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更美好
——海口“双创”工作之我见

2016-11-26 08:47王明初
今日海南 2016年2期
关键词:风光双创市民

文|王明初

让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更美好
——海口“双创”工作之我见

文|王明初

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让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城市为人民。海口的“双创”工作要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以促进城市居民主动实现“农民——市民——主人”的角色转换。

海口市提出,以“双创”工作为总抓手,力争三年内实现城市风貌、城市管理“大变样”。如何实现“大变样”?笔者认为:主题是“绿色发展”,重点要突出“三让”。

让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

让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谱写“美丽中国海南篇章”的内在要求。海口作为海南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要自觉服务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把海南打造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战略支点的国家战略需要,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在推动海南省城镇化的进程中当好表率。

让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是海口“双创”的内在目标之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已发展成为检验一个城市的各个方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整体文明成果的整体性行动。让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就是让城市融入大自然。海口作为省会城市、历史名城和滨海城市,在“双创”工作中必须彰显自然美。城市需要积淀、生长和逐步繁育,绝非人为设定目标就能“速成”。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留住城市特有的“基因”。要依托海口的历史底蕴、椰风海韵和现有的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在大步迈向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有记得住的乡愁。

让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海口才能在“双创”中突出自身特色,形成后发优势。好山好水好风光不是人工造景,把农村的大树搬运到城区来;好山好水好风光也不仅仅在“面子”,更重要的是“里子”。诚如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文明委主任许俊在“双创”动员大会上所言,海口城市建设和管理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城市规划建设先天不足,片区功能定位不明确,商业区、文化区、居住区混杂。二是基础设施薄弱缺损,道路交通、地下管网、排水防涝、公共文化服务等设施存在历史欠账。三是城市管理粗放缺位,违章建筑屡禁不止,占道经营屡见不鲜,卫生保洁存在死角。四是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任务艰巨。可见,海口的城市建设欠账太多,将海口打造成“全天候”的好山好水好风光和现代名城,任重而道远。

图/张茂

让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做好城市工作要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让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城市为人民。山水风光不是为了摆设,而是服务生活。让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海口,不仅仅是为了把全世界的游客吸引到海口来,更重要的是首先让海口市民满意,创造最佳人居环境。

让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需要现代化的城市管理。在“双创”工作中,海口动真格下大力气以整治“脏乱差”为突破口,重点抓好“六大治理”,即城乡环境卫生治理、道路交通秩序治理、市容市貌治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城乡公共卫生治理和公共安全秩序治理。通过配套环卫设施设备,扩大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严格治理餐饮业、露天烧烤等油烟污染,实施截污导流和雨污分流工程等措施,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大幅度地提升和改善了城区公共环境卫生和生态环境。这在一些老城区,效果非常明显。

府城街道为琼山区政府所在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古时是海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琼台福地”的美称,现在是海口的中心城区,也是琼山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辖区内有诸多国家、省、市级名胜古迹,如丘浚、海瑞、许子伟故居,琼台福地、文庙、琼台书院、鼓楼城墙、古城西门遗迹等。文化教育机构有海南师范大学、海南中学等。在“双创”之前,小街小巷脏乱差有目共睹,与海南师范大学一路之隔的金花市场,下大雨就是“一河”之隔。小商小贩占道经营、路边烧烤通宵达旦乃见怪不怪。“双创”中,各单位都划分了责任区,各家各户都动员了起来,多年不见的“红袖章”出现了,义务劳动多了一份新鲜感。通过规范整治和全民参与,府城这座千年古城,曾被人们称之为海口的一颗锈迹斑斑的旧钉子,今天街景已经为之一亮。

治理脏乱差,狠狠抓一下是可以立竿见影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能做到长期保洁和守规,培养好居民的行为习惯,让“亮”了的街道“靓”下去。在治理脏乱差的过程中,现在已经有人疲劳了、厌倦了,希望“双创”快点结束。特别是还有人“为民请愿”,说再这样“双创”下去,丢了自由摊位的居民就揭不开锅了。对困难群体,政府应当予以重视和解决,“关心群众疾苦,注意工作方法”是毛泽东同志留给我们的座右铭。但方法和出路绝不是给陋习让路,而是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让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城市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让海口居民实现“农民—市民—主人”的角色转换

让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需要“硬件”和“软件”建设。“硬件”建设的对象是物,主动权在政府,要通过政府的决策、规划和资金来实现。“软件”建设的对象是人,是人的精神层面和生活习惯,要通过政府与市民的互动来实现。海口市民对政府的工作是比较配合的,这可以从“双创”工作的顺利推进中看出来。海口市民朴素、简洁、豁达,这也可以从“老爸茶”、清水煮的饮食习惯、菜市场零头钱免收中看出来。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其他一些街景,如槟榔渣随地吐、大排档一片狼藉等。

海口建市时间较短,1926年12月建市时是个港口小镇。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时,海口城区还没有一个路口有红绿灯。2002年,海口、琼山两市合并,带来了地域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到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0.0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65.31万人(农业人口66.51万人、非农人口98.8万人)。城市区划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许多人的户口本发生了变化,实现城市化与市民化发展却未能取得同步。即使是老市民,基于“小城故事”的生活压力而形成的一些小市民心态及行为,与现代化城市发展的要求也存在着差距。

城市化侧重于国家、区域、社会结构、物质层面的变化,市民化则主要是指社会成员角色的转型。人口素质是衡量市民群体质量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市民化过程中要实现农民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的转变,即由生活的散漫性和无序性转变为有节奏性和条理性,由以血缘、地缘为主的人际交往转变为以业缘为主的人际交往,是中国大规模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为此,海口的“双创”工作要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尽最大可能推动政府、社会、市民同心同向行动,使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市民勤劳之手同向发力,以促进城市居民主动实现“农民——市民——主人”的角色转换。

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企业和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是实现城市居民角色转换的重要条件,也是绿色发展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建设任务。海口“双创”工作既重视“硬件”建设,又重视“软件”建设,把教育引导作为“双创”的先导工程来抓,全力提升市民素质,突出抓好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着力推进诚信教育、勤劳节俭教育、孝敬教育和礼仪教育,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的示范带动作用,强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力推进共创共建,做了大量工作。这是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实现“双创”工作目标的根本保障。“双创”工作的发动要有力度,要有广泛深入的动员,但提升市民的文明素养则需一个长期的“细雨润无声”的教育养成过程。对此,我们既要有信心又要有耐心,“双创”工作重在建设,必须持之以恒。

(作者系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本文责编/曹秋秀 邮箱/364801105@qq.com

猜你喜欢
风光双创市民
风光新580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风光如画
九寨风光今胜昔(外四首)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送清凉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氣溫驟降 杭州市民溫泉裡涮火鍋抗寒冬
各国首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