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剧主胡的演奏艺术和技术

2016-11-20 12:03袁远
剧影月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演奏者唱腔技法

■袁远

苏剧主胡的演奏艺术和技术

■袁远

二〇〇六年五月二十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命名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传统戏剧共计九十二项,江苏省地区仅占了两项,“苏剧”便是其中之一。

苏剧,发源于苏州,后流行于江浙地区,至今大约有三百年的历史。苏剧的前身为一种围坐清唱的传统曲艺表演形式,坊间又称 “打山头”,也有文雅的说法叫“对白南词”。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对白南词”最终与南词、昆曲以及花鼓滩簧相互融合,形成为如今独具江南地方特点的戏曲剧种“苏剧”。

由于苏剧在音乐、文化方面都与昆曲有着微妙的紧密联系,因此很多从事苏剧的艺人都能够兼演昆剧,反之亦然。解放以后,得益于老一辈“对白南词”艺人的不懈努力,一九五六年“江苏省苏昆剧团”正式成立,至此,“苏剧”才得以正式登陆舞台。

各地方戏曲的音乐风格多是由唱腔决定的。作为苏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苏剧音乐历经百年不断地变革与创作,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并具有独特韵味的音乐形态以及伴奏形式,作为苏剧音乐的主要伴奏乐器——苏剧主胡,以其独有的音色,和不同于其他拉弦乐器的演奏技法,最终成为苏剧唱腔的主奏乐器。同时,随着苏剧登陆舞台以后不断地磨炼和发展,苏剧主胡也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演奏技法。

不过,戏曲艺术始终都在迅速地向前发展着,无论表演的形式还是范围,都在不断地拓宽。随着观众群体个人素养以及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作为苏剧唱腔伴奏的主奏乐器,主胡的演奏技法能否从传统的“定式”中有所创新和突破,向来是担当主胡演奏这一要职的演奏者们勤于思考的课题。作为一名年轻的苏剧主胡演奏者,笔者在担任了一些不同题材、不同唱腔的苏剧主胡演奏以后,积累了一些个人经验,在此将个人浅薄的认识梳理出来,挂一漏万,是为抛砖引玉。

一、突出苏剧主胡的演奏特点

“领”和“托”是苏剧主胡演奏时需要突出的最重要的两个特点。苏剧主胡在实际演奏中,肩负着引领鼓师以外整个乐队成员演奏状态的重任,以及主导舞台上演员演唱的功能。

在与整个乐队融合时,主胡演奏者本身要对演出剧目有清晰的理解,对于大型作品,更是要牢牢地把握住全剧的起、承、转、合,做到胸有成竹,这样才能在实际演奏中更好地引领乐队成员,将音乐效果发挥到最佳。

而在配合演员演唱方面,主胡演奏者本身还应该对各个演员的演唱特点有一定的了解,这就涉及到在台下的时候,要尽可能多地给演员拉唱,通过不断地磨合,逐渐同演员培养出良好的默契,最终在演奏时能与演员的演唱严丝合缝。只有令演员完全信任主胡演奏者,其演唱时才能有更自如地发挥。

例如,在最近参与主胡演奏的苏剧《状元与乞丐》中的“太平调”部分,笔者在传统演奏技法上稍作了革新,将传统的二胡演奏技法与地方“堂名”音乐里,民间琴师在小调和曲牌演奏上的“非常”技法相结合,原有的演奏技法因此变得多样化,并且在旋律表现上抑扬顿挫更能明显地表现出来,使音乐的张力得到充分地展开。

在苏剧音乐的实际演奏中,曲调的力度和速度,都要紧跟着演员的演唱及时变化,不断调整。另一方面,作为主胡演奏者,在正确引领乐队成员把握好演员演唱的同时,一定要拿捏好分寸,切忌喧宾夺主,表现个人。主胡演奏者始终都要认清自己的职责,即全身心地为演员服务,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演员的唱腔更加悦耳、动人。

托,即托腔。顾名思义,衬托唱腔的意思。这里包括剧目唱段中演员念白部分的过门演奏时要自然,演员的唱腔与主胡演奏者的关系是主与从的关系。在苏剧音乐的演奏中,苏剧主胡作为乐队地引领者,一定要突出苏剧唱腔的特色,起到衬托的作用。充分地“衬托”是完成高质量的苏剧音乐的关键。

例如,在参与苏剧《花魁记》演奏时,其中“紧打慢唱”的部分,笔者尝试将传统的“紧打慢唱”演奏技法稍作了改变,在其他乐队配器“紧打”节奏的时候,主胡演奏则以演员唱腔(慢唱)为主“慢拉”,给演员托腔。主胡旋律因此与演员的唱腔契合一致,这种新颖的演奏技法赢得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唱腔与主胡演奏的主从关系必须是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担当好出色的“衬托”,才能令演员的唱腔充分地展现出苏剧独特的韵味。出色的主胡演奏能给演员的演唱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灵活地配合好演员唱腔中各种动、静、强、弱等的变化,本身也是主胡演奏者业务素养的重要体现。

二、掌握主胡演奏的“舞台性”及独特表现功能

和绝大多数剧种一样,苏剧在舞台上的表演形式也是由戏曲的虚拟性所决定的,而在舞台上,时间、空间的结合与变换都是十分灵活写意的。因此,作为苏剧音乐的主要演奏乐器,主胡的演奏必然需要从舞台表演的实际需求出发,游刃有余地发挥好主胡演奏时的“舞台性”。

前面提到,主胡演奏时是要能引领整个乐队的,不过除此之外,作为主胡演奏者,还应当充分了解主胡本身的特性,要能在不同的舞台情形下随机应变,借助主胡独特的音色和在乐队里的位置,单独或引领整个乐队对剧目里特定的场景或人物设定进行刻画。比如模仿大自然里的鸡啼鸟鸣,生活里的开窗关门、策马骑行等。在最新编排的大型苏剧《满庭芳》里,就有对烈火熊熊的战争场面的表现需求。除此以外,有关主胡演奏时的“舞台性”,另一个重要表现方面在于,主胡演奏者是否有能力通过主胡特别的演奏技法来活跃整个乐队成员的演奏气氛。

通常在一出大型剧目中,出于某些特殊的情景要求,为了配合演员表演,一些乐段或者曲牌会要求自由反复演奏。然而,在实际演出的时候,这些不断重复的旋律往往又会令乐队成员感觉到厌烦,甚至产生心理疲劳,以至于演奏效果不经意地受到影响。这时候,作为引领乐队的重要角色,主胡演奏者便有责任解决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主胡演奏者只需要将自己的演奏技法稍作变化就能顺利解决。

比如常用的“小开门”、“节节高”一类的曲牌,笔者往往会更替采用以下方法:1.不变节奏,旋律即兴变化;2.借鉴越剧“四工调”的演奏技法,通过有规律的运弓,打乱原本规则的节奏型,使弱拍变为强拍,指法上则不断变化采用滑音、倚音、打音等装饰音技术。最终使原本墨守成规的曲牌在每一次重复的时候都有了重新组合的新鲜感。由此带动了乐队成员的演奏乐趣,也带动了整个演奏的气氛。

随着戏曲艺术的不断发展,各剧种音乐的创作也变得“复杂”起来。在新编的大型剧目里,作曲家几乎都会采用多声部的配器方法进行音乐的创作,这时候,主胡演奏员的位置也随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一定是“主奏”的身份了,有时也只是担任一个声部的演奏。

伴奏形式的革新,对主胡演奏者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作为戏曲发展新时代下的主胡演奏者,不但需要掌握复调、和声、曲式等基本理论知识,还应该有大单的创新精神,比如尝试将各种“科班二胡”里的演奏技术与戏曲音乐的“传统技法”相结合,更有力地增强主胡演奏的“舞台性”和表现力。

于一个剧种而言,三百年的发展并不算短,在这段流淌了百年的历史河流里,苏剧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在艺术还是人文方面,苏剧都是苏州本土文化传承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存在意义已不单是一个地方剧种那样简单。在各种文化产业发展并驾齐驱、争奇斗艳的今天,地方戏曲的发展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而作为传承苏剧的一份子,我们只有在业务水平上不断提升自己,时刻保持专研的精神,勇于创新,不畏失败,才能与时俱进,将苏剧艺术的事业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演奏者唱腔技法
器乐演奏舞台艺术实践音乐表演心理调控探究
从音乐唱腔角度谈越剧跨性别扮演艺术的历史发展
手绘技法表现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作品一
二胡演奏者的合奏技能探究
浅析心理活动对钢琴演奏的重要影响
秀秀台
倪同芳唱腔集首发新闻发布会暨收徒仪式
黄杨木雕的镂空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