活方式,诸如沉迷网络游戏,一日三餐不规律,经常性熬夜,不参加体育锻炼等。

4.4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力度不够

高校体育文化氛围是实施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文化保障。目前部分高校对于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明显不足。高校体育文化千篇一律,缺乏特色,未能真正吸引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9]。

4.5 学校体育经费投入不足

虽然随着高校新校区建设,大部分高校的场馆设施逐步完善,但同时高校扩招,人均体育资源仍然未能满足全体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而言,高校的场馆设备设施与国家规定的基本配置标准相比还存在差距,尤其是室内体育项目如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等。

4.6 缺少针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监督评价

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来,各级体育主管部门没有建立具体明确的评价体系,也没有建立监督组织和机制,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具体责任和权利没有明确划分。

5 运动承诺视角下的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构建

5.1 以“健康第一”为思想核心,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高校体育教学应当围绕“健康第一”展开教学活动,从课程设计到课程评价的所有环节应当坚持有利于学生成为主动锻炼、全面发展的思想,要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愉快自然的学习体验中领会到运动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真正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10]。由于我国中小学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高校体育教学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制定有特色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普及性强、趣味性、娱乐性强的锻炼方法,开发具有特色的民族体育项目[2]。

高校领导层应当出台相关文件,设立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月”和节日,在节日期间开展一系列由高校领导、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篮球比赛、足球比赛、舞蹈大赛等,在一个月乃至更长的时间吸引全校师生的注意力,形成高校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11]。

5.2 以“运动乐趣”为核心,大力组建高校体育运动团体

高校体育社团是指由具备共同运动乐趣,参与共同运动项目的大学生自发组成的组织,具有朝气蓬勃、身体锻炼意识较高、自主性和自觉性高的特点。体育社团的建立有利于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运动热情,培养其主动参加体育运动意识。

大学生群体因为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不同,对特定的某些体育活动产生不同的需求。面对不同的需求,高校应当在资金、政策、用房、设备设施等方面积极支持大学生组建并参加以运动乐趣为核心的专项体育团体,并帮助其实现课外体育活动常态化。高校应当允许体育团体在自主管理的模式下,积极帮助其安全、便捷地使用校内场馆设备设施,积极联系校内医务所为体育团体提供及时便捷的医疗保障,让高校体育管理部门和专任教师对体育团体的常态活动进行指导,并将专任教师指导体育团体的活动纳入其教学工作量或者为其提供适当的补贴,真正确保专任教师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到的课外体育活动。为了促进大学生自主管理俱乐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当让大学生自定名称、自招队员、自由竞赛,此外还应鼓励其联络赞助商,提高俱乐部的自主生存能力。

5.3 以“社会支持”为核心,为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主管部门要设立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专项基金,用以支持高校开展相应的活动。阳光体育运动最终的落实需要依靠大学生自身,因此要建立层层负责的阳光体育运动监督管理机制,各分院院长对校长负责,辅导员对院长负责,学生对辅导员负责,最终层层落实到学生个人。高校应当在各年级、各班级成立体育锻炼小组,为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服务,各年级要成立阳光体育运动技术指导小组对各班级的课外体育活动进行指导和培训。体育活动需要高校提供后勤、卫生、资金、技术指导等保障,因此,高校后勤部门要为积极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大学生提供营养膳食和运动后的洗浴场所设施,医务部门要为可能发生运动伤害的大学生提供及时的医疗救助。高校体育教学部门要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时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数据,为大学生提供身体锻炼的数据支持。

5.4 以“社会约束”为导向,规范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

过去阳光体育运动之所以在各大高校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各级高校的主管部门要成立相应的阳光体育运动委员会对所管辖高校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进行考核,考核情况应当列入高校教学年终评价体系和高校领导年终评价体系,各高校内部也应当由各自的阳光体育运动委员会牵头对各教学单位的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过程、实效性、规范化程度进行评价,厘清各教学单位的职责,建立明确的奖惩制度。

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阳光体育运动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持续性地监督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态,对于在校大学生身体素质指标持续下降或者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不力的高校及其首要领导,其年度考核一票否决。对于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评为优秀的高校,其结果要向社会公布,并给与物质奖励。对于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团体运动的体育教师要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并在评优评先等活动上给与照顾;对于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大学生要有相应的奖励制度。

5.5 加强组织领导,提高领导层面对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视

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不仅关乎高校体育教学任务,更关乎民族、社会、国家的前途未来。因此培育大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应当引起各级领导和社会的支持和重视。在思想根源上,高校领导、体育管理部门和体育工作者要彻底抛弃过去的应试教育思想,带头参与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大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充分的场馆设备设施条件参与阳光体育运动。在组织领导上要真正发挥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的功能作用,加强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监管,对于不认真对待阳光体育运动的相关责任人员要有相应的追责机制。

5.6 提升高校师资、场地设施条件,改善大学生锻炼条件,增加其参与机会

体育场馆设备设施作为阳光体育运动不可缺少的物质保障,其数量和质量都会对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直接影响,这就需要高校配备专门的资金。高校要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要求》对大学生适时开放,保证其锻炼需求。高校还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购置相应的器材设施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服务。高校体育教师要围绕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教会学生掌握熟练的运动技能技巧、基本的运动损伤预防等。高校要大力支持体育教师不断进修学习,提升学历,加强学术交流,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6 结 语

体育运动能否取得效果贵在持之以恒,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高校文化、组织、制度等多方面,其建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在具体实践中还需以提升个体运动承诺水平为着眼点,将其作为一项长期工程、精品工程持续不断地改进。

参考文献:

[1]张 燕. 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影响因素分析[J]. 青少年体育,2015(06):29~30.

[2]刘 睿. “阳光体育运动”在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攀枝花学院学报,2015(02):90~93.

[3] 何小珍. 国内外运动承诺理论模型研究述评[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06):568~571.

[4]赵 臻,李 薇. 大学生运动承诺与锻炼坚持的关系研究[J]. 体育科研,2014(03):28~31.

[5] 陈善平,李树茁,容建中. 运动承诺和锻炼条件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11):48~49.

[6] 邱 芬,崔德刚,杨 剑. 基于运动承诺的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1(05):384~389.

[7] 徐 健. 阳光体育文化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J]. 课程教育研究,2015(10):192~193.

[8]张恩利. 我国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长效开展的制约与对策[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6):1~4.

[9]杨文豪,王兴怀. 校园阳光体育运动陷入困境的文化基因[J]. 贵州体育科技,2015(01):19~22.

[10]王芦英. 激励大学生运动承诺干预研究[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2):179~180.

[11] 万力芳.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与校园体育文化构建的双向驱动研究[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03):55~59.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port Commitment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Sunshine Sports College Students

JIANG Manyi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to build long-term mechanism Sunshine Spo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ort Commitment theory, to ensure that the Sunshine Sports continue to effectively pursued. By exploring the status of implementation of Sunshine Sports, identify problems through research and find out the its underlying causes, and finally discuss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to establish long-term mechanism.

Sport Commitment; College students; Sun-shine Sports; Long-term mechanism

1007―6891(2016)05―0118―04

10.13932/j.cnki.sctykx.2016.05.29

G807.4

A

2016-05-04

浙江省供销社科研项目运动承诺视角下大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SS09。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Zhejiang Economic and Trade Polytechnic, Hangzhou Zhejiang, 310018, China.

猜你喜欢
长效机制体育运动体育锻炼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
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体育运动
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呆呆和朵朵(13)
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