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情感表达艺术

2016-12-17 18:40蔡雪莹
人间 2016年31期
关键词:细节描写情感表达

摘要:作者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紧扣自己和参观者们的感受,抒发对死难者的同情和对法西斯的憎恨,情感压抑激愤。文章结合具体文本,探讨否定句式、对比、细节描写等艺术手法对于作者情感表达的作用。

关键词:情感表达;否定句式;对比手法;细节描写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13-0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突破新闻“零度写作”的原则,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紧扣自己和其他参观者感受,来抒发对死难者的同情和法西斯的憎恨。这篇新闻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主要原因就是文章中的情感真挚,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作者的情感是通过哪些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呢?下面本文将从三个方面阐释作者情感表达的方式。

一、否定句式的运用

文章中有多处否定句式,以“没有”直接来陈述事实。作者以这种否定的语气来叙事,看似冷漠平静,实则是内心悲痛的情感在积聚沉淀,最终融入字里行间。

首先,本文的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以一种冷静否定的态度来陈述自己的观点——现在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值得报道的新闻了。提起奥斯维辛,人们脑海里自然会浮现出德国纳粹犯下的滔天罪行。“没有什么新闻”,一方面是在说明,臭名昭著的纳粹党在这里犯下的罪行,世人早就知道了,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其深层的寓意更是要表达作者对于法西斯罪行的深恶痛绝,与法西斯曾将做过的泯灭人性的事情相比,其他的事情没有什么值得宣扬的。以这种否定的句式来叙述,与事实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使得作者的情感愈加深沉,愈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其次,在本文的第六段,作者又写到:“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呼应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正是因为“没有什么新闻”,所有没有值得报道的地方。而作者为什么要报道没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呢?“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不安的心情”,这种不安的心情正是作者良知的体现。在目睹了如此震撼人心的悲剧后,如果不写些什么东西出来,就对不起死去的苦难者们。

接着在第七段,作者写到:“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我们细读这句话,会不由地燃起一种静谧阴森的恐怖感,“再也听不到”是一种否定的陈述,但是这种否定让我们不禁想起它的对立面——现在是安静、听不到呻吟的地方,但是曾经呢?在那个恐怖血腥的年代,这里是什么样子?是绑在鞭刑柱上遭受一下一下的抽打发出撕心裂肺的喊叫?还是被扔在毒气室里发出一声声痛苦的呻吟?作者以否定句“再也听不到”来描述现有的安静,将读者的想象带到了曾经那个饱受苦难的奥斯维辛,这样的否定句式,使得读者的情绪也被作者的悲愤之情感染。

在第十段又写到:“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在这里,作者又用到了否定句式“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在这么小的地方,每夜要塞进5-10个人睡觉。在我们今天来看,似乎是不可能的。想象这个场景,我们和参观者一样,都会惊恐万分。而此时,解说员却是快步走开了,因为他觉得“没什么值得看的”。这在奥斯维辛算不上什么,还有比这更残忍的事情。解说员的这种冷漠,来源于他见过了太多的残忍与血腥。作者通过这种否定句式的运用,将奥斯维辛曾经的恐怖刻画得更加细致,使得读者也在参观者的感染下产生心灵的震撼。

接下来,作者又写了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参观,人们的反应是“窒息”,甚至有参观者跪下来在胸前画十字架祈祷。然而在这种情景下,作者却冷漠地说到“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做祷告的地方。”这种语言上的冷漠,正是作者内心悲愤的体现。因为对奥斯维辛的苦难者抱有同情,所以痛恨纳粹营的所作作为,这种痛恨使他更清醒地认识到了战争的残酷。求得上帝的谅解?求得上帝的保佑?不,一切的乞求都是没有用的,这里没有祷告的地方,因为刽子手已经失去了人性,沾满了鲜血,他们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而无辜的人也无法得到上帝的保佑。现在能做的是什么呢?保持冷静,反思历史,珍惜这些受害者所渴望的和平。作者的这种冷漠平静是目睹了一次次惨状后的理智。

二、对比的运用

文章中存在大量的对比,快乐与恐怖,历史与现实,和平与战争。在这种对比之中,将当时奥斯维辛的恐怖写得更加深刻,作者的感情表现得更加鲜明。

在文章的第一段,作者写到:“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现在的一切看起来是如此的美好,有阳光,有花草树木,还有小孩子们嬉闹声。而曾经这里又是怎样的呢?这里曾经是人间的地狱,是连上帝都无法拯救的地狱。曾经这里有一批批被剥光衣服的囚徒被送完毒气室,曾经这里的牢房里塞满了等待实验的人体样品,曾经这里焚烧过不可计数的无辜死难者。

当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时,开始的表情是茫然的,不知道那些都是干什么用的,但是当他们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时,他们不由自主的开始浑身颤抖。作者将他们的反应进行对比,从开始的茫然到最后的颤抖,从一种无知状态到一种恐怖的状态。通过这种对比,将情感宣泄得淋漓尽致,读者也随着参观者的情感变化而变化。

三、精彩的细节描写

作者通过细节描写,使得情节更加生动,人物的情感也更加细腻。

作者在第八段写到“在德国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上,雏菊花在怒放。”在叙说德国人的罪行时,作者写到在曾经的废墟上长出了雏菊花,并且在阳光下盛放,而雏菊花象征着快乐与和平。作者通过这个细节的描写,抒发了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真挚情感。

第十三段中,在一排排表情木然的照片中,作者对一个微笑着的女孩进行了特写。“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这是一个年轻美貌的姑娘,她本应该幸福地享受着时光,却在纳粹党的手中枯萎了,如此美好的事物瞬息就消失了。作者在思考当时的她在想什么,现在在纪念墙上的她又在想什么?作者通过放大这一美好的事物,使得人们的印象更加深刻,让人们不由反思战争的残酷。作者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的渴望之情也在这一细节描写下显得更加真实和动人。

参考文献:

[1]吴长青,刘和程.从“否定表述”处品出情味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实录及点评[J].语文建设.2012(Z1)

[2]陈成龙.《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08(04)

作者简介:蔡雪莹(1992-),女,汉,湖北荆州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细节描写情感表达
巧用细节描写, 塑造人物形象
老舍《我的母亲》之细节描写教学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谈朗诵对歌唱的作用
图形创意在平面广告中的情感表达
浅析材料在绘画中意义
刍议绘画艺术中色彩的情感表达
儿童戏剧文学中的游戏元素对幼儿情感表达的影响
运用细节描写 点亮生活作文
如何恰当合理地以技巧升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