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风可学 学风可师

2016-12-12 18:11查晓红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于永正交际作文

《于永正:忆师友、谈人生》是我最近反复阅读的一本书。这本书文风恬淡质朴,内容真实感人,具有丰富的意蕴和极强的可读性。

阅读中,走进于永正的过往人生及教育经历,和于老师一起回忆师长、走进小语名师、盘点人生历程,聚焦于永正成长历程中的“重要他人”,感悟于老师丰厚的教育人生,探寻于永正独特的成长路径,希望为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可参考的信息。

一、“努力按照我崇拜、敬爱的老师塑造自己。”

张敬斋是于永正的小学语文老师,张老师让于永正崇拜之处甚多:字写得好,课文朗读得好,画画画得好,京胡、二胡拉得好,歌和京戏唱得好,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态度好。当然,还不止这些。张老师还给学生画奖状,在作文本上画波浪线,教学生拉京胡、唱京戏,带学生在操场上挖沙坑,搞活动——演活报剧、爬山、为梨花授粉掐花、慰问军烈属……张老师用朴素的教育观与自觉的课程观,书写着最美的素质教育篇章,让于永正对读书、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于永正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徐州第七中学读初中时,语文老师李晓旭在于永正的作文上写下批语:“此文有老舍风格,可以试投《中国青年报》。”受李老师的影响和鼓励,爱上读书与写作,同时,喜欢上了国画,立志当一名作家。从此,读与写成为于永正生命的一部分。李老师知识渊博、讲课幽默,让于永正又产生做一名教师的想法,并暗暗下决心:“说话,力求像李老师那样清晰,畅达,有幽默感。写文章,力求像李老师写的那样朴实无华,淡而有味。”

师范时,数学老师徐惠通有“三绝”——课讲得绝,字写得绝,京胡拉得绝。从徐老师身上,于永正感悟到:“当一个受学生爱戴的老师,身上要有点艺术细胞。”美术老师郭宁兆曾在徐州七中工作,每年中秋节,都会给几个从七中考过来的同学赠送一块月饼。善良温柔的郭老师,让于永正产生了美好的心愿:“郭老师把爱给了她的学生,我将来也要把我的爱给我的学生。”

“见贤思齐”——正是这些才华出众、善待学生的优秀教师,使得于永正心生崇拜、敬爱之情,并召唤他努力按照崇拜、敬爱的老师塑造自己,并在实践中倾力诠释“以情教书,以情育人”八个字。

二、“三人行必有我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赠爱徒查晓红,于永正。”——这是于永正老师在《于永正:忆师友,谈人生》一书扉页上的题字。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其后还有一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要学习他人的长处,并以他人的缺点引以为戒。虽然知易行难,但师傅做到了!

《忆霍懋征老师》一文中记录了这样两段文字:“每篇课文都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感悟它,通过读去品味它。语文教学一定要有整体观念。”“不要机械释义、说教。要把字形和字义结合起来,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记忆、理解。”霍懋征老师对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带给于永正被认同的喜悦与满足,并给予他前行的动力与方向。

于永正从《人民日报》的长篇通讯《斯霞和孩子》中,读出了什么叫“爱的教育”。听斯霞老师执教《乌鸦喝水》,进一步感受到:“爱”不是笼统的,是具体的、细微的,是“尊重”的自然流露。与斯霞老师交谈,于永正记下了斯霞老师的话:“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的训练。好多词语讲不清,读好就行了。我教过一篇一年级的课文,最后一句是:一阵风吹来,好不凉爽啊!怎么又‘好又‘不?对小朋友来说不好讲,读好就行了嘛。”斯霞老师的话语平易简单,却又生动鲜活,让于永正明白了怎样教儿童学语文。

于永正的成功离不开以张庆先生为导师的徐州团队。《张庆外传》一文给我们描述了这位德高望重的语文教学专家——每天上下班两个小时时间,用来背诗词;每周至少写一篇稿子,而且要争取发表;用“穿西服打领带,驴戴鲜花都好看”等形象的比喻,道出“多媒体运用要适当”“语文教学读是最重要的”等观点;苏教版教材印刷前夜,发现震“撼”一词出现错误,使得教材没有留下遗“憾”;患白血病后,提出“不怕死,争取活,活得好”九字方针,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最终战胜病魔;抗癌成功后,潜心研读《道德经》《易经》等经典。张庆先生“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的治学品格与宽厚平易的精神风貌令人景仰,因此,于永正一直称他为“导师”。

20世纪80年代,张庆老师提出以活动为中心,以交际为手段进行综合的说写训练的作文构想。后来,中央教科所研究员潘自由先生在研究分析语文特殊矛盾和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后,提出“语文最本质的属性是言语交际性”。于永正深受启发,开始进行“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实验,其核心理念是“从社会言语交际实际的需要出发,为社会言语交际的需要服务,进行综合的说、写训练”。1985—1996年间,于永正带了两轮实验班,取得丰硕的成果。其中,“言语交际”部分写入“语文课程标准”。1990年,中国教育电视台拍了三集报道于永正“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改实验的电视片,并向全国播出。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正是身边那些志同道合的教育家、实践家,无形中给予他影响与滋养,于永正如蜜蜂般吸吮着丰富而甜美的营养,并用他的智慧与行动培育当代儿童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课堂上,情智共生的语言、妙趣横生的表演、声情并茂的朗读、清秀俊逸的板书、栩栩如生的绘画,生动鲜活地诠释其独树一帜的情趣教学风格,成为中国语文教学的引路人,被杨九俊先生称为“语文教学艺术大师”。

三、“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教育的第二个名字叫‘激励。”

在于永正教学思想与人格魅力的“影响”与“激励”下,全国各地的弟子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山东潍坊、江苏徐州等地区出现“小语名师群”现象。

《于永正:忆师友,谈人生》一书中收录了多篇描述弟子教学特色的文章。有用勤奋与智慧收获许许多多“双金”的孙双金;有苏霍姆林斯基式的“草根”校长——薛法根;有闻名遐迩的“素读”倡导者陈琴;有勤读书、善思考、爱研究,并深受学生爱戴的刘杰;有相互关爱,和学生共读共写共成长的“成长日记”倡导者查晓红;有创建幸福教室的“拼命三郎”——李虹霞;有善于学习、勇于实践、注意总结的李建忠;有热情平易、谦逊坦诚、刚毅自信的王玲湘;有知识广博、思考深刻、做人洒脱的陈曦;有拥有大语文课程观的“最美教师”——张芬英。从众多弟子身上,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于永正老师以生为本、勤奋执着的教育品格与求真务实、知行合一的精神风貌,已悄然传承并根植于他们的教育理解与行动之中。

如今已75岁高龄的于永正老师,从不坐而论道、纸上谈兵,每有所思,必付诸笔端;每有所得,必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他是真正的实践家,是善于思考、不怕吃苦、不怕麻烦、并善于总结的实践家。

“师风可学,学风可师”。于永正宽厚博大的教育情怀,孜孜以求的教育信念,坚守课堂、勤智共生的成长路径,勤勉好学、勇于实践的教育品格将永远铭刻我心,并成为青年教师成长的“范本”,激励后辈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努力向上,不断向前。

猜你喜欢
于永正交际作文
两块磁的交际
于永正:短暂与永恒
风正一帆悬
于永正从教年记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
Ways of Communication
情景交际题实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