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性批判: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的内在逻辑

2016-12-17 04:38杨静云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整合

杨静云

摘 要: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自它产生的时候起便引起了无数的探讨和争论,以往它更多地是被当作一个文化理论而受到阐释;然而,阿多诺无意把“文化工业”当成一种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形式,而是把它当作一种与他的非同一性哲学思想相悖的商品来批判,“文化工业”的内在深层逻辑就是阿多诺终其一生所批判的同一性思维。

关键词:文化工业 同一性 非同一性 整合

阿多诺在考察文化、艺术和社会现象等问题时,常以“星丛”与“立场”为隐喻来传达他对“非同一性”的哲学追求。阿多诺以“文化工业”为核心的文化批判理论,是其社会批判理论星丛中一颗耀眼的星星。数年来,这一理论已经得到许多研究者的阐发,然而以往的研究往往把着重点放在探讨“文化工业”的表面特征,而忽略了阿多诺所批判的“文化工业”的内在逻辑,即同一性原则。对阿多诺来说,非同一性哲学与体现非同一性原则的现代艺术是他实现社会救赎与乌托邦理想的最佳武器,而“文化工业”不仅处处体现着同一性原则,而且与被管理的世界同流合污,是人们走向自由与解放的绊脚石,而且从根本上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文化艺术。

由于阿多诺在批判“文化工业”时常常以音乐、电影、广播等举例,因此研究者一般认为“文化工业”就是指“大众文化”。但在阿多诺这里,虽然二者所指称的对象具有重合性,但是内在的涵义却有根本不同。当我们讨论“大众文化”的时候,我们的确是在讨论一种新的流行文化样式,而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却无意把电影、流行音乐等当成一种文化来探讨,他关注的是娱乐和商业,以及隐藏在“文化工业”背后的同一性逻辑,而不是一个他永远不会接受的文化范围的理论。在《启蒙辩证法》里,阿多诺没有一点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种“文化”观念,他根本无意去探索一种可以去对抗文化工业的高雅文化。同样,他批判文化工业,也不只是单纯的局限在把文化工业的特征罗列出来,他真正所要批判的是文化工业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同一性”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引发人们对由“同一性”逻辑所导致的社会、文化和个人的灾难的反思。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杰姆逊才会说:“‘文化工业不是一个文化理论而是一个工业理论,一个从过去被称之为文化的东西中榨取金钱的、晚期资本主义相互连锁的垄断分支机构的理论。这里的主题是生活的商品化,合著者更接近于拥有一个‘日常生活的理论,而非在任何当代含义上拥有一个‘文化本身的理论。”[1]157

一、非同一性:否定的辩证法

阿多诺对西方哲学传统以及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思想有深入细致的思考,并提出了与传统哲学针锋相对的新的哲学体系。阿多诺对社会、艺术、文化的批判性思考都是以他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因此我们要正确解读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就必须了解阿多诺的核心哲学思想。《否定的辩证法》是阿多诺晚年的哲学集大成之作,但当我们用阿多诺发表时间更晚的“否定的辩证法”的思想来解读早期的“文化工业”理论时,不至于会出现“强制阐释”的歪曲理解,正如马丁·杰伊所说:“尽管阿多诺强调历史和哲学的辩证关系,他的思想在他成年后的一生中自始至终保持着令人惊奇的前后一贯。因此,对阿多诺的学术成就来说,用适合于马克思、黑格尔、卢卡奇和本雅明的‘青年——老年的分期来衡量他是毫无意义的……他的思想的一贯性还是可以使我们设想贯穿其全集的观点的基本的统一而不致使其本来面目走样。”[2] 82

《否定的辩证法》是阿多诺文化批判和美学批判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原型,他在该书序言中开宗明义地说要用非同一性思维代替同一性原则。他认为传统的哲学都是第一哲学,或者说同一性哲学。古往今来,从柏拉图到黑格尔,“不管是在形而上学上还是在认识论上,不管哲学家本人的意图如何,哲学的基本精神都是追求‘同一性,追求一个绝对的出发点,即追求万事万物,可最终还原于的某种原初的东西。”[3] 3

阿多诺指出,传统哲学史上的同一性具有以下四层含义:首先,同一性指个人的所有经验中存在一个不变的“我”;其次,同一性还指向具有逻辑普遍性的思想,比如概念范畴;此外,同一性还意味着被思想的东西和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即A=A的思维原则。最后,同一性指向互相对立的主体与客体的和谐一致。在阿多诺看来,无论同一性意味着自我的内在同一,或是统摄一切的逻辑普遍性,或是对立双方的和谐一致,它们都是应当被哲学思维排斥的东西。阿多诺从怀疑一切同一性的角度出发,他反对体系,反对综合性与总体性,拒斥本体论。阿多诺认为,造成传统哲学对同一性的追求的主要原因在于形而上学的“概念拜物教”。哲学用概念来表达对象的本质特征,它指向事物的共性、同一性、普遍性和必然性,而非同一性、个性和特殊性却遭到舍弃。把概念符号(能指)与事物本身的内涵(所指)相等同,这是造成同一性哲学的根本原因。 因此阿多诺指出否定的辩证法的关键在于改变概念的同一性方向,使同一性趋向于非同一性,“对概念中的非概念物的基本特征的洞见将结束这种概念所产生的强制性同一”[3]11。阿多诺理想中的哲学是“用那种不被同一性所控制的事物的观念来代替同一性原则”[3]1。非同一性关注异质性,它坚持否定性、个别性和特殊性,强调非概念性,它的本质是永恒的否定,永远不会完全认可现存事物。因此,辩证法的真正力量在于寻求能够抵抗同一性的具有否定性的他者。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是他的文化工业理论、甚至是整个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

二、对同一性的文化工业的多维度批判

如前所述,阿多诺提倡非同一性的哲学思想,与此相悖的同一性原则是他极力批判和反对的,他的文化工业理论真正所要批判的并不是大众文化形式,而是文化工业背后所隐含的同一性逻辑。这种同一性的文化工业在资本主义社会起着“社会水泥”的作用, 固化了铁板一块的极权主义制社会。杰姆逊认为阿多诺把同一性的功能指向了统治和压抑,这一理解是很准确的。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都有着强烈的救世情怀,他们孜孜不倦地探索人类的自由解放的道路,文化工业及其同一性思维作为这一乌托邦理想的拦路石,自然是他们要大力鞭挞的事物。同一性作为文化工业的内在逻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识形态整合:控制的新形式

《启蒙辩证法》的核心论点就是:本应把人从第一自然的控制中解放出来的启蒙倒退成了“第二自然”的神话,从启蒙理性的土壤滋生出来的科学技术,把启蒙精神推向了自身的对立面,解放人的东西反过来成为压制人和奴役人的新事物。启蒙意识形态倒退的新产物,就是阿多诺说的“文化工业”。在阿多诺看来,具有审美与救赎功能的真正艺术遵循为其所特有的非同一性原则,而文化工业是一种倒退的意识形态,它别有用心地整合消费者,与非同一性原则背道而驰。文化工业的同一性圆圈是由一种排斥任何与自身相异的东西的思维画出来的,“这种同一化的思维在畏惧中使自然的奴役长存下去,它使每一种不等同的事物相等同”[3]170。

意识形态控制彻底体现了同一性原则,它的最终目的消除差异与对抗,整合一切。阿多诺认为“同一性是意识形态的首要形式”[3]145,因为自马克思后,意识形态指向一种“虚假意识”,它代表着虚假性和欺骗性。而同一性总是服从统治和管理的,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同一性逻辑成为意识形态抵抗真正启蒙的同谋,这也是阿多诺称文化工业为“大众欺骗的启蒙”的真正原因。那么,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整合是怎么实现的呢?

首先,文化工业就是作为统治阶层的资产阶级生产出来的,它代表着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意志。既得利益者喜欢从技术的角度来解释文化工业,他们认为生产者掌握制造文化工业产品的技术是理所应当的,何况他们生产标准也是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基础,因此,人们顺顺当当地接受了文化工业提供的产品。然而,“技术用来获得支配社会的权力的基础,正是那些支配社会的最强大的经济权力。技术合理性已经变成了支配合理性本身”[4]108。阿多诺在此鲜明地指出,文化工业的背后操纵者正是掌握了经济和技术权力的资产阶级。他们生产出标准化的产品,而人们在消费这些千篇一律的文化工业产品中,越来越屈服于资本主义的绝对权力。

其次,文化工业的标准化和欺骗性统一了人们的意识。从表面上看,电视、电影、广播的多样化似乎是满足大众的需要,尊重大众的个性。实际上,这些内容的标准却是制造商预先谋划好的,并通过反复的灌输强加于大众,其中隐藏着总体性的阴谋,暗含着极权主义的意味。文化工业通过政治手段和宣传手段,已经变成一种无可对抗的权威。阿多诺甚至从文化工业中看到法西斯主义的影子:资产阶级意志和国家意识形态的结合吞噬了人们的反抗能力,从而获得整合人们的奇迹。通过文化工业意识形态的整合,人们失去了反思和反抗的能力,变成没有自主意识的个体,这使得法西斯的鼓动宣传成为可能。

(二)阶级同化:大众主体性的缺失

统治阶级对大众有意的意识形态整合与大众主体性的缺失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大众个体的消失是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问题意识所在。人们接受文化工业的过程就是受同一性改造的过程,亦即个体被悄无声息地整合进一体化社会之中。“文化工业整合”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垄断形式,它使得人们把文化工业强制推行的需求内化为自己的本真需要,不自觉地接受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整合。阿多诺认为这种统一不过是一种虚假的一致性,他犀利地指出: “文化工业把人当成类成员,当成一种实在。今天,正因为每个人都可以代替其他人,所以他才具有人的特性;他是可以转变的,是一个复制品”。[4]13人最终被文化工业同化了,成了一个个原子个体。

阿多诺晚年在《文化工业再思考》中解释了“文化工业”之名的由来。为了区别于人们通常认为大众文化是产生于大众自身的想法,他和霍克海默用“文化工业”之名替代了草稿中使用的“大众文化”概念,因为对于大众文化或者文化工业来说,大众不是主体,而是次要的客体,是被算计的对象,是机器的附属物。而过广为流行的“大众文化”的说法让人误以为“大众”仿佛是文化的主体,是自在自足的拥有绝对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但阿多诺一眼拆穿了这个幌子,他尖锐地指出,大众绝不是独立自由的主体,而是被操纵和奴役的对象,掌握资本和技术的制造商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所谓“大众文化”,并不是为大众服务的文化,更不是大众生产出来的文化,而是利益阶层制造的以控制大众为目的的文化,“文化工业”这一命名本身就直接道出了大众主体性的缺失。文化工业的蓬勃发展是以个体的失落为条件的。它既反映了大众主体性的丧失,同时又强化了物化社会对个体主体性的剥夺。

文化工业存在个性同样是一种幻想,其同一性原则碾平了所有的差异、特质和个性,它提供的一切东西都是伪个人主义,因为文化工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内容和生产对象完全是标准的,“个人只有与普遍性完全达成一致,他才能得到容忍”,“个性不过是普遍性的权力为偶然发生的细节印上的标签,只有这样,它才能够接受这种权力”[4]140。文化工业的伪个人主义特征“掩饰了在管理世界中削弱非同一性基础的交换力量”[2]190,堕入同一性的文化工业是“管理世界”的同谋,它不仅没有祛除大众的苦难,反而加重苦难。实际上,任何真正具有个性的东西都被认为是对整体有害并必须加以防范的,“受到操控的集体统一性就在于对每个个体的否定,因为个性正是对那种把所有个体统归于单一集体的社会的嘲讽”[4]9。比起以往的暴力管制,文化工业的控制更为有效地取消了大众思考的独立性与差异性。文化工业消解了大众对于现实的超越维度,使大众自身失去了否定的力量,成为垄断资产阶级在意识上奴役和统治大众的工具。文化工业对大众如铁桶般的包围掠夺了个人的作用,导致大众主体意识和阶级意识的丧失,使得他们失去了反思和抵抗的能力,成为一群温顺的与统治阶层和谐相处的绵羊。在这一点上,马尔库塞与阿多诺持有类似的观点:发达工业社会的物质条件使人们的生活方式统一起来,工人和老板、打字员和雇主的物质生活条件获得一致性,各个阶层的人都享受着维护现存制度的好处,无产阶级把统治阶层创造的物质上的虚假需要内化为自己的真实需求,从而逐渐丧失了自身的否定性和革命性。大众文化通过对大众消费需求的制造和引导,使得无产阶级丧失了本阶级的意识形态,而这正是其具备革命性的最重要的条件。各阶级、阶层通过消费同样的产品达成和解,同一战胜了差异,人失去了“他者”的表征,成为可替代的存在。通过对文化工业的批判,阿多诺反对的是主体的丧失,其实质是对人的自由的呼唤。

(三)“质量同一”:文化工业的总体性

文化工业取消一切质的差别,作为消遣娱乐的流行文化与艺术都服从于文化工业的总体性。大众文化和艺术的内在区别被消解,他们的本质都是商品。文化工业将贝多芬和巴黎赌场结合在一起,把截然对立的高雅艺术和低俗艺术统一起来了。伟大的艺术家把风格作为一种否定性的力量,而文化工业的风格不过是一种拙劣的模仿,其内核仍然是一致性与相似性,是对社会等级秩序的遵从。因此从本质上来说,文化工业是对风格的否定,真正的风格在文化工业中已不复存在。

在阿多诺看来,文化工业凭借现代科学复制技术所形成的伪个性化和标准化,取消了艺术和商品、复制和创造之间的区别,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被彻底覆灭,文化工业不是升华,而是抑制,艺术不再拥有对社会现实的超越性与否定性维度。阿多诺一直认为自律性是真正艺术的本质特征,但在文化工业的统治之下,一切艺术都变成了千篇一律、相互模仿的商品,毫无个性可言,而消费者也只是为了完成交换的使命去欣赏(更准确地说是消费)这些产品。阿多诺认为交换原则从根本上类似于同一化原则,“正是通过交换,不同一的个性和成果成了可通约的和同一的。这一原则的扩展使整个世界成为同一的,成为整体的。”[2]143交换原则实际上是一种同一化力量,在它的控制之下,文化工业产品和真正的艺术只有量的等同,而没有质的差别。资本主义生产完全漠视产品本身的实质特性,它把普遍性与特殊性假惺惺地统一起来了。在商品交换原则的支配下,非同一性的自律艺术变成他律性的工业商品,丧失了它的真理性内容,而转化成一种意识形态。文化艺术也被物化了,“质同化于量”的交换原则抹杀了文化工业和真正艺术的界限。因此阿多诺讽刺地说道:“在将来,所有罩在工业文化产品上的厚重的面纱都将被打开,都会以嘲弄的方式实现瓦格纳的总体艺术作品之梦,所有艺术都会融入在一件作品之中。”[4]111

由此可见,对阿多诺来说,对文化工业的抵抗即意味着对同一性的抵抗。文化工业内在的同一性逻辑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意识被资产阶级和国家机器整合;个人主体性遭到剥夺;高雅艺术与工业商品被统一起来,真正的艺术丧失了其质的规定性。针对如此糟糕的现实,阿多诺开出了非同一性哲学与现代主义艺术相结合的救世药方。然后这些理论如何转化为社会历史现实?阿多诺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他的批判虽然是切中要害的,但破坏有余、建设不足。他固然深切意识到文化工业的同一性专制的危害,但他所主张的否定哲学和现代主义艺术理论在现实中的操作与实现的可能性却是令人悲观的。

参考文献

[1] 杰姆逊.晚期马克思主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马丁·杰伊.阿多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3]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4] 阿多诺,霍克海默.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认识和思考
民俗文化 让语文教学更精彩
论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整合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基于SWOT分析下的十堰市旅游资源整合探究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