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987年以来大陆与台湾的书法交流

2016-11-21 01:30潘善助
书法赏评 2016年4期
关键词:大陆书法交流

■潘善助

学术关注

论1987年以来大陆与台湾的书法交流

■潘善助

一、绪论

1987年,台湾解禁,允许民众来大陆探亲。从此,暌隔38年的海峡两岸开始往来,书法艺术的两岸交流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启动了航程。

交流之初,渠道不畅,两岸往往要通过间接而非直接的途径实现交流。如台湾华正书局在1987年以前即出版有5种大陆图书。[1]这些初版于大陆的图书是通过香港辗转到台湾的。类似这样的情境也出现在展览交流中。钟明善在《于右任书法艺术管窥》一书中写到:

1988年由陕西于右任书法学会与日本高崎书道会在西安联合举办了中日首届于右任书法流派展。由于海峡两岸尚不能方便交流,日本高崎书道会的朋友帮我们带来了以李普同先生为首的台湾中国标准草书学会诸位师友的书法作品参与几十年来的首次盛会。

1989年陕西于右任书法学会代表团朱飞、刘超、钟明善、张忠一行四人应邀参加日本高崎书道会成立60周年庆典。在京都西出义心先生的画廊会见了专门在京都滞留一日等我们的李普同先生所率领的心正笔会的诸位师友。[2]

从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1988年8月,台湾张建富、蔡明瓒一行10人访问大陆是两岸最早实现书法直接交流的事件。代表团访问了北京、杭州、广州三地,与大陆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杂志社、杭州中国美院国画系书法专业、西冷印社等单位进行了交流。[3]

随着交流的深入,两岸的交流渠道越来越通畅,交流形式越来越多样,交流内容越来越丰富,交流力度越来越加强,交流成果越来越丰硕。如开放之初的80年代,没有学术讨论会和讲学活动,只有访问、笔会、座谈、展览。又如,台湾学生因以大陆现当代书法家为题撰写学位论文到大陆访问研究的工作始于1992年。2000年后,这项工作趋于活跃。同样,台湾学生到大陆攻读书法学位的活动也从2000年以后开始。再如,创作展览、理论研讨和互相讲学的交流次数呈现逐步递升的态势。所以,两岸书法交流不断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二、交流主体

交流主体可分为四种,即个人、团体、民间和政府。

(一)个人

个人交流在讲学、论文发表和著作出版中表现得最为充分,其次为创作展览。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为止,两岸举办的讲学活动近30次,两岸专家大多被对方以个人的身份邀请而前往演讲。研讨会上论文发表50余篇,学术杂志上论文发表约120篇,著作出版近100册,个人展览约30次。这些都属于个人交流。

(二)团体

团体交流是大陆与台湾书法交流中最主要的交流主体。两岸互签协议,订立同盟基本上以团体出现。两岸访问考察、笔会、展览、座谈等也以团体主办为多。

(三)民间

在两岸交流活动中,最多的主办单位是书法社团和大学,所以,民间交流成为两岸交流的主要通道。

(四)政府

2000年前后,两岸交流虽然仍以民间交流为主体,但政府已适当介入,露出了政府出面,逐渐走向交流前台的端倪。如2001年,厦门市政府主办海峡两岸名家书法展;2005年,江苏省南京市统战部主办海峡两岸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名家书法邀请展;2009年,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海峡两岸青年书法交流展;2011年,中国文联邀请时任台湾中国书法学会理事长的谢季芸,列席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等等。

三、交流形式

(一)双向

这里的双向是指大陆和台湾在交流活动中是互访互动的、对等的。应该说,在所有的交流活动中,双向交流是主流。如两岸均举办学术研讨会,互相邀请对方学者与会演讲;两岸均有学术杂志互相发表对方专家的学术论文;两岸均有出版社互相出版对方学者的学术著作;两岸均邀请对方社团或书家个人互相办理个人书法展览或团体书法展览;两岸均有以书法为平台,互相为对方捐款捐物。当然,这样的描述是宏观的。如果从具体的活动来说,往往会出现大陆与台湾主办单位完全对等交流的状况,你来我往,礼尚往来。如2011年,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办海峡两岸书法名家作品联展,邀请台湾陈维德、蔡明瓒、李宪专等来沪。同年,此展移至台北国父纪念馆和台湾艺术大学举行,上海李静、宣家鑫等被邀赴台。

(二)单向

与双向不同的是,在某些交流活动中,两岸没有对等进行,出现了一边倒的态势。我们将这样的交流称为单向交流。如,陈其铨心系大陆,去世前曾有遗愿,要求由他创立的中华弘道书学会在大陆传播书法艺术。从2004年6月起,中华弘道书学会在张月华的带领下,由施永华、陈辅弼等书家义务在广东韩山师范学院定期开设寒暑假书法培训班,每年春夏两期招收学员达600人。这个活动坚持数年,已培育学子五千余人,深受大陆书法界的注目与肯定。[4]目前,大陆似乎还没有出现义务在台湾传授书法艺术的书法团体或书法家个人。又如台湾有多家书店专门销售大陆出版的书法书籍,如蕙风堂、若水堂、天龙国际图书股份有限公司等。在这些台湾的大陆书店里,大陆出版的书法图书的品种和数量已具相当规模,完全不亚于大陆本地书法书店。而大陆目前尚无专销台湾书法著作的书店。

(三)专项

是指单次交流活动以一个专项展开,不同时配套进行其他项目的活动。学术研讨会、在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著作出版、讲学等活动往往采取专项的形式。

(四)综合

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入,交流活动出现了综合的趋向。一次活动统合多个项目,立体展开。如2010年,由大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华文化联谊会、河南省安阳市政府与台湾文化总会主办的首届两岸汉字艺术节,在北京市和河南安阳两地举行。汉字艺术节历时一个月,包括五大主题展、学术研讨、万人书写、高校讲座、参观博物馆等系列活动。其中主题展就涵盖了古代汉字艺术、当代书法创作以及汉字、书法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运用等多个方面。两岸17位学者共同撰写论文,切磋交流。台湾近30人赴大陆参加艺术节,盛况空前。因此,两岸汉字艺术节成为两岸书法交流在规模、形式和内容上最具综合性的范例。[5]

四、交流内容

(一)访问

两岸书法家以拜访的形式,重在沟通,增进了解,加深感情。如1990年,薛平南拜访杭州沙孟海,陈维德拜访北京启功、上海谢稚柳。1994年,钟明善赴台湾拜访李普同。1996年,上海艺术文化代表团程十发、韩天衡访问台湾等。

(二)创作

创作交流从交流伊始便已出现,因此,是最为原始,也是最为常见的交流方式。创作交流由笔会和作品展览组成,作品展览又分个人展览和团体展览。

先看笔会。1990年,台湾谢茂轩率团访问大陆,举行座谈、联谊挥毫等活动;1997年,沈鹏、张虎访问台湾中华书学会,展出两人作品30多件,在台期间,与台湾书法前辈吕佛庭、陈其铨、丁玉熙交流,同时举行笔会;200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张飙、刘艺、吴震启等9人赴台湾出席海峡两岸书法研讨会,同时举行两岸书法邀请展并挥毫交流;2003年,台北市主办迎春挥毫活动,浙江省书法家协会29人应邀参加;2010年,台湾南投泰雅渡假村组织台湾南北书法家和大陆倪文东等书法家20多人举行笔会。应该说,笔会活动极为频繁,不一一列举。

再看个人展览。1991年,台湾释广元在北京中国工艺美术馆举行个人书画展;1992年,谢宗安在北京国家画院举行八十岁后书法创作展;1994年,陈振濂应中华书道学会之邀来台办展,展览内容含书法、国画、篆刻和论著;2000年,陈其铨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书法展览,展出书法作品150余件;[6]2003年,周澄在北京故宫展示书法绘画篆刻作品;2008年前后,兰州大学李恒滨先后在台湾举办个人书法展览2次;2010年,华梵大学熊宜中在浙江西湖博物馆举办个人书画展;2011年,简英智应邀在内蒙古通辽展出书法篆刻作品。

最后看团体展览。两岸团体展览达100余次,大大多于个人展览的次数。这里举几例作为说明:1988年11月,台湾举办当代大陆书法精英展,展出大陆书法作品100余件,这可能是最早的大陆团体作品赴台湾展览;1993年,北京艺术博物馆邀请台湾中华书道学会举办海峡两岸书法交流联谊展,展出台湾作品238件;1997年2月,江西书法代表团一行8人赴台湾参加由台湾书法教育学会主办的台湾江西书法交流展;[7]2009年4月,台北——杭州名家书法交流展在国父纪念馆逸仙画廊、德明画廊展出,浙江省书协杨西湖、陈必武、骆恒光等一行16人赴台湾参加活动;2012年,台湾海砚会在福建与三月三书社举行作品联展。

(三)理论

理论交流包含研讨会上发表论文和在书法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两种。

台湾主办的学术研讨会主题以书法史为主,既有综合研究,更多的是专题研究。如唐宋书法专题、现代书法专题、怀素自叙帖专题、篆刻专题、书法教育专题等。也有书家个案的专题研究,如曹秋圃、陈丁奇、傅狷夫和吕佛庭等。另有关于书法与相关学科关系的研究,如书法与文化、书法与文字等。台湾邀请大陆学者与会的学术会议约30次,被邀请与会的大陆学者总人数约70人次。应邀赴台湾发表论文(少数学者应邀撰写论文但因故未出席)的大陆学者中,次数最多的是陈振濂,其次为沃兴华、黄惇,再次为邱振中、孙慰祖、钟明善、潘善助、毛建波等。大陆应邀赴台湾参加学术研讨会始于1994年中华书学会主办的台北国际书学研讨会,钟明善、陈振濂发表论文。赴台出席研讨会人数不等,少则1人至3人,多则9人。1人如2010年11月,周俊杰应邀参加近代书画艺术发展回顾——纪念吕佛庭教授百岁冥诞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2人如2010年11月,台湾明道大学举办唐宋书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姜澄清、曹宝麟发表论文。3人如2001年,由台湾文建会主办2001现代书法新展望两岸学术交流研讨会,杨应时、古干、吴味发表论文。最多的一次为9人,是2008年,台中教育大学主办第六届汉字书法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大陆学者张同印、郑晓华、叶鹏飞、周德聪、潘善助、陈龙海、陈志平、王鹏江、王元建等发表学术论文。以年为单位,参加的学者人数,呈现越往后,人数越多的趋势。如1994年2人,1997年5人,2000年6人,2008年14人,2011年16人。从1994年至2012年共18年的时间里,除了1995年、1996年、1998年、1999年、2003年、2005年没有大陆学者赴台参加学术研讨会以外,其余12年均有学者出席。尤其是从2006年到2012年这6年,每年均有大陆学者与会,反映出两岸学术交流的频繁。

大陆主办的学术研讨会,以专题研究为主,综合研究为辅。书家专题多达10次,这些专题包括沈尹默专题2次,赵孟頫专题1次,沙孟海专题1次,启功专题3次,张瑞图专题1次,篆刻专题2次。从1991年到2012年,邀请台湾专家学者与会的会议有17次,被邀请的学者总人数约50人。出席大陆会议最多的学者是陈维德,其次为傅申,再次是李郁周、杜忠诰、蔡明瓒、刘莹、黄智阳、简英智等。1人出席会议者如2008年,西泠印社主办明清徽州篆刻学术研讨会,中正大学研究生蔡孟宸发表论文。2人参加会议者如2011年,中国(昆山)海峡两岸书画艺术研讨会,周澄、杜忠诰宣读论文。3人参加会议者如2011年简英智、林文彦、黄华源参加西冷印社学术讨论会。人数最多的一次是2002年,张建富、刘莹、王心怡等14人出席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第三届汉字书法教育国际会议。从1991年至2012年,除1992年、1995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5年、2006年没有台湾学者赴大陆与会外,其余各年均有学者出席。与大陆学者赴台情况趋势一致的是,2010年和2011年各有3次会议有台湾学者应邀与会,表现出互邀学者与会越来越密集的特征。

两岸学者在对方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的起始时间差不多,均在90年代初期。但发表的论文篇数,大陆多于台湾,大陆约100篇,台湾约20篇。按杂志发表论文篇数排序,由多至少,台湾的杂志依次为《中华书道》、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学刊》、台湾书法教育学会《书法论文选》、中华书学会《书友》和《嘉大中文学报》。大陆的杂志依次为《书法》《书法研究》和《中国书法》。大陆近30位学者在台湾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按学者个人发表论文的篇数而言,大陆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是丛文俊。其次是沃兴华、陈振濂。再次是启功、华人德、钟明善、黄惇、穆棣、傅晏凤、梅墨生、陈云君、倪文东、潘善助等。台湾学者在大陆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按发表数量排序,依次为李郁周、傅申、何怀硕和林荣森等。

(四)教育

教育交流表现为讲学和攻读书法学位、进修等活动。

大陆学者受邀请至台湾讲学约10人,与台湾学者受邀来大陆讲学人数差不多。大陆受邀请学者以大学教授为主,如曹宝麟、黄惇等。少部分为大学以外的书法理论家,如刘正成、童衍方、孙慰祖等。台湾受邀请专家呈现出大学教授和大学以外书法理论家平分秋色的特点。大学教授如傅申、陈维德、李郁周等。大学以外书法理论家如陈其铨、何传馨、蔡明瓒等。大陆邀请单位以大学为主,协会为辅。大学如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海南大学。协会如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台湾邀请单位以协会为主,大学为辅(但由协会邀请的讲学活动,其场所往往安排在大学)。邀请单位所在地一般在经济和文化较发达的城市。大陆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和苏州等地。台湾主要分布在中央山脉以西区域,尤以台北、新北、台中最多,高雄、彰化次之,再次则有新竹、台南、嘉义等。

大陆受邀请的专家,每个单次大多进行1场以上的演讲,同时在不同的城市巡回。单次讲学在3场及其以上的专家有陈振濂、钟明善、刘正成、黄惇、孙慰祖、刘胜角等。

关于攻读书法学位或进修的情况,目前呈现出单向的、台湾来大陆求学的一边倒的态势。如下表所示,台湾书家已在大陆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的3人,博士在读的1人,硕士研究生课程结业的近40人。台湾还成立有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专业硕研班台湾校友会。[8]

台湾书家在大陆进修或攻读书法学位者一览

除此之外,台湾具有书法博硕士招生资格的台湾艺术大学和明道大学经常组织学生来大陆作移地教学。如明道大学国学研究所先后于2007年7月和2010年7月,在陈维德和林丽娥的带领下,前往苏州、杭州、嘉兴、上海等地,考察文物,出席苏州书法史讲坛,参观陆维钊纪念馆、李叔同纪念馆,请华人德、张天民、过大江讲课,拜访朱关田、陆昭徽、陆昭怀、白砥、金琤等。台湾艺术大学从2005年起,先后有5批6人次书法硕士学生为撰写硕士论文来上海博物馆向孙慰祖讨教请益。

(五)图书

图书交流由著作出版与图书销售组成。

关于著作出版,大陆著作在台湾出版的数量远远高于台湾著作在大陆出版的数量。在台湾出版的大陆著作约70种。这些著作既有先行已经在大陆出版的著作,如祝敏申主编的《大学书法》、华东师范大学主编的《历代书法论文选》等。也有一些著作为大陆学者先在台湾出版,后到大陆再版。如曹宝麟的《抱瓮集》,1991年由台湾蕙风堂笔墨有限公司出版,2006年,在大陆文物出版社增订再版。由台湾洪文庆与大陆徐建融主编的《书艺珍品赏析丛书》60种,2004年在台湾由石头出版社出版,2007年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再版。也有一些著作为大陆学者专门为台湾出版社撰写,至今未在大陆再版的。如王元军的《唐人书法与文化》,1995年由台湾东大图书公司出版。刘涛的《书法鉴赏》,2004年由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在台湾再版的著作大多为前辈学者所撰的书学理论方面的著作。如沙孟海的《沙孟海论书丛稿》、潘伯鹰的《中国书法简论》等。被台湾再版最多的作者是祝嘉,他的著作有《书学新论》《书学格言疏证》《书学论集》和《临书丛谈》。台湾的再版书中,由华正书局出版的著作最多,约15种。台湾初版的大陆著作的作者大多为大学的书法教授,如首都师范大学的欧阳中石、苏州教育学院的金学智、中国人民大学的郑晓华、中国美术学院的陈大中、华中师范大学的陈龙海。从时间上看,80、90年代是台湾出版社出版大陆书法著作热情最为高涨的时代。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由于两岸三通,台湾出现了专销大陆图书的书店,台湾有关出版社出版大陆图书的数量有所下降。

台湾著作在大陆出版的,目前所见有龚鹏程的《书艺丛谈》,2007年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卢廷青的《台静农》、麦青龠的《于右任》《溥心畲》、李萧锟的《书法与生活》等。这些著作均为台湾初版,大陆再版。

(六)捐赠

通过书法这个平台奉献两岸书家爱心,体现两岸书法家的亲情。捐钱者如1992年,李普同、陈嘉子等捐款3万元人民币,赞助陕西建设于右任纪念馆。2012年3月,刘艺、苏士澍举行爱心捐助书法展,为台湾花莲秀林乡捐款人民币300万元筹建爱心图书馆。捐物者如2010年9月18日,西安碑林博物馆向台湾中台禅寺捐赠1273幅碑拓。2013年1月,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在台北向台湾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赠送一幅草书作品。

(七)异地研究

2010年,刘胜角在屏东教育大学教学交流70天,潘善助在明道大学访问研究3个月。2012年,孙慰祖在台北故宫客座研究15天。2012年至2013年,游国庆到北京故宫访问研究6个月。2013年、2014年,任平、梅墨生分别到台湾艺术大学客座教学一个学期。

五、交流成果

(一)出现了一批书法交流的活跃人物和中坚单位

两岸开放以后的27年中,一批书法家和书法社团、大学院校积极推动两岸书法交流。总的来看,对两岸书法交流贡献较大的个人有,大陆一侧为沈鹏、赵长青、钟明善、陈振濂、丛文俊、黄惇、沃兴华、华人德、曹宝麟、王冬龄、穆棣、刘正成、邱振中、孙慰祖、陈秀卿、郑晓华、刘胜角、李恒滨、刘堆来等。台湾方面有李普同、陈其铨、谢宗安、张炳煌、傅申、陈维德、林丽娥、李郁周、何国庆、蔡明瓒、张建富、黄智阳、黄一鸣、陈明德、简铭山、张月华、施永华、施伯松、简英智等。团体大陆有中国书法家协会、西冷印社、沧浪书社、中国美术学院、兰州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天津美术学院、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厦门市书法家协会等。台湾有中国书法学会、中华书学会、中华书道学会、中国标准草书学会、台湾艺术大学、明道大学、淡江大学、华梵大学、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明宗书法馆等。

为加深理解,我们举出数端。如李普同既是台湾与日本书法交流的中流砥柱,也是台湾与大陆交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贡献是开拓两岸早期书法交流的渠道。根据张枝万的研究,李普同在两岸交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表现在:

1、接待大陆书法家。从1992年至1997年,先后接待天津陈云君,西安傅嘉仪、林高峡,上海柳曾符,成都袁进成,西安钟明善,内蒙古廉信、朝洛蒙、何奇耶徒,南京胡公石,北京刘正成。

2、个人访问大陆

1990年8月,首次赴大陆,在北京与程思远等会见,商定举办李普同、金泽子卿暨同门联合展览。10月,参加于右任纪念馆破土典礼。11月,访问西安。

3、与大陆书法团体交流

如访问中国书法家协会,赴西安参加国际书法年会,参加江苏美术馆、浙江展览馆举办的中日标准草书联展,参加北京国际中国书画博览会、杭州西冷印社九十周年庆祝活动,考察安徽泾县宣纸、徽墨、浙江湖州湖笔,参加陕西省三原于右任纪念馆开馆典礼。[9]

台湾何创时书法基金会是两岸民间交流中最为活跃的主力机构之一。其贡献在于展览交流和捐款善举。1999年,苏州举行国际兰亭会议,基金会赞助了所有的经费。[10]2001年邀请大陆沧浪书社在台北展览。[11]2002年,联合台湾历史博物馆、大陆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北京共同举办中国近代名人书法大展,共展出179位近代名人的作品。[12]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基金会组织书家创作义卖,将所得善款捐献大陆。2009年,提供珍藏南社社员作品36件,参加在大陆吴江博物馆举办的南社社员作品珍藏展。2011年,联合复旦大学主办百年风华、人间岁月近代名家翰墨展。

大陆陈振濂的贡献在于两岸书法理论和篆刻的交流。1987年在两岸尚未开放之时即已关注台湾书坛,在《书法研究》上发表《关于台湾篆刻艺术的考察与研究》的论文。他是大陆最早发表关于台湾书法篆刻论文的学者。[13]1988年,他在杭州接待首批来大陆参访的张建富一行。1990年,陪同薛平南拜访沙孟海。1994年赴台展览、讲学。随后,他多次策划主办西冷印社学术活动,邀请台湾书法家薛平南、简英智等出席。多次在台湾《中华书道》、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学刊》上发表学术论文,频频出现在台湾主办的各类学术研讨会上,其主编的《书法学》和著作《历代书法作品欣赏》在台湾出版。

中国书法家协会作为大陆的最高书法社团,在两岸书法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贡献是举办两岸高规格活动,组织大陆书法作品赴台展览,使台湾书界较好地了解大陆书坛全貌。1994年,中国书法家协会组织47件作品参加由台湾中华文化总会主办的台北国际书法邀请展。1997年,应台湾中华书学会的邀请,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副秘书长张虎赴台湾进行了访问交流。1999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与台湾中华书学会签订两岸书法交流活动备忘录。200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代表团张飙、刘艺、吴震启等9人参加在台湾举行的海峡两岸书法研讨会暨两岸书法邀请展,大陆提供作品82件。2009年,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福建海风出版社与台北山痴画会共同主办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展。2010年,海峡两岸团圆和谐生态文化展在台北市立动物园图书馆画廊举行,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赵长青一行赴台访问,展览展出大陆作品50件,台湾作品50件。2011年,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台湾中国书法学会主办的海峡两岸百位书法家百米长卷长城笔会暨海峡两岸著名书法家邀请展在北京举行。

(二)从关注到研究,两岸取长补短,互利共赢

两岸的交流引起了双方的高度关注,先是媒体的报道,然后是两岸学者研究对方书法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提出为我所用的建议,力求两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两岸报刊对对方书法相关活动、相关人物和相关社团的报道和介绍大致如下:

关于书法人物的介绍,大陆《中国书法》曾设立台港之页,先后介绍于右任、溥心畬、王壮为、董作宾、薛平南、杜忠诰等书家。《书法》介绍薛平南。《书法报》介绍陈维德、李郁周。《书法导报》介绍陈钦忠。台湾《印林》杂志介绍童衍方,台湾《雄狮美术》《中华书道》介绍陈振濂、沈鸿根。其中,《中华书道》以50页的篇幅介绍陈振濂来台访问、演讲、展览的信息和具体内容。台湾《中央日报》介绍杨仁恺、刘艺、张飙。《书法教育》介绍兰亭七子。关于书法事件、活动的报道,《书法报》《中国书法》《书法》《书法导报》《书画世界》等报刊报道台湾部分与两岸交流有关的书法展览、书法学术活动。台湾《中央日报》介绍中国书协换届,介绍天津中国书法艺术节。关于书法社团的介绍,台湾《书法教育》2001年刊登蔡明瓒文章《书会经营的典范》,推介大陆沧浪书社。

关于书坛全局的介绍,《书法导报》联合厦门闽台书画院从2011年始,设海峡之窗专版,连续刊载台湾当代书家作品。至目前为止,已刊登100多期1000余幅作品。大陆《书谱》于2010年出版台湾书法专辑,该辑汇集大陆和台湾书法理论家的论文,是一次比较全面的台湾书法研究专集。

关于两岸学者互相研究对方书法现象。前有所述,1987年,陈振濂在《书法研究》上发表论文,研究台湾篆刻社团、篆刻家和篆刻活动,这表明大陆学者对台湾书坛的研究早于台湾学者对大陆书坛的研究。但两岸开放以后,台湾学者对大陆书坛的研究无论从研究人员的人数、研究的广度和研究的成果上均超过大陆。林丽娥是台湾学者中研究大陆书法最早、研究最系统、最深入的一位学者。1992年,时任台湾政治大学教授的林丽娥开始关注大陆书法,访书家,购资料,花数年时间研究分析大陆书法活动、理论研究和书法教育。1995年写出《近四十六年(1949-1994)来大陆书法研究之现况与评估》。2000年,又出版《大陆文革后二十年书法艺术活动之研究——1977年至1997年》的著作,由台湾文史哲出版社出版。通过研究,她提出对台湾书法艺术活动的建议,包括:建立书法图书馆或书法资料中心;创办较具权威性的书法专业刊物,组织类似中国书协的书法组织;由各大专院校配合举办书法活动;加强硬笔书法教学研究;编辑中国历代书法论著索引;加强两岸书法交流。[14]

杜忠诰从事关于两岸和平与进一步开展全方位交流的高度、研究大陆简化字,写出了《汉字沿革之研究》的著作,提出了许多两岸互动,共同推动汉字繁简统一的可操作的真知灼见。[15]

江育民2000年前后数次赴大陆访碑,对大陆丰富的石刻书法文化进行了田野调查和研究,写出了《石刻书法之旅》的系列文章在《书法教育》上连载发表。[16]

林俊臣关注大陆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撰文在《书法教育》上推荐大陆季惟斋《书史》。

蔡明瓒撰文《日本、大陆、台湾、韩国书法教育概述》,比较了包括大陆在内书法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发展台湾书法教育的构想。[17]

黄智阳撰文《转进当代艺术的书法现象考察》,研究了日本、台湾、大陆的现代书法,尤其对大陆现代书法的各个流派关注最多。[18]

李郁周在《论大学书法系所的创设与发展》中,专门列出四邻的对比,举出大陆大学书法专业系所的建设实例来说明台湾设立书法专业的必要性。文章发表于1997年第三届金石书画学术研讨会。[19]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博硕士论文中研究大陆现当代书家个案的论文已有不少。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显示,这些论文至少有8篇。分别是1992年,淡江大学陈玉玲《沈尹默文学及书法艺术研究》;2006年,彰化师范大学陈芬芬,《潘天寿及其书法之研究》;2007年,中国文化大学邵仕毅《毛泽东书法之研究》;2009年,高雄师范大学张晏甄《沈尹默书法研究》;2010年,台北市立教育大学许文馨《启功书学研究》;[20]2011年,明道大学黄淑卿《沙孟海书法研究》;2013年,明道大学施承佑《白蕉书学思想研究》;2013年,明道大学陈星宇《陆维钊研究》。

大陆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华人德、丛文俊等在不同场合多次呼吁大陆学术会议应吸收台湾学术会议的规范化操作方式。目前,大陆的学术研讨活动正在逐步规范。

1997年朱仁夫赴台湾参加淡庐书会主办的曹秋圃书法学术研讨会,发表《师传典范曹秋圃》,相关研究成果写入《中国现代书法史》。[21]

潘善助2001年前后开始研究台湾书法教育,他的《海峡两岸书法教育比较研究》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陆续有论文在《中国书法》《书法研究》《书法》和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学刊》上发表。尔后,他研究渡台书家和台湾书法,目前已有关于台邑书家陈丁奇和渡台书家等相关论文在台湾《嘉大学报》和《中华书道》等学术杂志和学术研讨会上发表。

2009年,大陆厦门中华儿女美术馆成立中国书法家协会两岸创作交流基地,2012年,厦门大学成立两岸书法研究中心。这应该是大陆深化两岸书法交流,深化台湾书法研究的积极而有力的举措。

六、结语

综上所述,1987年以来,两岸的书法交流呈现出四个特征;其一,交流主体以团体为主,个人为辅,以民间为主,政府为辅;其二,交流形式以双向为主,单向为辅,专项为主,综合为辅;其三,交流内容以创作、学术为主,教育、图书、捐赠、异地研究为辅;其四,涌现了一批热心两岸书法交流的书法团体和书法家,两岸在交流中增进了友谊,取长补短,互利共赢。

[1]具体是1980年,容庚的《丛帖目》;1982年,祝嘉的《书学新论》;1985年,祝嘉的《书学格言疏证》,朱建新的《孙过庭书谱笺证》和1987年,沈尹默的《书法论丛》。

[2]钟明善,《于右任书法艺术管窥》,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

[3]蔡明瓒,《台湾四十年来书法发展之回顾与展望》,台北:《书韵》第2期,1992年,页74。

[4]台中:中华弘道书学会,《陈其铨手札遗墨集》,2006年,页126。

[5]台北:《书法教育》,2010年总第163期,页?。

[6]台中:中华弘道书学会,《陈其铨手札遗墨集》,2006年,页126。

[7]台北:《书法教育》,总第19期,页53。

[8]2005年起,台湾学生陆续前往北京师范大学就读,至2010年共有37位校友。为了联系感情,砥砺书艺之研创及推广书法教育,并宏扬母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促进海峡两岸书法艺术交流等宗旨,特成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专业硕研班台湾校友会,首届理事长为林云英,副理事长为江鸿政、王心怡,秘书长为张金好,理监事有:李沃源、杨水池、陈顺进、杨数凤、杨静江、蔡渔、林三将、潘淑梅、蔡怡等。台北:《书法教育会讯》,2010年,总第163期,页14-15。

[9]张枝万,《台湾书坛的重要推手——李普同书法生涯》,台北:台湾中国标准草书学会,2009年,页291-295。

[10]台北:《书法教育》,2000年总第21期,页25。

[11]蔡明赞,《中国沧浪书社艺术展作品集》,台北:蕙风堂笔墨有限公司,2001年。

[12]台北:《书法教育》,2002年,总第71期,页4。

[13]上海:《书法研究》,1987年,第1期,页?。

[14]林丽娥,《大陆文革后书法艺术活动之研究——1977年至1997年》,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页265-269。

[15]台北:老古出版社,2011年。

[16]台北:《书法教育》,2002年、2003年。

[17]台北:《书法教育》,第15期,1993年,页63-64。

[18]新竹:《清华学报》,新40卷第3期,2010年,页609-662。

[19]李郁周,《台湾书家书事论集》,台北:蕙风堂笔墨有限公司,2002年,页239。

[20]叶碧苓,(五十年来台湾博硕士书法论文之研究去向),新北: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学刊》,2011年,总第10期,页116-144。

[2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猜你喜欢
大陆书法交流
书法
如此交流,太暖!
书法欣赏
书法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IQ大陆
书法欣赏
北方大陆向
冰之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