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的困境与出路

2016-12-17 21:36杨华
人间 2016年31期
关键词:困境与出路校企合作

摘要:在职业教育院校日益重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今天,仍然有不少高职高专学校存在着校企合作不紧密、实训条件建设投入不足、学校缺乏办学活力等问题,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模式也面临诸多困境。经过研究分析,本文认为校企可以通过制度保障、体制保障、机制保障、成果保障以及明确企业主体地位等手段解决双主体合作办学出现的问题,使学校、企业互惠共赢,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健康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困境与出路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25-01

一、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模式目前的困境

(一)企业的生产工作时间是分阶段的,有时业务量大且种类多,有时业务量小且种类单一,而且合作的企业也可能每年有变化,学校要想完全适应企业,就需要在教学安排上进行很多调整,有时会影响到师生的积极性,导致对此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原来的排课方式会受到很大冲击,使得教学管理部门工作难度加大,教师的课表更加复杂化。

(二)学校办学的目标是为社会和行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看重的是长期的社会效益;而企业参与办学的目标是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较多数量的产品,降低用人成本,在收回投资的同时还要有较好的短期经济回报。[1]

(三)企业在办学方面的投入不一定能有较好的产出。企业投资建设的实训室,希望学校多安排实训学生以充分利用,但学校要考虑学生整体的教学任务情况酌情安排;在进行有产品或者业绩的实训时,企业希望学生进行较为单一的实践活动,以提高效率,减少错误的发生,而学校希望学生全面锻炼技能、积累正反经验,将学到的技能和知识更多地进行应用。同时,学生在毕业后可能很快跳槽到其他企业就业,这让一些企业觉得是“为他人做嫁衣裳”,降低了参与办学的热情。

(四)学校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第一实施主体,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任务的落实、教材的选择、对学生成绩的评价等方面居于主导地位;企业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配合学校的教学安排,而到了顶岗实习环节时,学生在技能、知识、素质方面会暴露出诸多问题,这时,企业就会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贯彻好企业的培养理念,导致人才质量不完全符合企业的要求,从而对这种合作模式的有效性产生质疑。

二、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模式未来的出路

(一)国家政策的支持是合作办学的制度保障。

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过程中,各地方政府都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从制度层面鼓励企业主办或者参与职业教育办学,但还需要政府有更具体的实施办法,明确校企双方在办学中的责、权、利,落实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各项优惠政策,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有约束又有鼓励,使企业安心、热心地投身于职业教育。

(二)成立职业教育集团是合作办学的体制保障。

单一的一所院校和单一的一家企业合作显然很难长久,而且存在较大的办学风险。如能由学校或者企业发起成立职业教育集团,邀请多个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院校、企业参与,成立集团理事会,真正以集团模式运营,将各家院校、企业的利益捆绑起来,组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共同体,必将使得原本松散的关系改变为共同进退的战略伙伴。[2]

(三)校企共建二级学院是合作办学的机制保障。

学校与企业依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由校企双方或多方共同投资成立几个相关专业的二级学院,形成两个或多个利益主体,实行股份制运作,学校负责项目申报、提供场地及配套设施、招生及日常管理等,企业负责投入经费或设备、企业实践指导教师的配备、学生顶岗实习安排、学生就业推荐等。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课程与教材、合作研发产品与技术服务等,二级学院的管理由校企双方共同实施,人才的培养全过程由校企双方共同完成。

(四)基于企业实际的绩效考核是合作办学的成果保障。

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职业化水平,在学生学习成果考核方面必须引入企业的标准,既要求学生完成模拟企业实际工作的虚拟任务,又要求学生完成一些真实的企业工作任务,按照企业的绩效考核制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技能水平,使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接受企业检验,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五)双主体合作办学模式的关键是明确企业的主体地位。

1.企业参与招生过程。在双主体合作办学模式下,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的用人基本条件设计面试题目,校企共同实施面试,从中录取现场表现良好的学生,同时也作为企业的准员工。

2.企业参与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尽请企业专家全程参与课程开发,从项目、情境、任务到实施的细节,从学习目标的确定到学习内容的取舍,从实践环节的设计到教材的选取,都要由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完成,这校才能不偏离企业的培养目标。

3.企业参与实训室建设的全过程。实训室不是由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资金和设备就可以建好的,必须有企业专家参与实训室的规划设计,工位的摆放、装饰的设计、实训物品的准备等都要以企业专家的意见为主,以便更好地体现实际工作情境,增强学生的现场感、实战感。[3]

4.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应该有效地实施校企人才互聘制度,尤其是实践性越强的课程越应该由企业人员担任授课教师,以学徒模式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同时也使学生提前经历岗前培训的环节。

5.企业实施对学习成果的考核。考核学生各阶段的学习成果时,应该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进行,并且以企业师傅的意见为主,以保证学生学的内容能达到企业的实际工作要求,学习成果符合实际工作成果的要求。

三、结语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处于新的机遇和挑战期,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陆续出台相关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对国际上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的学习,经过职业教育工作者多年的实践探索,国内的职业教育已经得到较好的发展。在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办学实践中,发挥办学主体的作用之后,相信我国的职业教育必将更进一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沈燕.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基于“5321”模式的探索[J].教育发展研究,2015,7:49~55

[2]李兵.校企“双主体合作一体化培养”模式新探[J].辽宁高职学报,2015,9:7~8,63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经团联研究立项课题,项目编号SKL-2016-2764。

作者简介:杨华 (1982-),女,硕士研究生,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教育与管理。

猜你喜欢
困境与出路校企合作
浅谈在新课程标准下农村初中音乐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XBRL语言应用困境与出路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