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生态优势 创造人才优势
——海南两会政协委员精彩观点回放

2016-11-26 08:47曹秋秀
今日海南 2016年2期
关键词:示范区委员海南

文|本刊记者 曹秋秀

发挥生态优势 创造人才优势
——海南两会政协委员精彩观点回放

文|本刊记者 曹秋秀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随着“十二五”规划的胜利完成,“十三五”前进号角的全面吹响,海南发展正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扬帆起航。回想2016年1月底召开的海南省政协六届四次会议,广大委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履行职责,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共提交大会发言76篇、提案395件,立案363件,13名委员作了大会发言,19名委员作了联组讨论发言,会议取得丰硕成果。

在联组讨论会议上,省长刘赐贵强调,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守生态底线,以生态促发展,以发展促生态,持续开展生态环境专项整治,进一步彰显海南生态环境新优势。“我相信,这种生态优势一定能够成为人才优势,最后成为发展优势。”省长的话掷地有声,令人备受鼓舞。毫无疑问,生态环境保护与发展、人才引进和培养问题也正是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时至今日,委员们铿锵有力的发声仍回响在耳畔——

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发挥生态优势

生态环境是海南发展的最大优势和生命线。但随着发展,这种优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海南的生态环境虽好,却很脆弱,一旦破坏不可逆转。民建海南省委调研发现,目前海南岛有国家和地区保护的野生动物、植物类100多种,一些珍贵特有的物种,如海南黑冠长臂猿、海南坡鹿、瓜耳木已基本绝迹,许多种类濒临灭绝。建议加强海南省生态保护,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努力实现双赢。

过去五年,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环境质量保持优良。持续开展“绿化宝岛大行动”,累计完成造林159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2%。依法依规强力清理闲置土地,处置闲置土地13.26万亩。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重点生态区域内的市县不再考核GDP,中部生态核心区得到有效保护。加强污染治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94%和 80%,近岸清洁海水水质面积保持在9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7.9%。在我省节能空间小、减排压力大的情况下,全面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十二五”节能减排指标。未来五年,海南将以建设“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为目标,推出生态环保十大工程,抓好“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1995年,环保部门启动实施生态建设示范区。2013年6月,中共中央批准将“生态建设示范区”正式更名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环保部随后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工作的意见》。“海南生态环境基础条件好,1999年第一个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但建设过程中没有很好融入生态建设示范区工作,到2015年2月,仅有3个国家级生态文明村镇,与海南优美生态环境不符,远远落后于生态建设示范区先进的东部沿海、中部地区,甚至西部一些省份。”农工党海南省委会副主任吉小妹说。

对此,农工党海南省委建议,一是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尽快高标准出台“多规合一”背景下的生态红线保护实施细则,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自我加压,细化、优化生态细胞创建工程,从生态条件优良的市县着手,扎实开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区)、示范村镇基础细胞创建;三是向绿色生态要发展红利,最大限度防止污染转移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尽可能延伸第三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外的其他现代服务业,如造船业、海洋运输业、信息产业等。

张京红委员则认为,生态文明的构建需要多方位、多元化、强有力的法制保障。“海南是全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也是第一个生态立法的省份。然而,当下的法治保障仍无法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一些生态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落实力度不够。”她建议尽早加强生态文明意识、生态法制的教育,培养公众较强的生态意识;抓紧制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发展循环经济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尚未立法的领域加快立法,建立起一个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法律保障体系。

而在廖晖委员看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省上下凝聚共识、广泛借力、精准着力、持续发力,需要多角度引领、多层次推动、多方面鼓励。建议设立“海南省生态文明奖”,提高全省民众生态文明意识,激发社会各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

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离不开生态经济的发展。王雄委员提出以沼气为纽带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的建议。民革海南省委则认为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出台扶持政策,特别是在价格、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出台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加强对环保产业的政策驱动;加大环保投入,培育各具特色的环保产业,如新能源汽车、新型节能材料等。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创造人才优势

拥有生态环境、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三大优势”的海南,发展却相对滞后。究其原因,委员们一致认为人才短板是最大的制约瓶颈。近年来,海南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引领,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并吸引了一批人才来琼创业、就业。但相比其他经济实力较强的省份,我省人才政策吸引力还相对较弱。

弥补人才短板,就要一手抓引进,一手抓培育。

黄琅委员认为,海南最缺乏的是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建议借助海南的生态优势,以人才为突破口,以科研为新引擎,将海南逐步打造成为高端人才、科研机构与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地,形成知识、技术、资金与产业的磁吸效应,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一方面通过合作成立、引进入驻等方式,吸引一批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落户海南,打造研发“阳光地带”;另一方面以我省现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基础,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对适用性、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如现代农业、医疗保健、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的培养。

董德标委员建议,海南应发挥“三大优势”,加强海南智库建设。依托博鳌亚洲论坛等国际交流平台,借助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契机,搭建人才高地。充分利用省外、国外智力资源,采取兼职、项目合作、专家咨询等多种方式,吸引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外专家学者等杰出人才和领军人才。同时,加强高校智库建设,在高校设立更多科研基地和高端科研人才流动工作站,培养本土精英人才。要建立合纵连横网络,发挥各类智库合力。

“引进高精尖人才,如有必要对他的团队和助手也应引进。因为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如果环境提供给高精尖人才的支持不够,会制约他作用的发挥。”林方略委员如是说。

沈建伟委员提出,应充分发挥“候鸟”人群智力优势。“我们小区有一个叫曹玉堂的‘候鸟’老人,他坚持去定安雷鸣镇后埇村小学义务教英语,每周4天,坚持了3年多,他的几位学生还考上了重点中学。”沈建伟说,像曹玉堂这样定期在海南居住的高端人才我省还有很多,其中不乏农业、医学、环保、文化方面的专家,这也恰恰是海南目前稀缺的人才资源。建议依据专业、行业类别对“候鸟型”人群建立人才库,为其献余热搭建好服务平台。据了解,目前万宁市已经建立了“候鸟型”人才资源库。

想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除了依靠优越的自然环境,还要营造宜居、宜研、宜业、宜居的生活环境,完善生活、医疗、教育及娱乐配套设施,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王祖益委员建议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建立人才管理和交流机制,落实人才的住房、子女入学、职称评聘等配套政策。

本文责编/曹秋秀 邮箱/364801105@qq.com

猜你喜欢
示范区委员海南
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西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
海南书香节 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海南杂忆
59国免签游海南
看望委员、代表
今年前两月中关村示范区企业共申请专利12609件
图说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代表、委员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