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基因史话

2016-12-03 20:19杨笑
文史杂志 2016年6期

杨笑

提 要:本文根据最新的人类基因发现和研究的数据与结果,结合自己在学习和钻研中的体会、创新,提纲挈领地描述了基因发现的技术和过程,以及在应用于研究人类起源和分布图谱方面的进展。

关键词: 基因发现;人类起源;迁徙图谱

有研究人员曾在科学杂志上刊文称,丝绸之路贸易、成吉思汗西征以及欧洲殖民扩张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可以在现代人类的基因中找到踪迹。这虽然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但仔细阅读,原来是研究人员利用世界各地95个民族近1500人的DNA(脱氧核糖核酸)数据,绘制出一幅过去4000年中人类基因交流的地图,为专业人员通过基因分析的方法“考古”历史事件提供了可能。参与此项研究的英国牛津大学博士西蒙·迈尔斯在一份声明中说:“DNA讲述了人类过去的故事,从中可以发掘人类历史的细节。”

这个DNA就是人类基因(gene)的化学本质,是基因的载体,因此只要从人的身体或接触物上提取到人的血样、肌肤、毛发、体液等,便可检测到对象的DNA,进而测试出其基因的成分。如此一来,科学家提出的可以从DNA中发掘人类历史的细节的理论,就不是荒唐之言了。

一、基因的发现和研究人类起源的应用

基因(gene)这个词,是在20世纪初由科学家创立的。该词得以创立,还应归功于现代遗传学之父、奥地利生物学家格雷戈尔·孟德尔(1822-1884)。孟德尔虽然未描述过基因,也没有使用过基因这个词,但这位奥地利传教士发现了遗传定律。他通过培育豌豆,发现在预先可测知的规律下控制的组合,父母可将其独特的身体特性遗传给子女,并认为在这一遗传定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遗传因子”。

真正第一次提出基因一词的,是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1857-1927),时间是1909年。约翰逊取希腊文“泛生论”(pangene)一词的后一音节gene,创造了“基因”这个词,并用这个术语代替孟德尔的“遗传因子”。其后,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1866-1945)和他的助手以果蝇作为实验材料,第一次将代表某一特定性状的基因,同某一特定的染色体联系了起来,创立了遗传的染色体理论,为基因学说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而首先用实验证明基因的化学本质就是DNA分子的,是加拿大生物化学家艾弗里(1877-1955)。1945年,他以肺炎链球菌作为实验材料进行细菌转化研究,结果说明,使细菌性状发生转化的因子是DNA(脱氧核糖核酸),而不是蛋白质或RNA(核糖核酸)。这一重大的发现在当时轰动了整个生物学界。到1953年,美国生物化学家沃森(1928—)和英国生物物理学家克里克(1916—2004),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1961年,美国生物学家尼伦伯格(1927—)等人成功破译了遗传密码,以无可辩驳的科学依据证实了DNA双螺旋结构的正确性。

至此,最初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的概念,通过摩尔根、艾弗里、赫尔希和沃森、克里克等数代科学家的研究,最终使生物遗传机制成功地建立在遗传物质DNA的基础之上。科学家们围绕DNA的结构和作用,继续开展研究,不断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

再往后,科学家便开始尝试用DNA分析和电脑技术研究人类历史,从而试图确定人类种族及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从事这种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就是通过对人类染色体基因的延续和突变节点,来追踪和发现某一人群或人类整体的迁徙、繁衍或者突然消亡的活动线索。

2005年4月,一项庞大的人类寻根计划在全球展开,由IBM赞助、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主持的“人类迁徙遗传地理图谱计划”,计划用5年的时间,通过分布在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地的多个实验室和大学专家来共同完成。具体的操作程序和方法就是,科学家们在世界各地采集数万份不同人种的DNA样本进行分析,追踪每一人群的活动路线,最终绘制出人类基因的谱图,从中看出人类起源、迁徙、分布、变化的历史。

二、世界人类起源和分布图谱

据参加“人类迁徙遗传地理图谱计划”的科学家斯宾赛-威尔斯说,地球人都曾属于同一个祖先,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分离、分化成不同的种族。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现代人,不论亚洲人、美洲人还是欧洲人,都是由东非直立人进化而来。他们约在距今5万-10万年前,从东非出发,开始向世界各地迁徙和扩散。

1987年,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瑞贝卡·坎恩破译了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妇女的线粒体DNA,发现现代女性的线粒体DNA均来自一位妇女,她大约生活在15万年前的非洲,被称为“人类的老祖母”。随后,分子人类学家又成功破译了男性遗传密码的Y染色体。通过研究,他们得出结论说,现代男性都有一个共同的、遥远的父亲或祖父,他生活的年代也应该是在大约15万年前的东部非洲。如此,根据女性的线粒体DNA和男性Y染色体的演变和分布的特点,我们可以对现代人类的起源和迁徙作如下描述:

大约15万年前,在东非分化出了很多人种与部落,其中就已经包含了现在的黑、棕、黄、白四个人种的祖先。大约10万年之前,那些棕色人、黄种人开始走出非洲,向世界各地扩散——因为当时地球处于冰川期,大部分陆地被冰川覆盖,整个海平面比现在低120米左右,许多海床裸露在地面,加之东非这块炙热的土地可供各部落攫取的食物有限,所以大批人群开始走出非洲。又过了两万年后,大约在8万年前,现代人的染色体基因出现了突变,证明当时的人类已通过北非进入了欧亚大陆。

大约在7万年前,现代人开始散布在欧亚大陆上。不过在他们到来之前,欧洲大陆上已经生活着一种被称为“尼安德特”的人群,他们比直立猿人要进步得多,有发达的大脑,脑量达1300毫升;能制造比较精致的工具,学会了人工取火;学会了埋葬同伴,把死去的同伴与石器一起小心地安葬。科学研究表明,尼安德特人是现代欧洲人祖先的近亲。从12万年前开始,他们统治着整个欧洲、亚洲西部以及非洲北部。但从距今约5万年到2万年之间,由于尼安德特人捕食的巨型动物开始在欧洲消亡,加之他们自身的语言及社会交流系统发展停滞不前等原因,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以及与现代人的竞争中,尼安德特人渐趋灭绝。

公元5万年前,在南亚和东南亚的陆地和岛屿上,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当时,棕色人生活在印度洋沿岸,在海边捕鱼,在滩涂上捡食贝壳,渐渐地占据了南亚和东南亚的陆地和岛屿。当时的海平面比现在要低很多,澳大利亚和伊利安岛等许多岛屿还与陆地连在一起,于是棕色人种得以到达这些岛屿,在其间生活、繁衍。不过,其间还有一个插曲,据科学家研究,在当时的印度尼西亚的弗洛勒斯岛上,生活着一种被称为“霍比特人”的矮人,他们身高约1.06米,大脑与黑猩猩差不多大小,但是能制作石器,可以猎杀矮象,真是不可思议!不过,在与现代人接触后,这些弗洛勒斯人也败下阵来,逐渐消亡了。其中,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规律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4万多年前起,先是棕色人种,后来又有黄色人种相继从东南亚北上东进,来到东亚大陆。由于到来的时间不同,人种不同,于是相互竞争又相互融合,结果是使人类制造工具的技能大大提高,采集和捕食各类食物的数量和种类愈来愈多,语言交流和知识储备的能力得到增强,人类社会的系统性进步愈发明显。如此,这些融合了的人群,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华北的峙峪文化、下川文化、虎头梁文化,东北的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西南的富林文化、铜梁文化、猫猫洞文化。

其后,这些人群继续朝周边迁徙,往西进入中亚,往东进入朝鲜、日本,向北穿过白令海峡踏上美洲,逐渐形成了分布在中亚、东北亚乃至南北美洲的现代人类的先民。再往后,大约从一万年前开始,在旧石器文化的基础上,世界上一些相对先进的人类活动点或人群社会,相继开始跨入新石器时代的门槛。人类进入到文明时代。

参考文献:

1.塔米姆·安萨利:《基因——人类最伟大的十个科学发现之八》,《北京档案》2003年第11期。

2.何平:《基因考古揭示欧洲人类起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3.麦克·毛伍德等:《人类史上的空白——弗洛勒斯大发现》,《华夏人文地理》2005年4月号。

4.史蒂夫·奥尔森著,霍达文译《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三联书店2006年版。

5.闾宏:《中国人的祖先源于东非》,《光明网》2005年05月10日12:09.

6.杰弗里巴勒克拉夫主编《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中文版),三联书店1985年版。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