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追问的艺术

2016-11-30 03:30张国庆毕玉玲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8期
关键词:意外错误

张国庆+毕玉玲

【摘要】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对文本的理解容易出现错误、肤浅、偏差等现象,教师通过追问,便能帮助学生跟深入地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主旨,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追问 错误 肤浅 意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19-02

当前,阅读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浮在表面的现象还普遍存在,造成语文教学效率低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笔者以为,很大程度上与教师不会追问有关。教师不会追问,一方面是缺少追问的意识,另一方面也说明教师对文本理解得浅薄。否则,当学生理解不到时,教师不会不闻不问,任由学生的理解肤浅化。所以,有必要对追问进行研究,学习追问的艺术。那么,课堂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追问呢?

一、在学生理解错误处追问

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对教材的理解,有时难免出现错误,这时,教师不应该视而不见,或者批评学生,而应该紧紧抓住学生对教材理解得偏差或者错误,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再次走入课文,在对话和思考中提高认识。教师要善于追问,顺着学生错误的思维轨迹,去宽容学生的理解,把学生的思维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如《蜗牛的奖杯》一文中有“唯恐”和“生怕”两个词,有的学生在理解时认为这两个词都是“害怕”的意思,意思没有什么区别。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对这样抽象的词语确实不容易理解,但是不进行理解区分,就不能落实课后练习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追问式教学:

师:“唯恐”和“生怕”都含有怎样的意思?

生:害怕。

师:蜗牛“唯恐”什么?

生:蜗牛唯恐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

师:“唯恐”写出了蜗牛怎样的心理?

生:得意的心理。

生:炫耀的心理。

师:“唯恐”更多是一种得意洋洋和炫耀的心理。

师:蜗牛又“生怕”什么呢?

生:蜗牛生怕奖杯被人偷了去。

师:为什么它害怕奖杯被人偷了去?

生:因为奖杯要是被人偷了去,它就不能炫耀了。

师:所以,这时的蜗牛是怎样的心理?

生:特别害怕。

师:是啊,于是它就一直睡在了奖杯里。

师:你看,这两个词语有区别吗?

生:两个词表现蜗牛的心理师不一样的。

上面的片段中,教师扣住了两个词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在不断地追问中,让学生逐渐明晰了两个词语在表达上的细微区别。及时帮助学生纠正了理解上的偏差。可谓追的及时,追的艺术。

二、在学生理解肤浅处追问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很多时候都是浮在表面,浅尝辄止。特别是对教材中的一些内涵深刻的词句,往往不能够理解到位。这时,教师就可以发挥追问的作用,利用追问,把学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如《月光启蒙》一课,课后的练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很多学生都会这样理解:作者是在月光下接受母亲的启蒙教育,所以用了这个题目。这样的理解既空洞又肤浅,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师:母亲在月光下都做了哪些事情?

生:母亲在月光下给我们做了这些事,有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等。

师:从中我都学到了什么?

生:从歌谣中激发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歌谣还教育我美好的生活要通过辛勤的劳动获得。

生:从故事中使我张开了想象的翅膀。

生:从童谣和谜语中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乐趣。

生:这些歌谣、故事让我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兴趣。

师:那么,你知道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题目了吗?

生:我觉得作者正是通过母亲个我唱的那些歌谣、童谣,讲的那些神话故事,让作者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生活的乐趣,从而让我产生了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学的热爱。

生:我觉得作者的母亲是在月光下给予作者启蒙教育的。正是那些民间的文学,让作者产生了兴趣,从小就种下了文学的种子。而那些民间文学,也是作者长大后进行创作的养料。没有这些就不可能有作者的现在。所以题目是月光启蒙。

上面的教学片段中,面对学生的理解的肤浅,教师没有放过,而是不断地进行追问。在教师追问的引导下,学生的理解渐渐走向了深入,有效地落实了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三、在学生理解意外处追问

学生的思维不是僵化不变的,往往呈现灵活的状态。所以,课堂中,会常有学生的理解超出教师的意料。 其实,这些意外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活跃,理解得多元,只要引导得当,完全可以成为课堂的精彩。面对这些课堂的枝节,教师不能轻易放过,教师不妨进行追问,在追问中让这样的节外生枝,演绎出独特的教学价值。在教学《祁黄羊》一文时,教师让学生对祁黄羊这个人物进行评价,有个学生突然冒出“狡猾”一词,面对这样的理解,教师没有回避,而是进行了这样的追问:

师:你认为祁黄羊“狡猾”,说说你的看法?

生:祁黄羊在推荐仇人解狐时,明明知道他大病在身,解狐死去时,又推荐自己的儿子。难道这不是狡猾吗?

师:你说的似乎有道理。其它同学怎么看?

生:我认为不能说明祁黄羊狡猾,祁黄羊可能不知道解狐有病在身,就是知道了也不会想到他会死。

生:祁黄羊推荐解狐不是很随意的,他对这件事是郑重的。可能他早已想好了人选,不会是在晋悼公问他时才想的。

生:祁黄羊推荐他的儿子时也是郑重的,如果他的儿子不能胜任,他的故事也不可能流传下来。

师:(问那个学生)你还认为祁黄羊狡猾吗?

生:(不好意思地)不那样认为了。

祁黄羊“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做法的确让人不好理解,当有的学生说他狡猾时,也在情理之中。但是面对这样的理解,教师不可能听之任之。必须进行引导,使课文的人文价值得以张扬。于是,先对那个学生进行了追问,了解了学生到底是个怎样的认识。然后向其它学生进行追问,获得理解上的不同,让不同的观点进行碰撞,最终打成一致。

总之,追问是帮助学生走向文本深处的一把钥匙,用好它便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理解感悟走向深入,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祝瑞松.追问: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精彩[J]. 教学与管理 2010年26期.

[2] 许真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深度追问的有效应用[J]. 课外语文,2012年18期.

[3] 陈剑峰.追问,学生思维发展的催化剂[J]. 语文建设,2012年11期 .

猜你喜欢
意外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我会找错误
菲律宾年底“意外”加入亚投行
纠正关于e的一种流行错误
“怒”与“努”
“浮”字等
“意外”服药被轻判李宗伟“五一”复出
中国神秘导弹“意外”曝光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