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016-12-12 16:13孙正虎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

孙正虎

摘 要:创新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高品位的思维品质。它能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境、新问题之中,最能适应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的心理。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自己的天地里,放开手脚,动脑探索,动手创造,积极地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真正成为探索创造的急先锋,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境;加强思维训练;发展求异思维

创新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高品位的思维品质。它能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思路、新情境、新问题之中,最能适应学生带有理性色彩的好奇求新的心理。 前苏联教育家、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创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自己的天地里,放开手脚,动脑探索,动手创造,积极地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真正成为探索创造的急先锋,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发明创造的出发点和基点。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首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态度,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最后再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观察问题,从而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二、学会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

质疑是创造力的活水源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观察、质疑,鼓励学生提出各种疑问,并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从而发现真理,解决问题。

三、学会猜想,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猜想是创造力的桥梁。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 是人们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人们通过观察产生疑问,而疑问需要创造性的解决,还要借助猜想。因此教师要善于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例如在定理、定义、法则等概念性的教学中,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猜想活动,合作讨论,设想别人从未有过的结论,提出可能的假设或者较好的解决方案,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积极地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的责任在于把学生的好奇心成功转移到探求科学知识上去,使这种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小学的性质”时,设计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5、50、500、的后面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他们连接起来?学生为之感到新奇,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得到5元=50角=500分,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到5米=50分米=500厘米,此时教师提出能不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格式表示出来,于是学生就得出5元=5.0元=5.00元,5米=5.0米=5.00米,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学习的“小数的性质”,这样的情境创设,形成悬念,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

五、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进行一题多变,设计多样化的问题,不仅可以将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加以改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目的,更应该强调一题多解,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合理地设计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思考,就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如教:“女生相当于男生的7/8”这种具有发散性的应用题时,教师就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思考:①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8/7;②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1/7;③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1/8;④男生人数是男女生总数的8/15;⑤女生人数是男女生总人数的7/15;⑥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总人数的1/15……等等。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这类具有发散性思维的内容很多。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分析,就能设计出许多发散思维的问题,借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设计陷阱式问题与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批判思维能力密切相关,教师要十分注重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比如再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以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因为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把这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那么,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180°÷2=90,正确吗?”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是正确的,而忘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这一道理。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错例进行分析就可以加深他们对三角形内角和及面积公式的正确理解,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3.设计互逆问题与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与反向思维能力相关联。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反向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个问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对小数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进行观察、比较,得出结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相应扩大10倍、100倍、1000倍……”,那么,反过来又会怎样呢?学生会很快地回答:“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来的数相应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在此类的思维训练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在顺向和反向的积极调度过程之中,得到良好的逆向思维的训练。

4.设计探究式问题,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学生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提出新的解题方案或程序,并创造新的思维成果。如独特的见解、新颖的解法等等,都是创思维的突出标志。而这些创造性思维的产生都不同程度的来源于教师设计的探究式问题的启示与引导。如教师可让学生去思考:“有两根同样长的钢材,第一根用去它的2/5,第二根用去2/5米,剩下的那一段长?为什么?”按照常规解法,要求剩下的钢材哪一段长,必须先知道两根钢材原来有多长与分别用去多少米。但钢材原长不知道,这道题似乎不能解了。这时教师就应设计探究式问题来启发学生,在怎样的条件下,用去的钢材会一样长?又在怎样的条件下,用去的钢材不一样长?这种探究式问题的提出,就能充分地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最后找到解答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六、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

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学生创造力,不仅要善于观察,勇于质疑,富于猜想,而且还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即求异思维。其异思维过程不是原原本本沿着发现过程进行,而是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结构形式、不同耦联关系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要解放思想,鼓励学生敢于打破“陈规”思考,不被“成见”束缚,善于多方位观察,多层面分析,个人具有独特见解,不“人云亦云”。例如在问题解决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探讨一题多解,拓宽思维领域,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加快思维进度,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猜你喜欢
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法在大学课堂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让化学课回归生活的实践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