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婴撮要》医案赏析

2016-12-16 17:48李奕祺王尊旺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福州350福建中医药大学闽台中医药文化文献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
福建中医药 2016年3期
关键词:益气汤医案病案

李奕祺,王尊旺(.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福建中医药大学闽台中医药文化文献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

《保婴撮要》医案赏析

李奕祺1,王尊旺2
(1.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2.福建中医药大学闽台中医药文化文献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122)

《保婴撮要》;医案;赏析

《保婴撮要》刊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是薛铠、薛已父子共同完成的一部儿科专著,凡二十卷。该书不仅收录的小儿病种比较全,而且附有大量的医案,是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著作。《卷六·发热》篇中有2个病案很特殊,是由病人家属在刊刻书的过程中因为亲身体验出于感激而加入的,病案资料相对更完整更生动,值得赏析。

病案1嘉靖癸丑闰三月,渠下第北归,犬子麟孙方病,泻不食,遍体如焚,胸满腹冷痛,日夜不成寝。或投以山楂、枳壳,中气愈弱,泻愈甚。不食至累月,日进米饮一半瓯,或糕饵枣栗少许。稍过节度,则肢体热益壮,腹痛不解,奄奄喘息,旦暮不保矣。立斋先生枉视之,则曰:此胃虚不能纳,脾湿不能运,病在戊巳,深且久,兼木气所乘脱。服攻治之药,则殆矣。亟用补中益气汤数,里热稍退,泻不食如初。先生复曰:此勿亟,惟胃气渐复,湿渐除,当自得效耳。改用六君兼补中汤,仍服八味丸生命门火,以滋脾土。如是三月,诸症悉退,纳谷倍常日。惟稍遇形役,或记诵心劳,则潮热喘发。先生复授以归脾方加栀、柴二种,热寻止,形气日充。

甲寅七月,偶触暑饮冷,前症复作,间发疟疾,热昼夜不止。先生曰:此虚寒逼阳,法当舍时从症。用补中汤多加炮姜,益以生姜二两,及口而疟止,面色青黄相错,更患痢。或谓参、芪、炮姜不宜。先生哂之,且曰:此固虚弱自利耳。往尝谓戊巳受病,木气乘之,此青黄二色,非正形耶!仍用补中益气多加柴胡、参、术,数日而痢止,余症亦渐解脱。惟吾儿襁褓失母,渠每姑息之故,其性外温而中易怒。渠少孤,遭家多难,藜藿恒不充,儿幼多病失调养,故形怯而胃弱,致疾之原,其所由来者渐矣。先生洞微烛幽,知其病深且久,而坚持独见,以祛攻治之惑,吾儿再造之慈,何幸得此于先生哉!先生之曾大父与先廷评公为中表兄弟,先君与先生同宦游京师,末年尤敦泉石之雅。先生盛德,及于犬子,能使先人后嗣永存,区区志感,诚不能尽万分之一也。是岁冬十月望,眷晚生张慕渠顿首顿首。

医案赏析

此病案很完整,跨时1年半,可分为2个部分。第1部分是发热的病案。患儿腹痛、腹泻,发热、纳差月余。根据治疗又可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升阳除热为先。此时热甚,“遍体如焚”,饮食“稍过节度,则肢体热益壮”,虽“腹痛不解”,“胸满腹冷痛”,不用攻伐之品,先生根据病程分析,“胃虚不能纳,脾湿不能运”,采用李东垣的升阳除热法,治疗“亟用补中益气汤数剂”。补中益气汤治中气虚弱,体疲食少,或发热烦渴等症。薛已在《卷九·虚羸》补中益气汤方中按曰:“前方若因药克伐,元气虚损,恶寒发热,肢体倦怠,饮食少思,或兼饮食劳倦,头痛身热,烦躁作渴,脉大弦虚,或微细软弱,或寸关独甚者,宜用之。凡久病,或过服克伐之剂,亏损元气,而虚症悉具者,最宜前汤。若母有脾胃不足之症,或阴虚内热,致儿为患者,尤宜用之。”可作为此病案用补中益气汤1个非常好的注解。对于“病在戊巳,深且久,兼木气所乘脱,服攻治之药,则殆矣”,补中益气汤药后泻减热退。对于此发热重症,治疗急补重补,用药“亟用补中益气汤数剂”,此“亟”、“数”可见一斑。治疗的第2阶段脾肾并补,益火补土。病虽热退泻减,但由于病程长,治疗宜缓,脾肾并重,并以补火生土,充分体现其重视温补的法则。“此勿亟,惟胃气渐复,湿渐除,当自得效耳。改用六君兼补中汤,仍服八味丸生命门火,以滋脾土。”,“如是三月,诸症悉退,纳谷倍常日”。治疗的第3阶段“惟稍遇形役,或记诵心劳,则潮热喘发。先生复授以归脾方加栀、柴二种,热寻止,形气日充。”归脾汤治脾虚弱损,健忘惊悸等症,加栀子、柴胡清泄肝热,以治土虚木乘。

本案记载的后半部分实际上应作另1个医案,因为距前次发病已过1年半矣。病时值暑月,“偶触暑饮冷,前症复作,间发疟疾,热昼夜不止。”“面色青黄相错,更患痢。”先生不拘于暑时,更不拘于痢症,而是根据患者病史分析其病因乃是脾虚木乘,辨析其热是“虚寒逼阳,法当舍时从症。用补中汤多加炮姜,益以生姜二两”,须知此时是七月暑天,病人“热昼夜不止”,虽“及口而疟止”,但“更患痢”,犹能坚持用参、芪、炮姜,则属不易,若非辨识精准,确有定见,难建伟功。先生独具慧眼,分析此痢为虚,面见青黄二色,是土虚木乘之象。对于不同治疗意见,先生充满自信,“先生哂之,且曰:此固虚弱自利耳。往尝谓戊巳受病,木气乘之,此青黄二色,非正形耶!仍用补中益气多加柴胡、参、术,数日而痢止,余症亦渐解脱。”借用患儿父之言,分析其从小失于调养,脾胃虚弱,肝木易郁为其病本。“先生洞微烛幽,知其病深且久,而坚持独见,以祛攻治之惑”。急病急补,补阳为先,先生重视温补脾肾阳气,这是临证危急重症反复实践的宝贵经验所得。

病案2嘉靖甲寅,敬臣之女,年十二,患脾胃素弱,自夏入秋,时泻时止,小腹微痛,至八九月间,遂成疳积之症。发热凡二十余日不止,汗泄热解,汗已复热,自中脘至小腹膨胀坚直,大便溏,气喘咳嗽作嗳,俱昼轻夜重,彻夜烦躁不睡,鼻塞眼暗谵语,其母以为必死矣。立斋先生诊之曰:脉浮大而无根,此大虚证也,非独参汤不可。乃用参一两,加熟附三分,煨生姜三片,日进二剂。仍并渣服之,大下疳积,其气甚腥,腹渐宽,热渐减,脉渐敛,然手犹寻捻不已,鼻孔出血。先生曰:此肝证也。煎六味丸料与之一服,如脱。乃昼服独参姜附汤,夜服六味丸料,脉渐有根,诸症渐退。先此手足恒热,至是乃始觉寒。先生喜曰:此病邪尽退,而真气见矣。然犹饮食不进,乃单用六君子汤加炮姜,遂能食。咳嗽独甚,与补中益气汤,嗽遂止,夜始有睡。凡弱女之得生,皆先生力也。向非先生卓有定见,专治其本,而其末自愈,则奄奄一息之躯,岂堪杂剂之攻击哉!其为丘中之骨,盖必然矣。敬臣感激之余,无由以报,敬书施疗之颠末,以附医录,庶不泯先生之功,且以告同患此者,幸无所误。

医案赏析

此例脾虚腹泻迁延3个月,发热20余天,鼻塞眼暗谵语,病属危急虚证,整个治疗充分体现薛已重视温补的学术思想。① 重视阳气,急证急补重补。对于危急虚证,必须立即采用作用强、见效快的方药进行急救治疗。本例患者素虚,病程长,病久损及于肾。肾阳虚衰,肾不纳气,而见咳嗽气喘;肾阳虚衰,火不生土而见腹胀便溏;汗泄热解,汗已复热,昼轻夜重,彻夜烦躁不睡,脉浮大而无根,此乃肾阳虚衰无根虚火上炎,“此大虚证也,非独参汤不可。乃用参一两,加熟附三分,煨生姜三片,日进二剂。仍并渣服之。”用量用法强调急证重用,日进二剂。在旧时,没有静脉给药途径,此点甚为重要。重视温补,重视阳气,回阳救脱,“热渐退,脉渐敛”。② 重视阴阳平衡,注重朝夕补法。病人药后症虽减,“大下疳积,其气甚腥,腹渐宽,热渐减,脉渐敛,然手犹寻捻不已,鼻孔出血。”《卷一·肝脏》曰:“气血素弱,或因病后,或服攻伐之剂,而手寻衣领,咬牙呵欠,目淡青者,乃肝经虚甚也,急用地黄丸以补肾肝。”治疗过程并没有因鼻出血而惊慌,而是根据“手犹寻捻不已”分析此为肝证,“煎六味丸料与之,一服如脱。”薛已善用温补,重视肾阴肾阳的平衡,根据人体与自然界阳气的变化规律来进行补法的应用,注重朝夕补法。“昼服独参姜附汤,夜服六味丸料”,肾阴肾阳为脏腑阴阳之根本,五脏病久均能波及于肾,对于阴阳俱虚,应用不同的朝夕用药,缓缓图之,以期达到阴阳平衡之目的,肾阴肾阳平衡,方能“病邪尽退,而真气见”,“先此手足恒热,至是乃始觉寒”。③ 虚证,强调偏虚纯补。“饮食不进,乃单用六君子汤加炮姜,遂能食;咳嗽独甚,与补中益气汤嗽遂止,夜始有睡。”这一点正如王敬臣所言,“向非先生卓有定见,专治其本,而其末自愈,则奄奄一息之躯,岂堪杂剂之攻击哉!”

这2则医案记录于嘉靖甲寅(1554年),此时薛已已经68岁,学验俱丰,对急危重症的处理已相当成熟,整个治疗过程充分体现其学术思想,每每品读,对于当今临证仍有重要启迪。

R-092.48

B

1000-338X(2016)03-0061-02

2016-03-2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福建省卫生厅资助课题(ZYGJ201127)

李奕祺(1960—),副教授,医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益气汤医案病案
数据库技术在古代中医医案整理中应用研究进展
基于中医“五辨”思维探讨医案研读方法*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调中益气汤联合外洗汤剂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
读中医医案应去伪求真*
病案突进
Network pharmacology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Huangqi(Astragalus Radix)and Jinyingzi(Rosae Laevigatae Fructus)in treating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病案信息化在病案服务利用中的应用效率分析
医院病案管理与改进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