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跨境电商英语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2016-11-26 14:59钱清华郑福安
长江丛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跨境电商互联网+互联网

钱清华 郑福安



“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跨境电商英语人才培养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钱清华 郑福安

【摘 要】在“互联网+”国家发展战略下,传统产业积极转型升级,跨境电商得以迅速成长和壮大,企业对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强。因此,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创新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的设置,就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重要课题。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开设“跨境电商”模块课程,将利于学生提高职业技能与就业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 跨境电商 英语人才培养 专业课程设置

为增强教学实践的有效性,以跨境电商为基础开发课程。以专业师资为教学载体,设置跨境电商教育模块,为培养跨境电商专业人才提供顶层设计,构建融外语技能和跨境电商平台运营能力为一体的专业模块课程。课程开发以“跨境”及“电商”为基础平台,“跨境”培养学生涉外电商外语专业技能,“电商”培养学生外贸商务专业的电子平台运营的技术能力。“跨境电商”课程的子课程,均以此为教学导向,有序合理的将外语专业知识及跨境电商平台的操作技术在标准化的课程中有机融合,为学生就业及实际应用提供专业支持。

一、跨境特色的应用型英语课程

区别于传统外贸模式和国内的电商平台,跨境电商平台的目标客户主要是国外用户,英语则成为交易过程中与顾客交流的国际化语言,使用涉及平台运营的各个环节,合格的跨境电商的从业者,须掌握标准化的跨境电商英语。从网店平台建设、上传产品、英文主题LOGO、确认产品类别、设定关键词、输入产品详解等环节都需要英语与作为官方媒介用语,最终的产品宣传才会呈现给国外的客户。国际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认知均来自电商页面的英语宣传;产品交易环节中,客户咨询、确认订单等过程,线上的英语交流将有助于产品销售;在客服和售后服务方面,发货通知、客户收货确认、满意度评价等,精准流畅的英语沟通能力对于提升上店铺专业性和服务质量都具有促进作用。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基于近年来中国主流跨境电商平台的成交记录,大数据汇总汇编而成的专业教材。通过研究涉外电商交易中大量案例,解析讲解其他国家消费者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消费习惯、饮食习惯、文化传统、宗教习俗等知识内容,并有机融合电商体系内卖家选择商品、主打产品、市场定位、营销策划等流程环节,具有显著跨境电商的行业知识特点,用特色鲜明的结构文化内涵剖析对电商销售的影响。如,西方主流国家消费者,习惯在全球著名电商网站Ebay及Amazon等网站购物,但碍于运费、人工、物流成本等因素限制,网购在西方国家并不是主流购物方式;而亚洲各国及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却习惯在跨境电商平台购物,产品的价格优势、购物体验、快捷便利等都是境外消费者选择的主要原因。在阿里巴巴速卖通平台上,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我们发现中东消费者最土豪,是跨境电商贸易中单品卖价最高成交量最多的国家;南美的巴西消费者喜欢黄颜色,黄颜色的产品畅销;欧洲的俄罗斯人偏爱中国茶,是茶叶产品消费人数最多的国家。《跨文化交际》课程内呈现电商实例讲解,使学生更能够直观地感受,学习到世界各国显著的文化特色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等商用信息,本课程是跨境电商特色和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英语课程。

二、跨境电商的专业实用型操作课程

《跨境电商速卖通平台实操》的课程开发,为顺应国家“互联网+”发展战略,而度身定制的专业技术课程。阿里巴巴速卖通平台是国内最大的跨境电商平台,许多传统外贸公司的跨境贸易转型都是通过该平台实现的,跨境电商专业人才的缺口巨大。涉外电商英语应用于速卖通平台运营的各个流程环节。譬如:如何找出背景行业产品的精确归类及产品的HS编码,会使用常用的数码工具等,能处理相关图片、文档,能制作报价单、产品资料,能使用网站介绍企业和产品;能注册速卖通网店并激活国际支付宝;了解国际物流知识,能进行包邮和不包邮设置,掌握跨境电子零售的出货流程;能使用英文准确填写产品属性、产品详细说明、拟定附加说明条款;能对业务进行中的客户进行分类、跟踪并会处理相关事宜,并有步骤地处理客户投诉、索赔或处理客户投诉、理赔。

《网络市场营销》和《创意与产品拍照及优化》课程的开设,旨在对跨境电商平台运营中两大关键环节的专业技能进行强化。一是跨境电商平台的营销策划活动,二是丰富美化网站平台的艺术化处理的短板,专业化的培养两个类别的职业技能,学生就业时在跨境电商速卖通平台上将得到实际应用。这两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涵盖全部电商运营流程,并通过细节化模块化的讲解,教授学生丰富电商运营平台建设的方法,在网店注册、装修、产品展示、营销策划活动、客服、后台数据分析上都有专业理论技术的支持,实现跨境电商的合理化运作,在实际运用中将直接解决环节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三、跨境电商平台为基础的实训实战

根据前期充分的调研结果和企业需求来决定课程内容和技能点,确保学生所学内容、深度和社会需求保持一致,并真正帮助学生成为企业需要的实用性互联网营销人才,跨境电商的教学主要体现在实际操作,以各有分工的项目组开展实训。以开设网店的模式进行合作,按照企业化的管理方式进行日常管理。实训过程体现在体现在平台管理、产品管理、交易管理、营销策划、客服体系与职业能力六个方面。

学生的日常训练是在学习平台和互联网上进行的,学习结果也能在互联网进行真实的检验和验证。以“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平台为基础运营平台,并以阿里巴巴、淘宝网等作为货源来源。每个实训团队选择一个类别的产品为主打产品,如家居、户外、服装等,合理使用目标市场的某类产品的消费人群、市场份额、热销国家等信息开展业务。同时强化监督日常操作管理,前期课程中学习到的基础知识将得到实际运用,注册网店、选择产品、图片处理、上传产品、网络营销、数据分析、客服咨询、发货结算等环节。通过实训实战让学生熟悉运营流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积累经验。

实训考核课程将以“单周任务”的平台实操为形式,推出线上考核、线下互动的教学方式,旨在考查学生在跨境电商平台运营环节中的实际操作技能表现,这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师主导课堂的形式,双项实训是顺应网络趋势的教学模式上的创新。线上考核以阿里巴巴速卖通大学为基础,明确每周任务创建团队,如:数码设备应用,图片处理技术;能利用宣传册和网站介绍企业及其主营产品;能选定商品参加平台活动等。线下互动则是针对线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由专业教师辅导冰给予解决方案,让学生在平台专业操作、线上的英语沟通、处理订单、解决交易纠纷等能力都得到提升。线上学习同时,每个接受任务的小组,由组长制定细化方案并分配具体任务,每个成员在目标任务推进中完成个人任务,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能力和执行力。通过速卖通平台完成真实交易订单,产品成功销售后的订单量作为考核的研判依据,获取利润的一部分将奖励给每个团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

基于“能力本位,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以培养跨境电商专业人才为教学目标,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社会价值,以真实的电商实训平台为依托,改变教师主导的课堂传统教学方式,增强学生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就业能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培养出“懂网络、高素养、有技术、能创业、会赚钱”的全能型人才。另外我们定期组织“听创业政策或者关于领导艺术的讲座”、“参观一个创业典型”等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拼搏精神。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全省范围内创业计划大赛及学院创业计划大赛等素质拓展活动。教师与学生间的良性互动也将通过线上、线下、微课、慕课等多种教学模式拓展延伸,真正体现以学生能力为本位,良好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张银帆.以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商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田[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2).

[2]亚云.我国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对外经贸,2014(3).

[3]张孟才,田玉宝.电子商务中价值链的迁移过程研究田[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5(1).

[4]张孟刁一,刘阳.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研究田[J].中国商贸,2014(20).

[5]陈旭华.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田[J].价格月刊,2014(3).

[6]万敏,孔凤华,罗小强.外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4(09).

作者单位:(哈尔滨华德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能力本位教育在应用型高校商务英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G201401074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钱清华(1980-),女,蒙古族,辽宁抚顺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跨文化研究;郑福安(1972-),男,汉族,黑龙江肇东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英比较语法,英语教学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跨境电商互联网+互联网
跨境电商与电子商务以及传统外贸电商的对比分析
河南郑州港区跨境电商发展的相关问题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温州传统外贸制造业转型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