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数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之我见

2016-12-09 23:40黄丽芳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10期
关键词:自主情境思维

黄丽芳

【摘要】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 “自主解决问题”应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通过建立民主、平等、新型的教学过程和模式,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中成长——从创设情境中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认知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开拓思维,深化应用,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要善于做一个领路人,要努力做到: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讨论,过程让学生自己经历,结果让学生自己感悟,应用让学生自己体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自主 情境 思维 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31-02

《新课标》提出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由此可见,解决问题的教学是小学解决问题教学的基础,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 “自主解决问题”应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通过建立民主、平等、新型的教学过程和模式,让学生在自主解决问题中成长。培养学生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 。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

数学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设置一定的思维障碍,学生面对新的、带有挑战性的、现实的、有趣的问题,需要运用数学的意识,发挥思维的潜能,深入的钻研、灵活的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创设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有力手段。

如我在一年级教学完6和7的计算之后,利用一年级学生喜欢童话故事中的人物的学习特性,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应用课件呈现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场景。 “你们认识图中这些可爱的人物吗?听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吗?”这时提出要求:“你能从这幅图中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同桌进行观察交流,由于学生对图画感兴趣,他们兴致勃勃地进行讨论交流,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很多符合图意的问题,并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更贴近思维实际,能更深层次地激发其探究的动力。

教学中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交流讨论,达成共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应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或数学知识来拓展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提出问题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切实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对知识的渴望,只有当他们迫切需要学习的时候,才能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

二、认知结合,鼓励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鉴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刚接触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往往感到畏惧,因此,“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必须着手于学生的生活实践,使之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例如我在教学求总数“解决问题”时,出示这样的例题:小明买文具盒用了9元,买铅笔用了6元,一共用了多少钱?这让学生一开始学习“解决问题”时就感受到解决问题来自于生活,消除了对解决问题的恐惧心理,所要解决的问题数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解题方法也就自然而然突破了,这样做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生活处处都离不开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走进现实生活,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节数学课,如果老师说得多,那么学生可能就只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我在一年级上期教学“9加几”时,应用课件呈现了开运动会的现实情境,以小朋友数矿泉水的真实场景做为本节课的知识切入点,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提出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箱矿泉水?”引导学生列出“9+5”这个算式,然后让学生自己思考后与同桌交流,运用自己的经验主动探究算法,并组织学生交流、总结算法。学生有的是摆小棒数数,有的是用“凑十法”,还有的从10+5=15类推到9+5=14。多样的算法既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优化算法,特别是在巩固练习时,学生能逐步体会并喜欢上“凑十法”。这样的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探究、讨论、交流等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提出,亲历问题的解决过程,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评价总结,内化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以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检验、评价,看看过程是否合理,结果是否正确。在总结评价时,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有无其他方法,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运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在一年级上册的一个拓展题中呈现了套圈游戏的场景,知道小红得9分,问她的3个圈可能套住了什么,学生一开始只想到每个圈套得不同的数,有“4、3、2”和“5、3、1”两种答案。师生评议后,我进一步激发:“谁还有不同的想法,”有一个孩子说:“4+4+1=9。”这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两个圈会都套得同一个分数的动物吗?”学生得出答案是肯定的。于是,又有了“3、3、3”和“5、2、2”这两种答案。这时我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已经达到目的了,可是,还有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5+4=9,有一个圈没套中。”多与众不同的想法呀!我没有立刻表扬他,而让学生讨论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在大家一致同意后,我们一起给予这个学生热烈的掌声。在问题解决后进行总结评价,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个性发展的目的。因此,总结评价应成为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它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评价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特别在学生解决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不应急于下定论,而应该鼓励、挖掘学生的自主性思维。例如,有一名学生在解决“ 小林买一台46元的玩具坦克,找回4元,他付出了了多少元?”时,得出的结果是“46-4=42(元)”。学生都笑了,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让他说是怎样想的,学生听了他的解题方法,一下子明白了他错在什么地方,纷纷举手帮他解决。这样一来,她就真正知道此题究竟错在哪里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知识来源于实践,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提供给他们合作的素材和机会。学生在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问题让学生自己发现,方法让学生自己讨论,过程让学生自己经历,结果让学生自己感悟,应用让学生自己体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喜欢学数学,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体会学习数学的快乐,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猜你喜欢
自主情境思维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实效性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让学习在复习课中真正发生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