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河北的作为

2016-11-25 11:41彭晓静苏炜
开放导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现状

彭晓静 苏炜

[摘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完成“三去一降一补”不仅要“做减法”、更要“做加法”,增加河北生产性服务业供给就是“补短板”。“做加法”。河北生产性服务业在规模、质量、效益、专业化程度、载体建设及对三次产业的带动作用均存在不足,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重点任务不相适应,亟需明确发展重点,加强平台建设,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契机,走规模化、专业化、集聚化发展之路。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 现状 路径

[作者简介]彭晓静(1983-),女,河南南乐人,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服务业;苏炜(1989-),女,河北灵寿人,中共河北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研究方向:产业经济、财政金融。

一、河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后劲不足

近几年,河北生产性服务业持续增长。从经济贡献度来看,作为河北服务业第一大行业门类,物流业2014年实现增加值2437.8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2.3%,占全省GDP的比重为8.3%。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280.5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11.7%,占全省GDP的比重为4.4%。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1000亿元,均比2013年增长40%以上。

但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服务业和要素支撑性服务业发展缓慢,比重较低。一方面,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增速缓慢。如信息传输服务业中的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增速同比下降0.8%,居全国第17位;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增速下降3.3%,居全国第23位;研究和试验发展服务增速下降4.9%,居全国第20位;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增速下降6.7%,居全国第23位;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3.9%,居全国第19位;专业技术服务业增长2.1%,居全国第22位。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要素投入不足。根据2014年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河北在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科技进步环境指数、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6个方面的指标排名比较靠后,分别居全国25、25、19、27、28位和22位。从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指标来看,2014年占全省GDP的比重只有1.1%,不仅低于全国2.09%的水平,还低于周边的北京(6.03%)、天津(3.0%1、河南(1.14%)、辽宁(1.74%)。2014年金融业占GDP的比重和服务业的比重明显低于全国7.38%和15.31%的平均水平,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分别排名第27位和第22位,不但远低于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发达地区,也明显低于重庆、山西、四川、云南、贵州、宁夏、新疆等中西部省份。另外,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诸多“盲区”。如河北各级政府和产业界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产,但是对数据资源整合能力和获取能力普遍不足,导致共享的观念还远没有普及。加之缺乏行之有效的算法来充分挖掘,使得大量的数据“闲置沉睡”,不能创造社会和商业价值。

(二)体系日臻完善,产业竞争力不强

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全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依托,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医药化工、农副产品等行业物流为重点的现代物流体系。以银行、证券、保险和其他类型金融机构相互合作、协同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以大数据服务、物联网、云计算特色信息服务快速发展的新型生产性服务业体系,等等。

但总体来看,河北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实力还不强、产业竞争力亟待提升。一是规模以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数量少。2014年河北服务业第一大行业为道路运输业,集中了22.1%的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第二、第三大行业分别为商务服务业和专业技术服务业,企业数量占比分别为15.2%和13.1%。二是缺乏领军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2014年全国服务业500强,河北入围企业多属靠规模大取胜的传统服务业,称得上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企业基本没有。2014年软件行业最具实力的中国企业百强榜单,河北没有一家软件企业上榜。河北是钢铁大省,但钢铁交易市场前10强无一在冀。三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费用成本依然偏高。以物流费用为例,2014年前三季度,河北社会物流总费用为4136亿元,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9.05%,而全国的水平为18.5%,发达国家为10%左右。

(三)发展载体增多,集聚效益亟待提升

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河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各类平台建设取得了较快进展。2014年,全省32个省级物流园区加快建设,其中迁安钢铁物流产业聚集区、曹妃甸物流产业聚集区等22个聚集区建设已初具规模;邯郸国际陆港等4个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规划通过专家组评审。河北钢铁电子交易中心、秦皇岛海运煤炭交易市场、河北农产品电子交易中心等十大交易平台建设加速推进,新增石家庄综合保税区、河北武安保税物流中心2家具有保税功能的物流园区,连同2012年获批的唐山曹妃甸综合保税区,总数达3家。

但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还存在较多问题。一是产业链条不完整,产业层次偏低。一些园区已经出现了特色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但服务水平和效率还比较低,虽然名称是生产性服务业园区,但园区内的产业发展仍然是传统服务业。二是部分园区产业定位不清晰。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园区仍然沿袭着“以园区招产业”的传统建设模式,缺乏为特定产业(产业链)量身打造的特色园区,导致许多园区陷入“有企业无产业、有生产力无竞争力、有产值无税收”的尴尬境地。三是功能不够健全。虽然有些园区具有一定规模,园区功能逐步完善,但园区级别、知名度并不高,缺少成熟大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园区及能够提供集人才测评、人力培训、人才推荐、猎头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整套服务的园区。

二、河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明确发展重点,优化产业内部结构,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指向性和目的性

1.确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endprint

根据国家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借鉴其他省份做法,依据河北的工业化阶段、城镇化水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河北产业发展的定位,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笔者认为,河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应为:现代物流业、金融业、科技服务业、电子商务、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服务外包业、商务服务业、节能环保服务业8大行业及新兴业态(云计算、大数据等)。

2.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深化分工、融合互动发展

根据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可以判断河北生产性服务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发展水平和层次亟待提升,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亟待加强。因而,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应围绕全产业链的整合优化,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在研发设计、流程优化、市场营销、物流配送、节能降耗等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建立高效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体系,形成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共赢、双轮驱动经济发展的格局。

(二)加快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化、集聚化、专业化发展

1.培育大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

重点扶持百家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重点骨干企业、重点纳税企业,培育壮大一批市场潜力大、产业基础好、带动能力强、关联程度高,短期内能较快实现产业化的重点服务业行业。鼓励引导“低、小、散”服务业通过参股、兼并、联合、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国有企业、龙头企业进行资产重组,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大型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加大对“个转企、小升规”的政策扶持力度,选择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工商户,鼓励其注册为法人企业。积极做好中小企业梯队培育,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带动作用的中型企业向龙头企业发展,有发展潜力的小型企业向中型企业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经济规模。

2.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

一是要统筹做好集聚区发展规划,将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明确集聚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围绕发展重点进行招商引资、招商引智,严禁园区企业“堆积”。二是突出重点,分类推进集聚区发展。集聚区发展要对接京津服务需求和河北转型升级需求,加强分工与协作,错位发展,不仅要加快32个省级物流园区的建设力度,还要加大金融、研发等高端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力度。三是建立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动态淘汰替补机制。对园区企业的评估,重点突出亩均税收、人均产出等效益型指标;对两年以上年度考评结果较差的集聚区,不再享受“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扶持政策和称号;对于发展势头较好的集聚区,经评估可以晋升“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三)加强生产性服务业平台建设,发挥引领支撑作用

1.搭建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信息平台

搭建生产性服务业标准信息平台,重点对国内服务业标准化工作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和集成汇总,主要包括标准公告、标准数据库、产业资讯、供应商信息等,并设有国内主要标准化科研院所网址的友情链接。

2.加快并规范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

加快推进钢铁、煤炭、农产品等十大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全力争取国家在河北设立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使之成为在全国乃至国际具有影响力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支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加快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及示范企业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出口基地,探索建立电子商务跨境贸易产业园区。

3.建立产学研用融合发展平台

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园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扶持培育一批科技服务机构,提高创新服务能力。加强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建设,使先进的科技成果能够在河北实现产业化、市场化。加强小微企业创新平台建设,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各类平台建设,出台专门的管理和服务措施,培育和引进一批平台营运机构和企业。加强支撑创新的专业服务体系建设,如为研发机构和企业提供技术信息、专利转化、风险投资、管理咨询、市场开拓等服务等等。

(四)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模式,拓展产业发展新领域

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发展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产业,植入互联网思维,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体系。

1.创新生产性服务业商业模式

支持河北百家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集成服务转变,将其培育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企业。以线下传统产业带(产业集群)或专业市场为基础,在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服务商、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相互作用下,构建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在线生态圈,形成在线产业带独特的运营模式。同时,着力推动电子商务在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等行业的应用,鼓励规模较大、有实力的零售业发展线上业务,实现线上(网络)与线下(实体店)的融合发展。

2.培育生产性服务业新业态

应立足区域发展需求和河北优势产业,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以科技服务业为重点,打造技术创新链,关联各类学校、研究院、科技市场以及创新平台,着力培育壮大科技中介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新兴业态。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强化科技与产业的融合,重新定义河北制造业产业链。以互联网金融发展为重点,创新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使金融发展着眼于产业链的全过程,为产业链整体及交易过程提供金融服务。以重点项目为支撑,推广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应用。利用张北云联数据中心、秦皇岛“数谷”等项目,在有效整合大数据资源基础上,从大数据应用服务开始,通过普遍应用,倒推大数据产业链的形成,逐步推动大数据应用。利用“京北云谷”云计算与智慧产业基地等项目落户张北县的机遇,把京北云谷建设成为全省乃至辐射山西、内蒙的云计算中心,逐步建设电子政务云、电子商务云以及物联网支撑平台,打造成为行业信息化方案的系统解决者。以文化、健康产业为重点,着力培育壮大文化创意、休闲养生等新业态。延伸文化链条,发挥对影视、娱乐、传媒、动漫、旅游等多个行业的带动效应。

(五)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度

1.完善生产性服务业贸易政策

尽快确立河北“十三五”期间乃至今后更长时期扩大服务业开放清单和开放措施。以京交会为契机,力争组织京津冀三地服务贸易企业对接活动,促进京津冀服务贸易协同发展。借助北京市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机遇,建立与京津服务业的“缝合”关系,完善京津冀服务业产业链条。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期,加快河北优质过剩产能走出去,实现产业的腾笼换鸟,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空间。

2.做强河北生产性服务业贸易平台

利用河北各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平台和园区,运用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完善招商引资思路和手段。用好河北已经拥有的海关特殊监管平台,利用好“境内关外”的监管环境、进口保税出口退税的功能环境、要素流动高度自由化的市场环境以及比较先进完善的基础设施环境,加快相关生产性服务业及服务贸易产业发展。搭建服务外包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云服务公共平台和融资服务平台,为服务外包企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3.做大河北具有优势的生产性服务业贸易

利用“京北云谷”建设契机,加速云计算、大数据、电商平台等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提供服务;着力发展服务外包,将工业设计、软件研发、医药研发、信息服务、呼叫中心等列入河北服务业外包的重点;紧抓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机遇,打造河北对外贸易的新锐力量和新兴增长点。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服务业现状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研究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统计分析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借鉴国内外经验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分析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