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布》的影像表达与工艺传承

2016-11-23 18:25张娟罗吟吟
人间 2016年24期
关键词:侗寨传统工艺侗族

张娟+罗吟吟

摘要:贵州省黔东南侗族苗族自治州黎平县龙额镇龙额村是侗族村民的聚居地,纪录片《侗布》在龙额村大寨进行拍摄。作为龙额村本地的侗族人,导演经过三个月的时间将他的处女座完成。通过《侗布》这部纪录片,导演用影像的方式传达了对侗族蓝靛靛染工艺这一传统工艺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侗布;传承

中图分类号:J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15-01

一、纪录片《侗布》与龙额侗寨公益团队

(一)《侗布》。

《侗布》讲述了在龙额村大寨两位侗族村民一起制作侗布的故事,导演将制作侗布的流程在纪录片中做了清晰完整的展示。导演跟随村民一起去山上采摘蓝靛,上山挖树根,从采摘蓝靛到最后侗布的制成,导演将每一个步骤按照先后顺序呈现在纪录片中。侗布的制作是一个繁杂的过程,工序繁多,很多程序需要反复进行多次。侗布的制作时间长达一个月甚至两个月之久,导演的拍摄时间也长达一个月之久。除了拍摄之外导演还将拍摄的众多素材进行剪辑,所以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这部纪录片可以说是一部承载着侗族靛染工艺的文化传承佳作。

(二)龙额侗寨公益团队。

龙额侗寨公益团队成立于2010年2月,是本土一个网站即龙额侗族风情网,网友自发组织的非盈利性公益团队,由张传辉、张传高、姚仕健等人发起,为了建立龙额本土一个有效协调公益有机体,有组织、针对性地对侗寨贫困地区提供援助,让社会人士多关注大山里的侗族孩子们并予以帮助,同时也将侗族民族文化及民俗风情展现给外界。第一次活动他们是在“多背一公斤”的网上发起了一次公益活动,为龙额的归养小学捐赠物资,之后又开展了“一对一资助”、“修建学校”、“修建操场”、“建立图书室”、“暖冬行动”等等公益活动。而在这过程中,龙额侗寨公益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在在反思,公益是不是简单的给予?另外在组织的多次公益活动时,很多网友会问些有关侗族民俗的问题,但自己却不了解,有的甚至回答不出来,之后他们便思考他们自己是不是应该去了解本民族文化和本村寨的历史。

二、影像的录制与工艺传承

(一)录制。

1、染布。

《侗布》这部纪录片将龙额村白阿姨以及贵芳妈妈一同染布的整个过程详细的记录了下来。影片在一开始给我们呈现的便是阿姨上山采摘蓝靛叶的场景,蓝靛叶的采摘是进行染布的第一步。采摘蓝靛叶,清洗蓝靛叶到最后靛泥的制成需要花三天左右的时间,只有将靛泥制作好了才能进行染布。整部纪录片一共五十五分钟,染布的镜头出现的居多,因为侗布的制作过程中染布这个环节占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虽然在制作侗布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但染布这个环节极其重要,因为在进行完每一个环节后都要将布放在染缸里进行染色。《侗布》这个纪录片中,染布的镜头不低于十五个。

2、晾布。

在纪录片《侗布》中,染布和晾布是连在一块的。如果染布工作进行了那么晾布工作会接着进行。在纪录片一开始,片中的主人公采摘完蓝靛叶后镜头中出现了几个侗族妇女在用到修理竹竿的场景。这是染布的侗族妇女们为了晾布而准备的额竹竿,晾布也是在制作侗布的整个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如果染过的布没有经过晾晒无法进行下一步,只有将染过的布晾晒干后下一步方可进行。侗族地区的蓝靛靛染工艺是天人合一的杰作,具有神圣性,这也应证了为什么说只有人和天的合作才能完成这上千年留下来的传统工艺。

3、捶布。

捶布在整个纪录片中导演给我们展示的场景并不多,纪录片中的两位主人公一起捶布的场景导演给的镜头也仅仅出现了两次,龙额村的妇女们在河边捶布的场景出现了一次。捶布,是制作侗布过程中非常有特色的一个环节。在龙额村侗寨的夏季,捶布声在村子里四处蔓延,这似乎成为了龙额村侗寨制作侗布的一个标志。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捶布的侗族妇女们一般都是两个,镜头下的妇女们都是两两合作。在纪录片中,导演没有对捶布石以及捶布棒进行细致的刻画也没有用特写镜头将其呈现在纪录片中。

4、蒸布。

蒸布是制作侗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在纪录片中,主人公在蒸布之前会弄来紫苏将其放在甄子内为了使得制作出来的侗布更红更亮。蒸布的过程张传高导演在纪录片中详细的展现了出来,在纪录片中,当其中的一位女主人公仔染布时她说到:“蒸布也是讲究迷信的,怀孕的人以及双方大人过失的不可以碰,所以在蒸布时会放上红辣椒以及剪刀。” 在纪录片中,蒸布时需要用布或者棉衣将甄子包的严严实实这样可以防止漏气,如果包的不严实会影响蒸布的效果。蒸布是为了使侗布的颜色更亮上色更好,在纪录片中,蒸布这一环节在镜头下只出现了一次,但通过实地调查得知在制作侗布的过程中蒸布这一环节需要进行五六次。

三、龙额侗寨靛染工艺的未来及思考

在调查侗族传统靛染文化时,强烈地感受到了其传统工艺面对强大的现代文化和工业经济所产生的巨大冲击。这在龙额村及其周边村寨已经无处不见:用机织花边替代手工刺绣;用锦纶毛线代替背带;用化学染料替代传统的蓝靛染料

生产和染色工艺;用塑料桶代替木制染桶。而传统的手工弹棉花机早已消失,机制纱基本上完全代替自纺纱。现代工业原料和技术被不同程度地采用,导致传统工艺链条的缺失甚至危及整个工艺的流失,这在其他民族地区已不乏先例。面对21世纪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渐成消解之势,我们应如何应对?

(一)以政府为主制定相关保护政策。

各级政府作为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的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导向、宏观控制、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大对民族文化保护的投入,特别是云南省、贵州省都应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通过立法的形式加以保护。但目前的法律法规还存在着不健全以及监督不到位的情况出现,因此建立健全地方性及全国性民族文化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

(二)以博物馆的形式进行收藏保护。

博物馆作为文物的收藏保护研究机构,以博物馆的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收藏保护,一直都是中外传统工艺文化保护方式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即对有形文物开展征集,对与实物相关的传统工艺技术的生产加工流程、民俗、歌舞等无形文化采取记录、录像、拍摄。

参考文献:

[1]吴淑生.田自秉.中国染织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李雪玫.迟海波.扎染制作技法[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

[3]颜恩泉.云南植物染料及其开发[J].云南社会科学,2004.

[4]金少萍.白族扎染——从传统到现代[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张娟,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硕士。

罗吟吟,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专业硕士。

猜你喜欢
侗寨传统工艺侗族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侗乡端午粽飘香
侗乡学子爱家乡
江西45项传统工艺纳入振兴计划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侗寨春晓》创作浅谈
苗乡侗寨乒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