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助推农村教育复兴经验论

2016-11-16 02:05左明章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教学点中心信息技术

左明章

科学利用信息技术

利用信息技术缩小教育差距,对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质量提升,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中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农村中小学配备了4,401,142套教学光盘播放设备,264,905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40,858万套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基本覆盖了所有农村中小学校,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受益的农村中小学生达1亿多人。

当然,我们利用信息技术缩小教育差距时,要注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例如,先进的教育技术设备具有超前性的特点,费用昂贵且性能不太稳定,不适合经济落后地区农村中小学使用,如iPad、电子书包等首先在经济发达地区推广使用更为适宜,经济落后地区农村中小学还是适合使用合乎本地实际的技术。在偏远地区农村教学点,还是利用手机进行家校联系、师生沟通、教师移动教研和学生移动学习比较可行。

同时,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缩小教育差距时,要注意量体裁衣、量力而行。例如,运用光盘播放、卫星接收和网络传输保证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利用移动技术支持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是合适的。但为保证一个或数个农村教学点,投入巨额资金购买移动卫星车,这对经济尚不发达的中国来说,显然是得不偿失的。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来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如何“不让一个农村孩子掉队”

(一)跨界协同,构建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

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教学主要有三种形式,帮助农村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具体包括:

其一,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它将中心校的课堂教学实况同步输送到农村教学点,并实现其与对接农村教学点课堂的互动。它主要采用中心学校“拖一、拖二、拖三”的方式,由中心校通过网络给下辖的1-3个农村教学点提供优质的同步教学。在同步课堂上,中心学校主讲教师要关注中心课堂的教学,更要关注下辖教学点的教学,不仅要和中心学校学生互动,更要通过同步网络同教学点的学生密切交流,做到上下统一、步调一致。农村教学点教师也要转换角色,与中心学校主讲教师密切配合,具体负责教学点学生课前预习、课堂秩序维护、课堂效果反馈和课后作业批改。中心学校学生和农村教学点学生要进行同步互动,共同学习。

其二,同步互动专递课堂。它是城镇中心校的优秀教师专门面向农村教学点开展教学,并实现主讲教师与教学点学生之间的同步互动。遴选一批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优秀学科教师,采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支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同步互动教学,主要采用信息技术优化传统课堂教学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农村教学点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其三,多媒体课堂。农村教学点引入各类公开课和优质课程教学资源,依托云平台,充分利用各种移动学习设备,让农村教学点的学生同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主要提供科学、自然、音乐、美术等学科知识,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建设“农村教学点数字学校”,能让农村教学点获得优质课程资源,通过共建共享方式,彻底解决 “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现实难题。以咸安实验区为例,目前该区农村教学点课程开足开齐率达100%,质量达标率在98%以上。

(二)持续发展,开展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针对农村教学点师资年龄偏大、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我们要大力开展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其一,中心学校主讲教师培训。主要由中心培训专家讲解培训内容,并布置作业,然后将中心学校主讲教师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研究生助教来协助他们完成培训作业,研究生助教从每个小组中发现优秀的教师和教学设计作品,让这些优秀教师培训结束时展示优秀作品,专家进行现场点评分析。

其二,农村教学点教师全员培训。主要方式是校本培训,由中心研究生助教团队分成若干个小组去培训点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如何配合中心学校主讲教师完成教学,如何督促和批改农村教学点学生的作业,以及根据农村教学点教师的技术水平、接受能力适当调整培训的内容和进度,中心学校主讲教师也为他们答疑解惑。

(三)牵手共进,建立“亲子桥”和“家校通”系统

针对农村教学点留守儿童情感缺失的问题,需同当地电信部门密切合作,在农村教学点免费安装宽带,通过信息手段建立“亲子桥”牵手计划。通过“亲子桥”,外出务工父母可以定期和农村教学点留守儿童保持联系并视频通话,通过可视化手段有效消除距离感,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和成长中的困难。同时,针对农村教学点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建立“家校通”系统,实现家庭与学校的全面、快捷、实时沟通,保证了他们的安全。实施“城乡学生牵手”计划,互助互学,增进城乡学生的相互了解,丰富城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完善相关政策,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助推农村教学点复兴

(一)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保证农村教学点拥有充足的信息化资金

我们要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增长机制。中央政府设立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主要解决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省级政府设立农村教学点信息化专项资金,着重解决农村教学点教师和学生的移动设备问题,还可以通过企业联合捐助或价格折扣的方式解决部分资金缺口;县级政府在农村中小学经费中设立专项资金,着重解决中心学校主讲教师补贴和农村教学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问题。乡镇中心学校在进行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时,对中心学校主讲教师给予适当的倾斜,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鼓励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企业实行折扣优惠政策,对农村教学点的网络费用进行适当减免。对提供教育资源的软件供应商要实行积极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他们为农村教学点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创新信息化教学方式,保证农村教学点教学活动顺利开展

国家应加大数字资源建设力度,扩大优质免费数字资源的覆盖面,为农村教学点提供更多的优质数字资源。同时,创新课堂组织方式,例如,适当采取轮流坐庄的形式,将中心学校主讲课堂的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轮换,让中心学校的学生和农村教学点的学生轮流在中心学校上课,没有轮到的中心学校学生则分散到下辖的两到三个教学点上课。或者,适当采取混合教学的形式,将中心学校的部分学生和下辖的农村教学点的学生进行适当轮换,既可以加强两校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还可以兼顾两校的教学,实现合作共赢。

(三)加强对农村教学点学生信息化管理,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一方面,县教育局设立专项资金,以中心学校为单位,对农村教学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专门培训;另一方面,我们要为农村教学点学生专门设立健康的网站,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选择性地开放一些网址,用正确、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引导农村教学点学生积极向上。

(来源《中国青年报》)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学点中心信息技术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关于办好农村小学教学点问题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