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现代主义视角下解读《传奇故事》

2016-11-26 14:59万玉婷
长江丛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解读

万玉婷



从后现代主义视角下解读《传奇故事》

万玉婷

【摘 要】关于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内涵和诞生的时间目前学界还没有明确的界定。然而,关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不同的学者都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出了解释。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特点出发,分析解读社会转型期间开播的民生新闻节目《传奇故事》。

【关键词】解读 后现代主义 《传奇故事》

一、新闻节目的复制拼贴

作为一档新闻类的节目,可是它的素材却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传媒所采编的节目素材。没有自己的独立的采编系统,缺乏自己的独立素材库。别人播出的节目成为自己讲故事的素材,然后通过复制拼贴组合重新解构故事形成了自己的新闻栏目。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档新闻节目都很难称作传统意义上的电视新闻。此外,由于传媒技术打破了传统的时空整体性,瓦解了曾经为人们提供了统一感的时空量度。因此这种复制拼贴不仅仅表现在节目内容的复制拼贴,同时还有对时间空间的拼贴。在《传奇故事》的选材当中,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的常常被选择。由此,为了情景模拟再现,节目采用蒙太奇的剪辑手法将过去与现在、故事发生地与节目拍摄地进行剪辑拼贴。

二、反传统性

节目主持人的反传统性。与传统节目主持人中高学历、高颜值、年龄小的形象对比,出生于1969年江西上饶毕业于上饶师范学院史地系的金飞,总是架着一副白框眼镜、身材又矮小,既没有令人艳羡的学历,也没有出色的外表形象,甚至主持人年轻化这一条件也达不到。此外,主持人带着浓重的口音,普通话水平很难达到主持人的标准。

新闻类型的反传统性。“关注社会上离奇、有故事、有特点的新闻人物和事件,讲述普通百姓的市井生活、情感故事,带有猎奇性和曲折性”。这是《传奇故事》之前网站的欢迎词。以讲故事为主的《传奇故事》,每晚为观众讲述一个涉及真善美、德义理的社会故事。这种以主持人叙述故事的方式作为一档新闻节目在众多民生新闻中显得别具一格。故事为主线,配以主持人、夸张、惊奇、感叹、愤怒等语气词,没有传统新闻的时效性,单一完整阐述某一民生新闻事件又与其他民生新闻相区别。在某一程度上,这种经二次加工整理过的新闻是在商品社会中为了迎合受众猎奇心理而产生的商品。

三、超仿真的故事形态

在《传奇故事》中,节目组从原有的节目素材里挖掘、拼贴、整理出能够吸引受众所喜欢、具有传奇特色的新闻点来传播节目,而这些吸引受众眼球的新闻点就是节目运行的模型。将普通的新闻内容传奇化、丰富化、模型化,原有的新闻反映真实的规则被打破,受众看的往往不只是新闻事实,而是这种新闻模型中所传播的反传统的、具有颠覆性的新闻故事。

四、不确定性

中心的不确定性。《传奇故事》的节目口号是“每天一个故事,纵览天下传奇”。将完整的故事作为节目内容既是节目的特点,同时也是它无中心的体现。由于“故事”是一个完整的何人、何时、何事、何地的组合形态,这就使得节目组在传播节目中不可避免地要多角度、多主体进行采访。节目中常常会对故事参与的多方人物进行采访,对多方人物的活动进行情景模拟再现,意图使得故事结构更加完整、人物性格更加突出。这样一来,多种叙事主体的出现使得节目没有固定的人物中心。

价值判断的不确定性。《传奇故事》的题目选材很大一部分是涉及普通民众生活家长里短的社会新闻,节目标榜为观众讲述一个涉及真善美、德义理的社会故事。然而,对于有些备受争议的道德选择判断中,节目并没有单一地进行价值观地判定。由于多元叙事的叙事结构,新闻牵连的多主体、多角度都被传播出来。多元叙事结构的新闻主体不再是单一的脸谱化人物,受众在多角度观看故事主体也不再是简单地对其进行价值观的判断。在这些新闻故事背后多主体的叙事并没有单一地表现孰是孰非的价值判断。社会转型期不同价值观持有者对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的态度存在差异,不同受众从节目得到的东西就不一样。

五、另类的文本结构

《传奇故事》在新闻叙事中常常时间颠倒,先说结果后分析原因——也即先设置故事悬念,后由主持人进行夸张地解密。主持人用自己的叙述、故事主人公的谈话、故事主人公的回忆来衔接时间、情节和人物,所有的事件都可以同时展现于人物的意识里,过去和现在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给人以杂乱无章之感。整个节目因果倒置的叙事结构极大可能地去吸引受众的眼球。

六、结语

开播于2005年元月份的《传奇故事》作为一档以故事为主要题材的社会民生新闻类节目,创立之初既是受《南京零距离》的影响,同时也是处于社会转型期间经济社会的产物。故事的传奇性、新闻标题的猎奇性、主持人的反传统性都无不体现出这一社会新闻类节目的后现代特征。因此,立足于后现代主义因素的拼贴复制、不确定性、反传统性、无中心性对该电视新闻节目进行分析,阐释《传奇故事》这一电视新闻节目既是对当前故事类电视新闻节目的思考,同时也是对后现代主义在当今社会的渗透分析。

参考文献:

[1]邹广胜,高公荣.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四个基本特征[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3(1).

[2]刘象愚.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

作者简介:万玉婷(1992-),女,汉族,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解读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解构视野中的后现代文论——以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为例
微情景教学法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个案解读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特色的解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论解构型影像系统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以《大话西游》为例
试论后现代主义与俄罗斯传统文化的对接
后现代主义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