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非艺术专业的影视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以上饶师范学院和赣南师范大学为例

2016-12-15 02:12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20期
关键词:艺术类纪录片影视

杨 剑 尹 睿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

普通高校非艺术专业的影视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以上饶师范学院和赣南师范大学为例

杨 剑 尹 睿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

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高校影视人才的培养步伐。但目前,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普通高校,影视艺术教育的发展情况却不容乐观,尤其在非艺术类专业,影视艺术教育几乎被忽略。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影视艺术课程设置,已成为当下摆在这些高校教育者面前的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非艺术专业;影视艺术;课程设置

早在电影艺术尚未完全成熟时,贝拉·巴拉兹就已经指出电影是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半个多世纪前,他就大声呼吁应当在学校开设电影课程,加强电影艺术的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才开始在大学开设电影课程,到90年代我国终于有上百所大学开设了各种影视课程。2006年3月8日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下面,笔者主要通过对江西的两所普通师范院校的研究,来分析其非艺术专业的影视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情况。

1 现状和问题

2010年前后,江西省本科院校影视艺术类专业犹如雨后春笋,以井喷式速度出现。例如,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艺术、戏剧与影视文学等。随后非艺术类专业也逐渐开设影视艺术方面的专业课和公选课,这其中比较普遍的专业有外国语、教育技术和新闻传播学。相较于国内的211、985等综合院校,上饶师范学院和赣南师范大学在公共艺术教育,尤其是影视艺术教育方面虽然起步较晚,发展较慢,但是通过近些年的不断探索和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公共选修课。

笔者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的研究,详细并经分析上饶师范学院和赣南师范学院的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务处公选课文件,实地走访、咨询两所院校的教务处工作人员和专业教师,具体了解两所院校非艺术专业的影视艺术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见表1、表2)

表1 上饶师范学院非艺术类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表2 赣南师范大学非艺术类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通过以上两个表格的归纳整理,不难发现以下三点突出问题。

首先,非艺术类专业对于开设影视艺术课程不够重视,缺乏对影视学科的了解。以上两所院校开设了影视艺术专业的非艺术专业,主要集中在新闻学、教育技术学和数字媒体技术,这些学科其实按照大的范围来划分,也应该属于传媒类,影视专业课的开设更多是源于其专业本身的需要。而其他大文科诸如语言类、历史地理类、法律政治类、理工科类几乎没有开设专门的影视艺术类课程。尤其是英语和汉语言文学此类一级学科,目前国内上至985、211高校,下至甚至高职、大专院校,都越来越重视影视艺术对于其他学科尤其是语言类学科的辅助作用,并且将影视类课程定位为专业选修课。相对来说,江西高校在这方面的意识相对比较落后。

其次,通过笔者近些年的教学实践及对其他院校同行的调研采访发现,虽然现在高校都普遍开设了影视类公选课程,但学生对此往往是功利心过强,甚至完全是为了补足学分而无奈应付,学习兴趣和着重程度无从谈起。另外,公选课开课的影视教师专业性不强,很多都由中文系或者新闻学科的老师开课,其他专业背景的老师也会从自身学科的角度,开设一些影视课程,如动画数码专业老师往往会开设诸如“好莱坞电影中的特效”,生物学老师开设“纪录片中的多样生物”,影视课程往往成为了上课工具,缺乏统一规划和系统布局。更有甚者,有些老师是为了挣些课时费或完成工作量而应付了事。相反,即使是一些专业的影视老师,在教授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把公共影视艺术课程进行专业化讲授,使大部分没有影视艺术基础的学生难以接受,教学效果不好。

最后,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影视艺术教育是高校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育和个人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当下,一些普通高校还处于探索阶段,未能基于影视艺术教育和课程设置的规律设置相关通识课程,更多是出于本学科的需要和公选课开课的需求,或盲目性开设,没有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课程设置的同质化现象严重。

2 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学生的生活过程就是其学习过程,任何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力量,不论是科学还是艺术,尤其是艺术,都被认为应当受到学校重视的。”同样,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对当今中国影视教育格局也有自己的观点:“影视艺术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影视艺术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综合艺术,广泛地融合了文学、音乐、绘画、历史和地理等学科。作为“最年轻、最有潜力”的艺术,在普通高校教育中,开设影视类艺术课程,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对于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一,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完善了其知识体系结构。非艺术类的学生基于其专业培养的限制,主要课程几乎是围绕其自身专业进行开设的,这样的培养模式很容易局限其学术视野,僵化其研究思路。影视艺术的综合性特点,正好弥补了这部分缺陷,为非艺术类专业学生打开了另一片蓝天,使其可以触碰到当下各个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搭建其四通八达的研究之路。

第二,提高了审美能力,健全了人格品质。百余年的影视艺术已经诞生了大量的经典作品,这些都是人类宝贵的艺术财富。《黄土地》中那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沉重与坚韧;《话说长江》中壮美的神州大地,不禁让观众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而《辛德勒的名单》,则让观众深刻领悟到了那种恒久不变的真挚友情、百折不挠的灵魂铸炼和生生不息的命运之火。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通过专业老师的讲授,必然会极大地震撼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让他们抛弃那种“艺术课程无用论”的偏见。

第三,是未来大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上越来越富足的人们,精神世界却被远远地拉在了后面,焦虑、孤独、恐惧等心理疾病越来越困扰着现代人。清华大学著名教授施一公就明确指出智商其实是最不重要的能力,“智商和情商的同步培养”也开始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课题,而影视艺术正好顺应这一时代趋势,成为大学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快速发展阶段,物质财富几何式增长,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让人们几乎没有时间停下来等待身后的灵魂。而这股炙热的社会浪潮,显然已经开始强烈地冲击着原本宁静的象牙塔高校。如果能科学有效地开设好影视艺术课程,肯定会使其成为阻挡这股浪潮的一股清流。

3 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考

上饶师范学院和赣南师范大学作为两所普通类地方高校,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仍是以师范教育为主要培养方向。近些年,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更好地为地方服务,许多影视类、传媒类专业相继开始创办,影视艺术教育也逐步扩散至其他非艺术学科。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影视艺术的辅助作用?如何更科学地进行课程安排?如何妥善解决之前分析的系列问题?这里笔者将结合以上两所院校影视艺术教育在非艺术专业的实际情况,谈几点思考。

第一,巧用、善用纪录影片,丰富教学目标,引入实践教学模式。目前,非艺术类专业的教学目标非常清晰,就是培养专业人才,所以导致了所有的课程设置都是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这样容易忽视其他公共学科的辅助作用。影视艺术教育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短板,首先应从教学目标开始改革,加入包含影视艺术教育在内的全方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中可设置相应的纪录片欣赏课程,如园艺、园林、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等应用型专业在课程设置中设置阐释型纪录片或观察型纪录片欣赏课程,教师可综合运用丰富的纪录片库材,将纪录片中涉及的丰富专业知识穿插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视野和教学模式将会得到极大的拓展。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和教辅材料,生动、专业且种类繁多的纪录片宝库以丰富的题材、直观的影像和详实的解说,为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打开了另一扇窗户,如园林、

园艺专业教师可供提取素材的国内外纪录片,就有央视纪录频道的《园林》《圆明园》《美丽的中国(园林篇)》《苏州园林》,英国的《英国公园史》《花花世界》《黄石公园》《野草的妙处》等。每部纪录片片长从48~151分钟,涉及到园林、园艺方面美轮美奂的镜头就有上百万个,任何一幅镜头既是鲜活的园林、园艺影像大观,更可截图为静态图片(JPEG、BMP、TIFF格式),也可以制作动态图片(GIF格式)供教师上课使用,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动手描绘、制作、勾勒、提取影片中的相关内容,以加深记忆和提高动手能力。影像中富有诗意的讲述和真实的记录完美结合,不仅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更对自己所学专业报有希望和理想。不同学科门类的代表纪录片见表3。

表3 不同学科门类的纪录片

第二,利用精品公开课课程,开拓多种文化语境下的专业学习视野。公开课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大范围地在互联网传播为教师利用教育资源打开了一面全新的窗户。公开课种类繁多,几乎涉及的所有的学科门类,且都为国内外大学的著名学者所制作的专业课程。国内部分如华南理工大学吴庆洲教授、冯江副教授开讲的《建筑历史》,浙江大学李铎教授冯凤琴教授讲授《食品安全与营养》,浙江大学郑树森院士开讲的《肝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南开大学孙立群教授《纵谈中国古代前期史》等数量庞大的精品公开课教程,国外部分上线资源持续增加,内容涉及法学、医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和历史等,美、英等著名高校的学者、教授的精彩授课为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拓宽学术视野提供了丰富的食粮。此外,由于语境、文化、教育理念有较大不同,学生可以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充分调动自身所学进一步融会贯通,这对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长大有裨益。

文理并重,又广又专。上饶师范学院和赣南师范大学,影视艺术教育在非艺术类专业几乎还处于萌芽阶段。未来改革的趋势,不仅要在全校各个专业普及性地开展影视艺术教育,在语言类和一些理工类专业还应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门的影视艺术专业课。

第三,加强校园影视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影视艺术修养。好的艺术需要好的观众。积极推进校园影视文化建设,举办形式多样的影视创作比赛。既能在短时期内迅速扩大其在学生之中的影响力,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又能潜移默化地培养一批有着一定影视文化修养的目标受众,为将来的影视艺术课程开设打下良好基础。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的影视艺术教育迅猛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培养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影视人才,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但这些成绩主要集中在几所知名的影视院校,在很多欠发达的地区普通高校,影视艺术专业才刚刚起步,而在非艺术类专业的影视艺术教育则几乎被忽视。能否承担起影视艺术教育的重任,不仅需要思考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等具体措施,更重要的是理念和行动并重,并且从现在开始。

[1]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龚蓓.基于创新人才培养下的电影艺术与校园文化融合研究[J].影视教育,2016(9).

[3]肖雪梅.再论影视鉴赏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新闻界,2012(12).

2011年江西省级教改立项项目,普通高校非艺术专业影视艺术教育课程与教学目标研究(项目编号:JXJG-11-16-11)。

杨剑(1978-),男,江西上饶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地方电视台;尹睿(1988-),男,江西吉安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节目策划。

猜你喜欢
艺术类纪录片影视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艺术类专访心得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