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起集校注》:一部具有开拓意义的学术专著

2016-12-03 19:50吴明贤
文史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诗歌

吴明贤

王定璋先生是国内著名的文史专家,其研究范围之广、内容之深、成果之丰、影响之大皆有目共睹,享誉学林。特别是他对唐代文学的研究更是成果丰硕,见解独到。最近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他的《钱起集校注》(以下简称《校注》)一书是在其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钱起诗集注》的基础上,增益钱起文章注和钱起简谱而成的一部颇具开拓创新意义的力作,值得品读。

全面深刻、见解新颖是《校注》一书最显著的特点。钱起是大历十才子之一,是盛中唐之交承上启下诗风转变的代表性作家,今存诗四百二十余首,数量比较可观。这样一个重要诗人,由于历史资料记载较少,故未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历史上人们对他诗歌的评价也是毁誉不一,颇有争议。近年来,研究钱起及其诗文的人逐渐增多,成果渐丰,如傅璇琮先生的《唐代诗人丛考》中的《钱起考》,就对钱起的生平经历及诗作进行了考证辨析,颇有开创之功。蒋寅《大历诗人研究》中《台阁诗人创作论·‘大历十才子之冠——钱起》《钱起生平系诗补证》等篇章,结合中唐诗坛的具体情况对钱起诗歌进行了论析,亦有独特之见。此外如雷莎《论钱起的山水诗——兼论唐代山水诗的盛中代变》(《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4期)、段莹《钱起的学道经历与对道教非生命物质诗歌美学的开拓》(《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等文章也从不同的方面对钱起及其诗文进行了探讨。但总的来看,这些论著或重在考证,或重在题材,皆偏于一隅,未能顾及全人全篇,缺乏系统与全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王定璋先生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便以钱起及其诗文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殚精竭虑,沉潜其中三十余年,从校勘文字、考辨真伪的基础工作做起,进而注释原作、系事编年、撰写年谱和专题论文,最后完成了四十二万余字的煌煌巨著《钱起集校注》,筚路蓝缕,功不可没。《校注》共分三大部分,首先是对钱起诗文的校勘注释,这是全书的主体部分。其校勘异文,择善而从;注释原文,细致精准;征引材料,翔实可靠,颇见作者功力。其次是附录部分:“传志”与“时人酬唱”意在提供人们认识了解钱起生平经历及交游情况,“诸家评论”收罗自唐至清人们对钱起其人其诗的论析评价,《重出诗考辨》《诗作系年考》及《钱起简谱》更是依据史实,辨析真伪,提供人们知人论世,准确认识钱起诗文的可靠依据,材料丰富,是全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是《钱起诗评价》(代前言),这是全书的点晴之处。著者不仅全面系统地探、讨论析了钱起的诗文创作,而且独抒己见,在很多方面提出了自己超越前人的新颖之见。如著者根据钱起的生平经历把钱起的创作活动分为三个阶段:“即:及第前的求仕和漫游(天宝十载前);沉沦下僚时期(天宝十载至广德元年);入省为郎至谢世(广德元年至建中年间)。”并分别深入地论析了这三个时期钱起的诗歌创作,不仅明白清晰地理清了钱起诗歌不同时期题材内容的发展变化,而且探寻了钱起诗歌在思想艺术上对前人的继承与借鉴。作者以文本为依据,溯源探流,条分缕析,事实充分,说理深透,不乏真知灼见,故而为学界所认可。再如著者认为“钱起的创作活动经历了从盛唐到中唐的转捩时刻”,其诗歌表现出了这个转捩过程中的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色,那就是“幽深婉转,清赡流丽”,“圆润精雅,工于造句”,“新奇研炼,简淡自然”,是“属于艺术造诣高于思想境界的诗人”;他的诗歌“许多篇章(半数左右)思想性一般,但内容也还健康,格调高雅,艺术上却有独到之处。”这就从对钱起诗歌的解读中提出了自己的独特之见,言前人所未言,深刻新颖,不失为颇有开拓意义的一家之言。

校勘精审、注释准确是《校注》一书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校勘精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慎选底本,精校异文。钱起诗集,历代集录,皆为十卷。据万曼《唐集叙录》,知北京图书馆“有校旧钞本”,而“刻本,未见有宋元旧椠著录。莫友芝《郘亭知见传本书目》云:嘉靖间有卢龙渊刻本七卷。钱塘丁氏《善本书室藏书志》二十四,有一明活字十卷本,记云:‘右活字本,亦十卷,分五古、七古、五律、五言长律、七律、五绝、七绝,较席刻尤为整齐……所谓席刻,清康熙间席启寓琴川书屋刻《唐人百家诗》本也。”《四库全书》著录有内府藏本,亦为十卷,但“所编甚驳”,万曼认为“考功诗亦有待精校矣。”定璋先生《钱起集校注》就选择了时代较早而又“尤为整齐”的“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活字本《钱考功集》十卷本为底本”,这就保证了底本的质量,为“精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将底本“与《全唐诗》所辑诗互校,同时参照《唐人选唐诗》《文苑英华》《唐诗品汇》《唐诗百家全集》等”,精心比对,列出异文,斟酌取舍,择善而从:如《校注》卷四《裴迪南门秋夜对月》中“月满谢公楼”句,校云:“月满:《中兴间气集》作‘月上,《极玄集》作‘独上。”列出异文,未作判断,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判断。而同诗“鹊惊随叶散”句就不同了,校云:“鹊惊:原作‘鹤惊,从《中兴间气集》《极玄集》《又玄集》等改。”不仅列出异文,而且择善而从,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并指出其根据。这体现了作者对待异文既审慎严肃,不妄作结论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又眼光敏锐,敢于担当的灵活的做事风格。二是分类编排,去伪存真。《校注》一书在精校异文的同时,还依据《四部丛刊》本,“按诗体编次”。原集所缺诗篇,则据参校诸本补入,并注明来源,以便读者查勘比对,如《校注》卷一《送元使君》一诗,“此诗原集不载,此据《全唐诗续编》补入。”再如《校注》卷九《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注云:“原阙,据《全唐诗》补。”同卷《伤秋》诗注云:“此诗原集未录,据《全唐诗》补入。”正因为如此,《校注》一书无疑是目前收集钱起诗歌最为全备的精品之作,其功不可没。但著者对全集编排并非毫无保留地全部照搬,而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底本编排作有适当的改变,如“原集卷九《江行无题一百首》系钱起曾孙钱之作”,前人早已考辨证明,《校注》一书则将其编入附卷,并将“原集卷十(钱起五、七言绝句)改为卷九,以示区别”。其他混入钱起集中的唐代旁人之作,则一仍其旧,但却在“有关题注中略加说明或辨析。”如《校注》卷四《蓝上茅茨期王维补阙》一诗,校注云:“此诗复出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九储光羲名下。又赵殿成《王右丞集注》辑录此诗,署名储光羲。按王维为补阙乃开元晚期事,其时钱起未沾一命,且年未满三十,岂能在长者王维前妄称‘老年?此诗当为储作羼入钱集。”在依照底本的同时,又指出其是“羼入”的他人之作,考辨虽简明扼要,然事实充分,颇有说服力。《校注》一书注释亦精炼准确,颇有特点。注释地理,则多用我国现存最早而又较为完整的地理总志——唐代李吉甫所撰的地理名著《元和郡县图志》。如《校注》卷一《东阳郡斋中诣南山招韦十》诗中之“东阳”,注云“《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东阳县,望。西至(婺)州一百五十里。本汉乌伤县地,垂拱二年分义乌县置,取旧东阳郡名也。其地即今浙江省东阳县。”再如《校注》卷四《和蜀县段明府秋城望归期》诗中之“蜀县”,作者在注明“即华阳县,其地在今四川成都市东”后,就引《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一加以说明。以当时人所著释当时地名,可信度更高。注释人名,若钱起当时之人,则往往引用时人诗文以作依据,并参考今人研究成果作出判断。如《校注》卷三《送邬三落第还乡》诗中之“邬三”,注云:“邬三:邬载。天宝十三载登进士第(《唐才子传》《登科记考》)……岑仲勉《唐人行第录》:‘全诗四函钱起《送邬三落第还乡》,《纪事》二十七均以为邬载,《钱考功集》七作邬戴,古载、戴通用,实一人也。按刘长卿亦有《过邬三湖上书斋》诗……亦即此人。”或引用史书进行说明,如《校注》卷二《送李大夫赴广州》诗中之“李大夫”,注释在指出其是“李勉”之后,又引《新唐书》本传及《旧唐书·代宗本纪》和杜甫《衡州送李大夫七勉赴州》等相关材料进行说明,最后得出结论:“则此诗为钱起大历三年在长安之作。”诗史互为补充,征引可靠详实,则所注更为可靠准确。若注前代古人,则据有关典籍作简明扼要的解释,如《校注》卷一《同李五夕次香山精舍访宪上人》中“远公方觏止”句中的“远公”,注云:“东晋高僧”;又引《神僧传》六对远公作简要介绍后注云:“此以远公比宪上人。”这对读者准确理解全诗亦颇有助益。注释官制典章,则多据正史及相关典籍。如《校注》卷二《登胜果寺南楼雨中望严协律》诗注“协律”云:“掌管音乐的官员。《新唐书·百官三》:太常寺设协律二人,正八品上,掌和律吕。”又《校注》卷一《蓝溪休沐寄张八给事》诗注云:“休沐:官吏休假沐浴,即例假。唐制:十月一休沐,称为旬休(《唐会要·休假》)。给事:官名,即给事中。门下省属官,掌侍左右,分判省事。察弘文馆缮写雠校之课(《新唐书·百官志》)。”皆依史书典籍记载,持之有据,准确严谨。注释使事用典,则多据经史子集,指出其最早的原始出处,进而解读其诗中旨意。如《校注》卷一《卧疾答刘道士》诗“羽人寄柴荆”句,注云:“羽人,《楚辞》屈原《远游》:‘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注》云:《山海经》言有羽人之国,不死之民,或曰人得道,身生毛羽也。或谓仙人穿羽衣,故称羽人。此指刘道士。”既明其源,更释其意,简要清晰,颇为精准。

考证辨析,材料丰富是《校注》一书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在对钱起诗歌的注释中,定璋先生细究详察 ,用丰富的材料对诗作进行了编年,进而撰写了《钱起简谱》,这对知人论世,帮助读者了解并认识钱起及其诗歌无疑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如《简谱》中天宝十一载壬辰(752)年下云:“钱起在秘省校书。”接着便以钱起《李士曹厅对雨》诗为证,且云:“诗谓‘重城,即指长安之内外二城。李士曹,即京兆府士曹李翥。此时杜甫、高适、岑参、薛据、储光羲等人均在西京,且杜、岑、高、储等人是年同登慈恩塔,有题咏。岑参有《题李士曹厅壁画度雨云歌》……陈铁民、侯忠义《岑参集校注》谓李士曹即翥,且有考语:‘高适有《同李九士曹观壁画云歌》,和岑参这首诗同为五、七言各二句,当系同赋。高适又有《观李九少府翥树宓子贱神祠碑》《同崔员外綦毋拾遗九日宴京兆府李士曹》诗,知李九即李翥,当时任京兆府士曹参军……天宝十一载岑参与高适同在长安,本诗即是时所作。”又云:“周勋初《高适年谱》所述略同,并引钱起此诗,亦将高、岑、钱三诗系于天宝十一载下。准此,则钱起不仅与李翥有所往来,也当与高适、岑参有所过从。”依据谱主及同时代人诗歌,证以今人研究成果,材料翔实可靠,考辨充分有力,可谓不易之的论。再如《谱》中所考钱起在天宝末任蓝田尉,至宝应二年(763)夏入朝为官,亦材料充实,引证详备,精确有力。诸如此类在《校注》书中及《简谱》中甚多,故钱起诗歌的编年及钱起生平事迹便历历在目、清晰明白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人一目了然。《校注》一书还对钱起集中重出的诗歌进行了甄别考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今存《钱考功集》十卷,即使“尤为整齐”的底本明活字本,也并非全为钱起之诗,宋葛立方、明胡震亨及近人岑仲勉、今人傅璇琮等皆已指出,并对其中一些诗歌进行了考辨,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其集中仍羼入了其子钱徽、其孙钱的作品,还有储光羲、韩、赵起、严维、崔峒、白居易和杨巨源等人的诗作,重出互混的情况较为复杂,亟待清理。对此,《校注》以翔实可靠的材料细分缕析、考证辨察、详加甄别,尽可能作出自己较为准确的判断。如《奉和圣制登会昌山应制》一诗,《校注》在指出《全唐诗》记录此诗两属(钱起、赵起)的情况后考辨云:“此诗又载《文苑英华》卷一百七十一,令人费解的是《文苑英华》目录中署名作者是钱起,而书中题下却署赵起之名。再查《文苑英华》,于同卷又得钱起诗《和季员外从驾幸温泉宫》。《文苑英华》体例乃以诗歌内容为编次依据的,卷一百七十一均属‘应制之作,若同一作者所作的题材相同的诗歌载于同一卷内,仅标‘前人字样即可,遍览《文苑英华》也没有将同一作者之同一类型诗在同卷内分排两处者。由此可见,此诗当为赵起所作,而《全唐诗》的编辑者显然是发现了这一矛盾的,但未予认真辨析,造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两属现象。”《校注》考证材料丰富,辨析有理有据,结论自然也就准确可靠。如果一时尚不能得出结论,《校注》亦以科学的态度存疑并充分说明理由。如《校注》卷八《同程九早入中书》一诗注云:“此诗一作钱诗。徐《红雨楼题跋》云:‘(葛立方)《韵语阳秋》云:《钱起集》,鲍钦止谓昭宗时有中书舍人钱,亦起之诸孙,集中亦有所作也。中《同程九早入中书》《和王员外雪晴早朝》二诗,皆作无疑,盖起未尝入中书也。葛氏之说向为论者所引,然葛氏所持论据甚简,不能凡诗中涉及‘中书即排斥为他人之作。今姑存疑。”其后又在同卷《和王员外雪晴早朝》诗中更为详尽地申述了理由。《校注》辨析有理有据,结论也就顺理成章,自然令人信服。此外书末附录钱起传记及时人酬唱诗歌、自唐以来诸家对钱起诗文的评论,更为广大读者及研究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资料,弥足珍贵,值得重视。结尾,特赋绝句二首以贺定璋君:

国风毛郑楚骚王,伟业千秋各短长。

异代知音今又是,考功诗注更堂堂。

漫尝细品味滋多,厚力深功实可歌。

说与追踪来继者,剑锋不愧卅年磨。

作者: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诗歌
马元诗歌10首
诗歌写作怎样学?
诗歌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每一个“远方”都唱出了自己的诗歌
跟着诗歌畅游道里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歌论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