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古代三个书法大家

2016-12-03 19:40田旭中
文史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祭侄兰亭序寒食

田旭中

王羲之与兰亭序

1 都说书法是中国的国粹,而且排在最前。那理由也许真简单,因为有了《兰亭序》。没有《兰亭序》的日子,我们的生命仿佛过于沉重,过于猥琐,而《兰亭序》将我们的生命变得优雅飘逸。

毫无疑问,这一切要感谢王羲之,一位被后世尊为书圣的人。

2 王羲之出生于显贵之家,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家族成员中的文化血脉和艺术气质。它使王羲之对于书法有与生俱来的灵气。单是一个“之”字,他可以写出41种姿态。

梁武帝用“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赞美羲之。一个“跳”字道出了飘逸的灵魂,一个“卧”字道出了沉雄的气质。

飘逸与厚重,正好表现出生命的高度与厚度。

3 《兰亭序》写于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距今1663年。那年王羲之正好51岁。这是一个艺术家创作生命最成熟的年龄。几十年的沉淀都在为这篇不朽之作做铺垫。

此刻,王羲之与他的一帮文人朋友们雅聚于会稽山阴兰亭之下。暮春三月,莺飞草长,惠风和畅。他们边饮酒边赋诗。生命的诗意与畅快在这一天显出非凡的意义。

他们都沉醉了。

4 《兰亭序》是流水曲觞的产物。我去过兰亭,那是山脚下一处开阔地,旁筑一亭,亭前有弯曲的小流,流淌了千百年。但不知是古已有之还是后人仿筑。遥想当年,一帮风流雅士们就围坐在水流处,他们把酒杯放在水面上,酒杯顺流徐徐而下,酒杯流到谁面前,谁就饮酒赋诗。所谓一觞一咏。那一天,41个人写了42首诗。不用说,每一首诗都是充满着真情。虚伪是政治的需要,而文学拒绝虚伪。

有人说,酒能助兴。我相信浅酌慢饮才能催生灵感,而狂饮只会麻痹神经。

5 据考证,王羲之待雅集结束后即兴挥毫写下《兰亭集序》。这绝对是一篇立意深刻,文辞优美的著名散文。写环境、叙友情、谈感概、悟生死,都是其中重要内容。当然从艺术的角度看,更重要的还是书法墨迹。通篇324字,气韵生动,一气呵成,若有神助。现存的墨迹仿本有若干涂改处,这只能说明王羲之书写时的即兴发挥。

6 苏轼说, 无意于书乃佳。过于雕饰的作品失掉的恰恰是生动的气韵。

《兰亭序》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肯定绝非偶然。天才王羲之在最佳的年龄,最佳的时机,最佳的心境下创作了最佳的作品。

若无王羲之绝没有《兰亭序》,若无兰亭雅集也绝没有《兰亭序》。

7 不幸的是,《兰亭序》被唐太宗李世民作了陪葬物。这位天子太偏爱王羲之了。他甚至用“尽善尽美,唯王逸少”这样的话来赞美王羲之。

他当然知道天下人都爱王羲之,但他太自私了,生前霸占一切,死后仍要一切霸占。

如果有朝一日昭陵打开,我相信《兰亭序》早已不复存在。

8 作为一种至高无上的书法范本,《兰亭序》被后人临写了千百年。当然最好的临本还是唐代几位大腕:褚遂良、冯承素、虞世南。因为他们离东晋最近,又有机会亲睹《兰亭序》真迹。而宋以后的书家却没有这种幸运了。他们只能目睹前人墨迹,并且在临写中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

突然想到世上的所谓真经,没有亲聆释迦牟尼教诲的肯定很难说得其真传。所以越是往后传的人离真经越远。

9 不能仅仅把《兰亭序》看作是一副名作。自然,它是登峰造极的绝世之作;但在我看来,它还是一种文化精神,一种根植于中国文人心灵深处的生命渴求,一种对于自然生命的超越企盼。肉身早晚腐烂,哪怕活一百岁;而艺术则能延绵千年。

其实这一点,王義之在《兰亭序》中已揭示得明明白白。所以他在文章结尾处不无几分忧伤。那是一个生命达观之人面对生死的觉悟。

10 通常把魏晋视为中国文人的自觉和文化的自觉。因为他们看到了人生的无常,生命的短暂;于是,他们在有限的生命中放逐自我、张扬自我、成就自我,而文学与书法则成为一种最理想的载体。

晋人的优雅气质与旷达风度最终定格在翰墨间,于是有了千古《兰亭序》。

11 挥写《兰亭序》的王羲之与那个年代已经灰飞烟灭,所幸留下了《兰亭序》摹本墨迹。它还原了一个时代的精神与梦想。

能够穿越时空的不是权力和荣耀,而是浸透性灵的艺术。《兰亭序》无非就是一张薄薄麻纸,但它足以承载起千年岁月。

我们应当永远铭记东晋的王羲之。

颜真卿与祭侄文稿

1 如果说诗可以言志,那么书便能达情。用古人的话说是“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有什么样的性情和情绪就会有什么样的书法。

于是我想到了颜真卿,想到了他著名的行草书《祭侄文稿》。它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奋笔疾书此作时是公元758年,是时颜氏刚好年届天命,官职为平原太守。

2 颜季明是颜真卿从侄。安史之乱,颜真卿与从兄常州太守颜杲卿率勤王之师与安禄山部激战,其从兄被俘,其子战死。所以祭文中有“父陷子死、倾巢卵覆”之谓。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悲愤之情啊!

《祭侄文稿》通篇268字,每个沉雄的字仿佛都在倾述他浓浓的思念之情,每个跳动的字都在痛斥安史藩将对生灵的荼毒。

战争是对无辜生命的杀戮,更何况死去的是自己的同宗亲人!

3 《祭侄文稿》起首较平淡,越至后面越激宕,且涂改处甚多, 这无疑证明了它就是一件即兴而书的手稿。古人写信札从不需起稿,援笔疾书,或从容不迫,或情感迸发。前者如《兰亭序》,后者如《祭侄文稿》。通篇书写迅疾,悲愤难抑之状跃然纸上。

如果说《兰亭序》是优美的典型,那么《祭侄文稿》则是壮美的典型。这两种典型延绵了千百年。

壮美中我们看见的是正气、浩气、刚正之气。

4 史称颜真卿立身清正,忠贞厚重,刚直不阿。建立在这样一种性格基础上的书法只能是正大气象。欧阳修就说,颜鲁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

看颜字,丝毫看不到那种玩弄技巧和刻意雕饰的成分,而是一种宽博敦厚大气,一种源于内心的情绪表达。它无须修饰,也不屑修饰,一切都是生命本色的常态表露。也许这正是颜字受后世推重的一大原因。

当然,这里面有对颜鲁公高尚人格的崇敬。

5 史载, 颜真卿因刚正遭当朝宰相所嫉,被边缘化;但颜从未屈从过,反而在国难时冒着生命危险去劝降,结果被叛军缢死,死年76岁。

颜其卿以生命为代价完成了自身的人格塑造,当然也完成了颜字书法的塑造。

6 作为书法的一种书写体式,颜字是完美的,丰满的,遒劲的。千百年来它以无穷魅力令无以计数的书家心往神驰,竞相效法,而且写颜字者大多写成大家。这是一个庞大的学颜大军,既有像何绍基这样的大学者,也有像舒同这样的老干部。

7 米芾作为书法大家兼鉴赏大家,对颜真卿的书法态度有点纠结。他赞赏颜的行草书,厌恶颜的楷书。这其实一点不奇怪。米芾是个性情文人,他的字八面出锋,飘逸跳宕,所以对备讲法度的楷书看不惯。

然而,如果撇开颜真卿的楷书,那颜字就很难成为正书四大家。

8 《祭侄文稿》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也就是说,这件稀世之宝至少还在中国人手中。这值得庆幸。而书法史上有几件绝世之品,如王羲之著名的《丧乱帖》就在日本。这中间有很多曲折的故事,提起难免让人神伤。

世间有不少东西,当失去了才知道它的可贵;特别是被历史沉淀的东西。它本身的可贵就在于见证了一段非凡的历史。

9 作为一个学书者,很少有不临《祭侄文稿》的。我见过很多书家临作,可惜都找不出原作笔墨之间那种沉郁顿挫与激烈情绪。有的尽管临得七八分像,也不过是形似而已,要说神似是断断不行的。

不要说其他书家,恐怕就是颜真卿本人都不可能再写出《祭侄文稿》。事过境迁,颜真卿也找不到当时那种感觉了。

好作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谓原创就是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祭侄文稿》就属于这样的作品。它在世间只可能有一件。

l0 凡是有志于书法的应当学习《祭侄文稿》,从中可以学到的,不仅仅是技艺的锤炼,而且还有人格的升华。

不朽的颜真卿,不朽的《祭侄文稿》。

苏轼与黄州寒食帖

1 公元1079年, 天才的苏轼不幸又一次遭遇到仕途上的滑铁卢。在这之前十年间,他因与当朝宰相政见不合已从中央下派地方。而这一次又从正厅级这样的高位一下跌入谷底,被朝廷贬到湖州任团练(民间自卫队副队长)。用今天的话说是断崖式降职使用。起因在于乌台诗案,有小人告到朝廷,他落了一个诽谤皇帝罪名,还差点丢了性命。

文章憎命达。苏轼在文学上是春风得意,而在仕途上连连受挫。

这一年他不到45岁,未来还很漫长。

2 转眼间,东坡在黄州已是第三年。

这天是寒食节。困顿的东坡心境无比落寞。他的万丈豪情似乎已消磨殆尽。孤苦无助的东坡又冒着风险写诗,并且是用书法来写。他不打算发表,只是聊以寄怀。

他实在需要文学的抚慰。只要有这种抚慰,他也心满意足了。富贵对他来说无异于奢望。他不求富贵,只求平安。

3 窗外大雨滂沱,屋内雨漏如线。本是残春,连日下雨,衣食寒碜,景象凄凉。

东坡顾不得这些了。他拿出纸笔,思考片刻,然后先在一旁用小毛笔把诗稿写下来,读一遍后又改动了数字。这才把素笺纸铺好,闭目养神,须臾一挥而就。全篇气脉贯通,毫无阻滞。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创作。 较之《兰亭序》和《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通篇笔墨干净利落,无一涂改痕迹。

4 《黄州寒食帖》为五言古风,计124字。书写过程完全伴随着东坡的心境次第展开。开头几行比较工稳,愈至后面放得愈开。特别是诗末尾“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用笔纵逸,悲从中来。诗人的悲凉心境与跌宕的线条浑然一体。起伏的线条和凝重的点画构成了一幅无比形象的生命图示。

不用说,《黄州寒食帖》为迄今所见苏轼墨迹中的最佳者,在内容与形式上达到高度一致,其水平完全超出他平常那些信札之作。于是,后人奉为天下第三行书。

5 东坡创作《黄州寒食帖》时年当48岁。这也是一个艺术家最成熟的年龄。有趣的是,书法史上王羲之的第一行书、颜真卿的第二行书和苏轼的第三行书,其创作的年龄大抵在50岁上下。

50岁,对于一个艺术家何其重要。对于个体生命的把握,对于人生体验的深度,这个年龄也许是最好的。太早,生命缺厚度 ; 太晚,创造缺活力。

6 苏东坡是四川眉山人。他仕途上的发迹是在汴京。书法艺术上的高峰体验是在湖北黄州,而文学创作的高峰体验亦在黄州。在赤壁三国古战场,才气纵横的苏东坡写下了千古绝篇《前后赤壁赋》及《念奴娇·赤壁怀古》。

假若苏轼仕途通畅,官场得志,他还能写出《黄州寒食帖》吗?结论是否定的。

有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不幸的人生能够催生出精神的华光。精神产品与生活富足无关,与生命体验有关。

7 在中国文人中, 苏东坡最有代表性。他把儒、释、道融合一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即使在最潦倒的时候也旷达自适。

东坡的一生,是仕途多舛的一生,也是丰富多彩的一生。书法、绘画、文学、烹饪……他把人生过得有滋有味,让生命焕发出别样光辉。

8 《黄州寒食帖》现在也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好在现代摄影印刷技术让我们能够目睹这件旷世之作。我每次临写,都依稀看到1037年前那个风雨交加的寒食日,一个潦倒的诗人在那里忘情挥写——他把自己的人生苦闷与无助倾注在素笺上。

临是帖,最好也是在风雨交加的日子;因为可以与前贤神遇。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猜你喜欢
祭侄兰亭序寒食
悲壮之美——《祭侄文稿》
春潮带雨 寒食月明
《祭侄文稿》后世传
走向神坛的祭侄文稿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书法作品
《宋会要辑稿》“西人最重寒食”考
解读颜真卿之《祭侄文稿》
《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书兰亭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