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2016-11-21 07:09王秀芬
黑龙江中医药 2016年2期
关键词:萎缩性西医胃炎

王秀芬

(山东省德州联合医院·253000)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王秀芬

(山东省德州联合医院·253000)

目的:观察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知情同意下由临床医师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实验组患者采用中医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91%,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3.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采用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十分显著,是一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有效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与推广的价值和意义。

中医 慢性萎缩性胃炎 辩证治疗

人体胃粘膜病变萎缩并逐渐变薄会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患有该疾病的患者,其固有的腺体逐渐减少或者消失,进而引发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1]。临床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治疗一般均会采用中医与西医多种方式[2]。现为了观察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选取了我院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06月—2015年06月收治的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经纤维胃镜以及病理切片进行检查确诊,临床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纳呆、胃痛、嗳气、胃脘痞满等。在患者知情同意下由临床医师采取等距随机抽样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9例,男36例,女13例,年龄22岁~69岁,平均年龄(43.22±8.12)岁;病程5个月-21年,平均病程为(7.68±3.16)年。对照组49例,男29例,女20例,年龄21岁~70岁,平均年龄(46.24±10.102)岁;病程6个月-22年,平均病程(7.84±3.25)年。排除标准为:合并肝、肾器质性病变患者;精神病患者;病理活检检查为疑似癌变或者胃部癌变患者;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给予本组患者400mg甲硝唑,30mg兰索拉唑,200mg左氧氟沙星,平均用药2次/d。

1.2.2 实验组患者治疗方法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主要采用益气活血的方法进行治疗。首先,利用益胃汤加减方进行治疗,给予本组患者党参、白花蛇舌草、炒扁豆各15g;麦冬、白芍、丹参、沙参、当归各10g;枳壳、半枝莲、姜半夏、龙葵、甘草各9g,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恰当的药房加减。若患者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伴有粘膜脱垂,需加升麻、柴胡、桔梗、炮山甲各9g;若患者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伴有肠上皮化生,需加莪术、浙贝、水蛭各8g、白花蛇舌草30g;若患者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伴有腺体不典型增生,需加浙贝、炮山甲各10g、生牡蛎15g;若患者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伴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以及发炎,需加海螵蛸、白芷、白芨各10g;若患者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伴有胆汁反流,需加郁金、柴胡、竹茹各9g;若患者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伴有嗳气,需加旋复花12g、代赭石20g;若患者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伴有胃酸缺失,需加木瓜、乌梅各12g。患者于早晚饭前30min服药,2次/d。中药治疗期间不能够与其他中、西药物同用,饮食以清淡为主。

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后进行临床治疗疗效观察比较。

1.3 疗效判定

(1)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得到改善或者消失,予以胃镜复查,结果表示其急性炎症得到了改善,慢性炎症逐步好转,患者能够正常饮食,且体重得到增加,经病理检查发现患者腺体萎缩、肠化恢复、异型增生等均得到减轻;(2)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或者减轻,予以胃镜复查,结果表示其急性炎症得了改善,慢性炎症逐步好转,患者饮食情况好转,经病理检查发现患者腺体萎缩、肠化恢复、异型增生等均有所减轻;(3)无效:患者症状未得到有效改善,急性与慢性炎症均未出现改善与消失情况,患者饮食未得到改善,体重未增加,经病理检查发现患者腺体萎缩、肠化恢复、异型增生等均无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49n(%)]

由上表相关数据可以发现,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91%,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3.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现今临床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患有该疾病的患者,会表现出嗳气、胃纳减退、上腹饱胀等不良症状[3]。临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治疗,多采用西医与中医治疗方法。其中,西医临床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有患者已经出现的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或者慢性浅表性胃炎逐步发展而形成,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极有可能会引起癌前病变[4]。当前,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我国中医临床认为,慢性萎缩性疾病,一般应该由内伤七情、外感邪气、饮食所伤,导致患者出现脾胃虚弱等较为复杂的病理变化。在此情况下,基本可以分为寒热交错、虚实互见、气血同病、湿热互结。由于发病位置为胃部,同时与脾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而脾胃是人体气血生化的源头,只有在脾能够运化升清时,胃方能够具有受纳腐熟的正常功能[5]。此时,人体的气血方能够得到正常的运行,滋养身体的各处脏腑组织。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中医疗法,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疗法。实验组患者所采用的中医药方当中,所有的药物相互辅助均能够起到一定的益气活血效果。因此,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中医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更加明显。

综上所述,临床采用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十分显著,是一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有效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与推广的价值和意义。

[1] 莫湘.中药结合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药,2011,10(01):29-30.

[2] 林裕民.阿莫西林联合果胶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探讨[J].当代医学,2011,03(21):144-145.

[3] 张越,谢胜.中医非药物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环球中医药,2011,09(05):396-399.

[4] 汤敏,李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检测及治疗方法的探讨[J].当代医学,2011,05(23):150-151.

[5] 李安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辩证分型治疗探讨[J].中外医疗,2012,11(22):118-119.

(2016-04-20 收稿)

猜你喜欢
萎缩性西医胃炎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容易导致慢性胃炎的六件事要知道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
慢性胃炎中医临床治疗之我见
辨证治疗慢性胃炎6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