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态势下地方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研究

2016-11-26 14:59王常静
长江丛刊 2016年17期
关键词:产业集聚协同发展职业教育

王常静



产业集聚态势下地方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研究

王常静

【摘 要】工业进程中产业集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模式,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力资本的重要输送途径,面对当前产业集聚的新要求存在着诸多发展瓶颈,应当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寻找突破和对策。

【关键词】产业集聚 职业教育 协同发展

随着国家“十二五”期间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产业集聚已然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战略方式。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力资本输送的重要途径,面对当前产业集聚的新态势和新要求仍需大力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良性互动发展。

一、产业集聚面向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产业集聚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大量集合和有效集中。产业集聚区作为当代产业生存与经济发展的有效组织形态,依据其产品关联、区位集中、资源集约、效益集合的内涵特点,在集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制度创新、营造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就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一,人才培养方面。产业集聚区的扩容发展需要大量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支撑,根据这一刚性需求的实际情况,地方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实现专业技能化、产教链接化和层次立体化。其二,技术支持方面。产业集聚的提升发展需要不断创新的科研技术支撑,职业院校作为校企合作中的科研主力,应当大力提高教学科研对应集聚产业的精准性和技术研发的可转化性。其三,服务效能方面。产业集聚的持续发展需要系统发达的服务体系支撑,职业教育在培养技能型产业工人的同时还应培育相关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做到找准短板、紧贴需求、提高效能。

二、职业教育服务产业集聚的现存问题

(一)办学理念缺乏服务意识

受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许多职业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未能完全适应当前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要求,教育教学改革并不彻底,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也还不强。比如在校企合作中,职业学校虽然也在大力强调实践教学,强调加强合作,但依然是将校企合作看作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途径,考虑的是校方的权益和收益,而未能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高度来审视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以及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集聚的互动关系。

(二)专业设置偏离产业方向

首先,由于缺乏紧贴意识和服务理念,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种类繁多、少见精品,盲目性和随意性较为突出,而且各院校间专业设置的重复率较高,缺乏具有地域特色和发展潜力的专业;其次,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存在结构性偏差,与地方经济产业集聚的衔接不紧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不尽符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不能按照地方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和当地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规划。

(三)人才培养滞后市场需求

产业集聚区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现代化产业工人,而广义上的产业工人主要包括学生和农民。传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对象单一、程序固化、严进宽出等诸多方面的弊端,将农民这一庞大的产业工人潜在群体无形地排除在外,致使培养产出的技术技能人才缺乏层次性,不能适应地方产业集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此外,大多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还是延续常规的教学模式,在生源、学制、学习、考核等重要环节难以突破传统,仍然存在以学科为重的现象,构成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先天性缺陷。

(四)科技研发囿于提升转化

进入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虽然有了快速高效地发展,但与研究型大学相比依然存在科研水平不高、研究能力较弱、成果转化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职业教育的师资水平有限,科研能力不足,缺少相应的继续教育或系统培训的途径和条件,导致职业院校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效益难以得到提升;二是有些高职院校科研的重点是职业教育教学,较少关注区域的经济发展需求,致使多数科研项目与地方产业集聚区发展不能对接,科研成果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或与产业集聚市场需求脱节,从而难以转化为生产效益。

(五)师资建设未能产教融合

目前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大多是由培养“学术型”人才的高校毕业生组成,生产实践和技术应用能力相对缺乏,课堂知识讲解很难与产业生产实践相结合,量足质优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虽然职业院校也都聘请和引进了一些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但毕竟所占比例偏低,育人效果不明显;同时,产业集聚链条内有众多的一线工作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未能充分利用,不仅造成教师资源的浪费,而且还影响了职业教育实践培训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

三、产业集聚态势下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一)深化教育理念,明晰服务导向

首先,职业教育必须明确自身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实践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其次,职业教育必须理顺自身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产业集聚和职业教育的良性互动发展是职业教育未来提升的关键;最后,职业教育必须坚持“面向地方,服务地方,办出特色”的办学宗旨,紧密结合地方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合理定位,贴近需求,彰显地域特色。

(二)调整专业设置,紧贴产业需求

根据地方产业集聚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建设,是推动职业教育为产业集聚服务的重要策略。第一,要积极构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根据职业教育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地方的集聚产业发展需求来调整现有专业结构体系。第二,加强地域性特色专业和潜力专业的建设,结合职业教育的自身优势和地方自然资源以及文化内涵,优先支持、重点投入,培育出职业教育的地方品牌。第三,构建地方产业人才需求评估预测机制,强化职业教育专业培养与地方集聚产业结构调整的密切关系。

(三)扩充培养对象,提高培养质量

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传道授业、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大量适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应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突破现有教育模式、扩大教育对象,采用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产业发展输送各种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此外,职业教育还应当根据地方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需要,探索与之相和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路径,使学生能够在教育阶段熟悉相关工作岗位的实际,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提升人才培养的内在质量。

(四)增强科研能力,提升成果水平

职业教育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加大对科研工作各种资源的投入,改善教学科研环境,建立保障科研工作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优化科研实验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多学科交叉与结合的优势,提高科研团队的整体素质,提升科学技术研究人员的创新能力,构建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重点推进科研成果的实地转化。

(五)科学组建队伍,吸纳产业资源

一方面,职业教育应积极探索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培养和锻炼“双师”人才为地方集聚产业服务,积极推进并完善教师下企业的实践制度,提升现有师资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也要充分利用集聚产业的人力资源,吸纳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专业技术能手加入教师行列,建立稳定的实训指导团队,优化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国家“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建设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产业集聚快速发展的态势下,地方职业教育必须紧贴产业发展需求,形成与区域经济协同共进、发展共赢的良好局面,才能实现职业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2015(7).

[2]闫艳.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60~63.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南阳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职业教育服务南阳产业集聚区对策研究》(编号:RKX24)。

猜你喜欢
产业集聚协同发展职业教育
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宿迁模式”探析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金融集聚研究简述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FDI与长三角制造业集聚的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FDI、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