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作文,是人生出彩的桥梁

2016-11-29 12:12许立川
求知导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阅读作文

许立川

摘 要:阅读与作文,是人生出彩的桥梁。本文以第十八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沈帆的阅读故事贯穿文章,道出了想要写出出彩的文章,除了勤奋阅读,更重要的是阅读的要诀。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对生活新颖独特的理解,能助力升华出彩的人生。

关键词:阅读;出彩文章;作文;出彩人生

一、阅读,是写出彩文章的积淀

1.要博览群书

沈帆的海量阅读,与《语文课程标准》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阅读量400多万字的要求一脉相承。“从名著到言情、从哲学到军事、从国内到国外,广泛的阅读不仅能拓展知识面,为写作提供素材,也能在不同作家的作品中汲取不同的表达方式。”沈帆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性与作用。另外,沈帆读书最特殊、最与众不同处是不偏科,还留心作者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她数学成绩不太好,还坚持读完数学家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因为其关注点是作家的逻辑讨论。可见,没有海量阅读,沈帆就不会有海量的文化积淀,就不可能只用两天午休时间就轻松完成《阳春白雪》和《曲愚上吊》这两篇获得复赛资格的短篇小说,更不可能以远少于规定时间的1个多小时便写出一篇5000余字的精品。沈帆的案例再次证明,“将习作溶解在学生的课外文学阅读中,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对文学作品有了发现,有了对话,有了内化;另一方面升华了学生的感悟,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必须能让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势必激起他们言说的欲望,此时‘写正是开渠放水,直抒心声。”[1]笔者发现部分学生每逢写作文就咬笔头皱眉头,最终为应付写作文,专门阅读作文选寻找“灵感”。这种带有功利性的阅读不利于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不利于学生把好文吸收消化成为自己的东西,更不利于学生开阔知识视野、积淀丰厚的文化素养。虽然不能使学生随手抓起书就读得津津有味,但我们老师要多管齐下,引导其养成勤读书、读书不“挑食”的良好习惯。

2.阅读有讲究

第一,要合理安排读书时间。沈帆的例子证明,没有大量的读书时间,就不会达到海量阅读目的。人的生活、学习方式各异,要根据个人实际合理安排学习、读书和休息时间,才能保证阅读的数量和质量。如果平时把读书时间用在随心所欲的玩耍上,读书成口头禅,还白白浪费比黄金还贵的时间。

第二,要选择合适书籍阅读。如果低年级同学读适合高年级学生读的刊物,会觉得很难理解而变得恐惧读书;高年级同学读适合低年级学生读的刊物,则会不能解决“温饱问题”而“营养不良”。一般而言,带有拼音、故事性比较强且篇幅简短的刊物或者文章,比较适合低年级同学阅读。毕竟低年级同学在阅读时会遇到不认识的字,拼音会辅助其读懂故事。故事读懂了,就能品味到“书”的精彩和读书的甜味。课内阅读实验成功者韩兴娥老师注重引导高年级学生海量诵读经典,引导中年级学生读《千字文》《宋词故事》《中华成语千句文》,因为这类书好读易记。

第三,读书不能急于求成。刚开始读书,很多同学都觉得读书是辛苦的差事。如果刚开始就硬着性子读难度高、不喜欢读的书籍,弊大于利。有一读幼儿园的孩子,母亲从讲没有字的动画故事书开始,到讲每页有一两行字的动画故事书,然后让孩子回忆和复述故事内容。时间久了,在不知不觉中孩子竟自觉捧着厚厚的故事书读得津津有味,甚至没读完一册书不罢休。学习始于听。听的意义正如史斯克兰·吉利兰的诗歌所说:“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的方式读书。如识字量不大感觉阅读比较辛苦的同学,可以从听故事、读配拼音的读物开始;阅读量比较大的同学,可以选择国内外名著、哲理性强的书籍阅读。总之,阅读方法千千万,只要我们顺着自己的兴趣读自己喜欢的书,读书的时间长了,文化积累会变厚;文化积累变厚了,才能读懂自己不易读懂的书。

二、作文,是出彩人生之升华

1.作文,是复制生活

作文素材来源生活,生活即作文。“作文也需要谈事例,不论是生活中的真实人物,还是影视、文学作品的主人公,平日里多积累素材,在考场上就有用武之地。”沈帆一句话一针见血挑明:生活即作文素材。其实,“真正意义的生活作文,必须表述生活、服务生活、创造生活,直至创造儿童自身,其核心目标是在发展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促进儿童主体性人格的形成。”[2]当前,学生作文普遍存在“人云亦云,人做亦做”的编故事、杜撰等虚假现象,“是儿童生活抛弃作文、儿童作文背离生活所带来的尴尬”[3]。

纵观优秀作品,描述的人、景、事,怎么会离开我们的生活?即使是影视、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景、事,也是生活中的人、生活中的景、生活中的事。有些同学写文章,咬烂笔头也无从下笔,没留心生活、平时写文章离开自己的生活是主要原因之一,还因为教师的写作教学没有“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4]在生活、教学中,我们老师教育学生既要积累影视、文学作品素材,更要积累耳闻目睹的经历,因为这就是生活:与人交往,要注意其外貌气魄和言行举止;外出旅游, 要留意山川林木和景物特色;观察自然,要注意雨雾星辰和四季变迁……这些生活“材料”积淀多了,积淀厚了,学生写的作文才能更好回归生活。

2.文章,宜独特新颖

“文似看山不喜平。”要避开写“平”的文章,文章务必立意有高度、文旨有深度、内容有广度、遣词造句有法度。单纯地记录生活中的趣事并不能完全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性,学生还要学会美化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笔下记录的内容更具可读性和文学价值,这是独特新颖文章的基本要求。譬如,平平俗俗的文题,不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容易读题就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沈帆《阳春白雪》《曲愚上吊》和《论原点》三篇参赛文章,题目都超越了俗气,让人愈品愈有味。杂乱无章的文章结构,让读者捉摸不透文章中记叙的人、景、物、理。写这类文章的作者通常会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毛病,并且文章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给人难于找到读通读顺文章的感觉,还会让读者患上“头痛病”。平平淡淡的内容,这类文章不会扣住读者的心弦,更不会获得作文大赛桂冠。

内容是文章的血液与灵魂,没有新意的内容如给文章输入不新鲜的血液,取不到切合生活实际或与众不同之材,文章就像失去了高贵的灵魂。如写家乡的“火锅”,我们一般会从色、香、味、气候等几方面写,而沈帆则会写“因重庆地处江边,形成的码头文化才有了火锅,而码头文化正是大河帮菜系一部分,从而还可以谈到文明变迁。” 沈帆的写作视角,凸现了文章素材之面广和独特新颖。只要我们老师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描写生活,学生必能把文章写开、把笔头写顺、把思路写活。

参考文献:

[1]何更新.视野·兴趣:作文教学成功的关键[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2][3]裴海安.走向有效的作文教学(小学卷)[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4]陈艳玲.基于生活的写作指导三层面[J].小学语文教学,2016(2):22.

猜你喜欢
阅读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