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388株大肠埃希菌感染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016-12-09 08:45肖太富邵天波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年22期
关键词:烯类青霉埃希菌

刘 伟,彭 红,肖太富,邵天波

(1.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检验科 666100;2.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医院检验科 654600;3.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 650032)



·临床研究·

2 388株大肠埃希菌感染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刘 伟1,彭 红1,肖太富2,邵天波3△

(1.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检验科 666100;2.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医院检验科 654600;3.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 650032)

目的 了解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大肠埃希菌感染临床分布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 采用Vitek 2 Compact对该院2012~2014年临床分离2 388株大肠埃希菌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2 388株大肠埃希菌标本分布为:尿液占37.5%(896/2 388),下呼吸道占33.6%(802/2 388),血液占9.5%(227/2 388),分泌物占6.5%(155/2 388)。科室分布为:泌尿外科占19.5%(466/2 388),ICU占17.2%(420/2 388),普外科占12.8%(306/2 388),儿科占8.9%(213/2 388),内分泌科占5.9%(142/2 388)。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率为达63.1%,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哌拉西林和头孢唑啉耐药率分别为率为88.0%、72.8%、72.1%和70.1%。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CRE)检出率为0.7%。结论 大肠埃希菌为医院感染最主要致病菌,耐药情况日趋严重,临床应重视其流行情况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大肠埃希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率

大肠埃希菌是寄生于人体肠道的正常菌群,也是引起临床各类感染最常见致病菌之一。随着第3代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其对多种抗菌药的耐药性正不断增高,特别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逐年增多,甚至出现碳青霉烯类耐药菌株(CRE),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现对本院2012~2014年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进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及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控制提供帮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2014年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医院临床送检尿液、下呼吸道、血液和分泌物等体液标本分离的菌株。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规定接种和分离[1],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的重复菌株,按统一方案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1.2 仪器与试剂 试验中所用培养基、Vitek测试卡为法国生物梅里埃产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抗菌药物纸片为英国OXOID产品。

1.3 方法

1.3.1 细菌鉴定及药敏试验 除纸片扩散法(K-B法)补充纸片法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外,其余鉴定及药敏均用Vitek 2 Compact测试卡检测。质控菌株采用大肠埃希菌ATCC 25922和ATCC 35218、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霍氏肠杆菌ATCC 700323、产酸克雷伯菌ATCC 700324。

1.3.2 判断标准 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M100-S23折点标准判读药敏试验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Whonet 5.6软件统计分析数据。

2 结 果

2.1 临床分离菌株及分布 2 388株大肠埃希菌主要标本来源为尿液896株(占37.5%)、下呼吸道802株(占33.6%)、血液227株(占9.5%)、分泌物155株(占6.5%)、伤口拭子134株(占5.6%),见表1。

2 388株大肠埃希菌科室分布为泌尿外科466株(占19.5%)、重症监护室(ICU)420株(占17.6%)、普外科306株(占12.8%)、儿科213株(占8.9%)、内分泌科142株(占5.9%),见表2。

表1 大肠埃希菌标本来源分布

表2 大肠埃希菌科室来源分布

续表2 大肠埃希菌科室来源分布

2.2 药敏试验结果 2 388株大肠埃希菌中ESBLs阳性率为63.1%,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达88.0%,四环素耐药率为72.8%,哌拉西林耐药率为72.1%,头孢唑啉耐药率70.1%,头孢曲松耐药率66.0%,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率56.3%,环丙沙星耐药率52.4%。但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厄他培南、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仍保持较高敏感率,特别是碳青霉烯类药物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率依然在99%以上。CRE检出率为0.7%。2 388株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和耐药率,见表3。

表3 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和耐药率(%)

3 讨 论

大肠埃希菌是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也是引起临床各类感染最主要致病菌。随着第3代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其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不断增高,特别是产ESBLs菌株逐年增多,甚至出现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菌株,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大肠埃希菌感染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最主要机会致病菌,常引起泌尿系感染、肺炎、创面感染、败血症等[2]。本研究显示,大肠埃希菌主要引起泌尿系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创伤口感染、败血症和腹腔感染等,与其他报道结果相似[3-4],因此,相关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密切关注医院感染的好发部位,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发生。

临床科室分布以泌尿外科、ICU、普外科、儿科、内分泌科、血液科、肾内科、肿瘤科和感染科为主。其中泌尿外科、ICU、普外科、儿科、内分泌科、血液科和肾内科感染率较高,泌尿外科及ICU可能还与有创治疗和机械通气有关。当地气候条件为热带雨林气候,所以,大肠埃希菌感染高发临床科室相关医护人员应引起重视,加强护理,加强手卫生,预防与控制大肠埃希菌医院感染发生。

由于产ESBLs菌株质粒在携带ESBLs耐药质粒时,也可携带耐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等多种耐药基因,导致耐药基因在种属内扩散传播,使大肠埃希菌产ESBLs株表现出多重耐药性[5-6]。最新研究认为,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胺酶类抗菌药物耐药的最主要机制是质粒介导的ESBLs破坏青霉素类及头孢菌素类的β-内酰胺酶环,使膜孔蛋白减少或缺失,形成生物被膜[7]。本研究发现,2 388株大肠埃希菌ESBLs阳性率为63.1%,与其他报道结果相当[8]。随着CLSL M100文件更新,ESBLs检测已不再是大肠埃希菌常规检测[8],为了预防和减少大肠埃希菌医院感染的发生,临床除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外,还应加强对产ESBLs菌的监测,控制大肠埃希菌产ESBLs菌的播散。

本研究发现,本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哌拉西林和头孢唑啉耐药率均在70.0%以上,与其他报道有较大差距[9-13],根据原卫生部(2009)38号文件《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上述抗菌药物不能作为临床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的经验用药。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是高效、广谱、低毒性和高稳定性的β-内酰胺酶类抗菌药物,也是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抗菌药物,在治疗产ESBLs和头孢菌素酶(AmpC)的多重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引起感染方面卓有成效。近年来,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大量应用,CRE不断出现,其主要原因为产碳青霉烯类酶[14]。本次监测中发现,本院大肠埃希菌CRE检出率达0.7%,而CRE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带来严峻挑战,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大肠埃希菌是引起医院感染的最主要致病菌,其ESBLs检出率、CRE检出率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都因地域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因此应加强大肠埃希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更好参考依据。此外,本院大肠埃希菌中检出CRE,进一步提示应严格控制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同时还应加强临床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手卫生制度的落实,严格无菌操作,按照消毒技术规范要求采取相应消毒、隔离措施,减少医院感染。对疑似感染患者,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及时采集相关标本送检细菌培养,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减少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压力。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890-920.

[2]刘锡光,何晓青,洪秀华,等.现代诊断微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19.

[3]陶运娟,周跃,刘连庚,等.血流感染病原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9):1228-1230.

[4]苏静,苗佩宏,厉青,等.不同标本来源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J].中国药师,2015,18(2):264-266.

[5]张智敏,邱卫强,王瑞.泌尿系感染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61-63.

[6]Cai JC,Zhou HW,Zhang R,et al.Emergence of serratia marcescens,klebsiella pneumoniae,and escherichia coli isolates possessing the plasmid-mediated carbapenem-hydrolyzing beta-lactamase KPC-2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of a Chinese hospital[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8,52(6):2014-2018.

[7]李倩妮,王文军,周麒,等.2007~2011年3种常见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变迁[J].山东医药,2014,54(16):78-80.

[8]张秋桂.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4):457-458.

[9]胡付品,朱德妹,汪复,等.2011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2,12(5):321-329.

[10]杨自副,陆琼慧,朱晓燕.某院2010年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22):2824-2826.

[11]朱任媛,张小江,赵颖,等.CHINET 2011年北京协和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2,12(6):428-434.

[12]朱德妹,张婴元,汪复,等.2010年上海地区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1,11(6):436-445.

[13]陈晓,张伟丽,杨青,等.Mohnarin 2010年报告:西南地区细菌耐药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3):4927-4932.

[14]梁慧,彭国均,张薇,等.产KPC型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临床和微生物学特点[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3,13(2):143-146.

10.3969/j.issn.1673-4130.2016.22.049

A

1673-4130(2016)22-3209-03

2016-04-12

2016-06-18)

△通讯作者,E-mail:shaotianbo836@sina.com。

猜你喜欢
烯类青霉埃希菌
1起ICU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522例产ESBLs大肠埃希菌医院感染的耐药性和危险因素分析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三种方法联合检测在非HIV感染儿童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应用
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产IMP-1型碳青霉烯酶非脱羧勒克菌的分离与鉴定
新型三氮烯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尿液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I类整合子分布及结构研究
珠海地区妇幼保健院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基因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