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木泽元与他的中国戏曲研究

2016-12-18 06:15刘蕊
关键词:剧作家杂剧戏曲

■刘蕊

八木泽元与他的中国戏曲研究

■刘蕊

八木泽元是日本现代著名的中国戏曲研究者。他的博士论文《明代剧作家研究》(1959),以内阁文库所藏明人文集为中心收集材料,较为全面地考述了八位明代重要剧作家的生平,在明代剧作家研究方面,开风气之先,并以此确立他在中国戏曲史研究领域的地位,为中国学者所熟知。此外,八木泽元所著单篇文章在其逝后集结为论文集《霞城之春》,尚未引起中国学者关注。是集汇总了前书之外的与中国文学相关的研究成果,披露新发现的戏曲文献,考述作家生平,亦颇多创获。如书中《明代藩王剧作家朱宪》一文,即更正前人著录之误,值得关注。

八木泽元 明代剧作家研究 霞城之春 朱宪

八木泽元(1905—1978),日本栃木县栃木市人。1931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哲学文学部,曾任教于山形大学、国学院大学、大东文化大学。以《明代剧作家研究》(谈讲社,1959)获博士学位,并以此奠定他在戏曲史研究的地位。八木泽氏的戏曲研究主要以作家的传记与作品的文献学研究为内容,尤其重视资料的荟辑,在明代剧作家年谱、传记方面的建树,最受学界称道。

八木泽元师承盐谷温,亦为盐谷温之后,出身于东京大学而与京都中国戏曲研究相颉颃的代表人物。

盐谷温(1878—1962),东京人,素有史学之家学。190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汉学科,入大学院,由主攻史学转向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盐谷温对戏曲小说研究的启蒙又源自森槐南(1863—1911),通过研读森槐南《西厢记讲义》而开始接触到戏曲。1906年出任东京帝国大学讲师,随后留学德国,期间受到西方学者俗文学研究的影响,致力于中国戏曲小说研究。1909年转赴中国留学,在长沙跟从叶德辉研习南北曲。1912年归国,主持东京帝国大学中国文学讲座,直到1948年退休,一直作为东大戏曲小说研究的代表人物,与京都大学的狩野直喜(1868-1947)为代表的关西学派双峰并峙。盐谷温一生在《元曲选》和《西厢记》着力最多。代表著作为《中国文学概论讲话》(1919),此书以小说戏曲为主体,传统诗文反成附庸,对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有过影响。他十分重视小说戏曲文献的荟集,今东京大学文学部所藏戏曲,大都出于盐谷温的购置、抄录。东京大学俗文学研究一脉的发展与传承,颇得益于此。

八木泽元于昭和初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中国文学科,在盐谷温的指导下,先后学习诗经、中国文学史、宋元戏曲史、中国小说史略、元曲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等。毕业论文以“汤临川的戏曲”为题,着重考证《牡丹亭还魂记》之用典。在随后的研究中,打算全面探讨“汤显祖与《牡丹亭》传奇”,主要解决有关汤显祖生平中的不明之处,深感查访“汤显祖的墓志铭”将是解答问题之关键。在查询汤氏墓志铭的过程中,他意外地发现了有关梅鼎祚和陈与郊生平的珍贵资料,而这些资料此前从未被学者引用,遂转而开始梅鼎祚及陈与郊的研究。其后,八木泽元又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专门探求明代剧作家及作品中未被前人所注意到的方面。前后历经二十余载。1959年,八木泽元汇集历年所作相关研究,以《明代剧作家研究》为题由东京谈讲社出版,并以此著获得东京大学博士学位。

《明代剧作家研究》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为总论,其余八章依次讨论周宪王、康海、李开先、陈与郊、梅鼎祚、汤显祖、臧懋循、叶小纨其人与著述。八木泽元在“总论”中说:“我从那许多新发现的资料中,仅选出能详述其传记的,分为传记与戏曲两部分,而作成此拙文。”[1](P.38)八木泽元的曲学研究是以日本内阁文库所藏文献为中心。内阁文库(今称日本国家公文书馆第一部)是日本收储汉籍最多的藏书机构。庋藏戏曲文献主要源自枫山官库和昌平坂学问所,与德川幕府紧密相关。枫山官库收藏戏曲,乃晚明及清初从中国输入,今存者多为中国本土已佚的明刊孤本或稀见之本。又因幕府将军对插图本的偏爱,所藏戏曲多为绘刻精美之插图本,尤以徽刻精品居多。八木泽元当时执教于北海道大学及山形大学,辗转奔波于包括内阁文库在内的东京、京都各个图书馆,逐册翻阅分散在多地的资料。山形大学距东京、京都分别约291公里、547公里。而北海道大学地处日本最北部,距离东京约1214公里,距离京都1455公里。八木泽元往返各处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途中。暂居他乡,生活自是不便,真正能够静心访书的时间便十分有限。“常常于雪案萤窗之间,倾注全部精神于研究工作。”[1](P.3)其学术研究又因战争、疾病等原因,一度被迫中断。《明代剧作家研究》从整理执笔到脱稿,历时三年半之久。在这二十年(1939—1958)中,八木泽元潜心埋首于文献,翻阅、查找明人文集中的未被学者关注到的新材料,再筛选出能够详细撰述剧作家传记者,编纂世系表和年谱,使读者可以全面了解剧作家的生平及学术历程。他以明代以降各种书志作为爬梳剧作家及其戏曲作品的依据,考证作品的实际状况。具体而言,通过比较王国维《曲录》与姚燮《今乐考证》、明代祁彪佳《远山堂剧品》三者中所录明代杂剧作家之异同,确认明代杂剧作家的实际数目,进而考察明代剧作家的社会地位及籍贯分布,分析明代戏曲迥异于元代的内在原因:正是由于明代剧作家多半社会地位较高,且分布广泛,从而形成了明代戏曲内容典雅,文辞温润的风格。经过数十载孜孜不倦的努力,八木泽元成为第一个对明代剧作家的生平、交游作系统研究的学者。八木泽元以作家生平、著述为中心的研究方式也为此后戏曲学之研究开创了一条新的方法和模式。青木正儿对八木泽元《明代剧作家研究》一作评价甚高,称赞其“可以说是把明剧的精华,于此开出灿烂地花朵”[1](P.4),是对自己《中国近世戏曲史》的补充。

关于剧作家的编写体例,是按照先传记后著述的顺序,论证前先注明所用主要文献,再略述戏曲内容,最后整体评述该剧作家。

这里具体以第三章“康海”为例。本章第一部分为“康海传的研究”,先述明焦竑《国朝献徵录·翰林院修撰康公海行状》《李中麓闲居集·对山康修撰传》《康对山集·康氏族谱四篇》三种是了解康海全貌的重要文献。再在此基础上附以其他资料,构建康海家族的世系及年谱。第二部分“康海的戏曲”,详加分析康对山所作两种杂剧《王兰卿》《中山狼》,探寻戏剧写作之由来与价值。最后作简要的综述。其余七章内容基本按照上述体例撰写。

在这八位明代剧作家当中还有一位比较特别,被八木泽元称之为“准剧作家”——臧懋循。原因是臧氏一生专注于编纂或改订戏曲,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创作。但之所以将这位“准剧作家”置于论文当中,用八木泽元自己的话来说:一方面是由于臧晋叔精通曲学,曾改订许多明曲;另一方面大多数元曲因为他编纂的《元曲选》得以流传。这样一位文献学家、出版家的传记却不为后人详知,殊属遗憾。那么,此作既为了弥补这份遗憾,同时也表达了对臧氏的敬意[1](P.38)。联系八木泽元本人考证、编纂明人世系表、年谱、作品等,与明代臧懋循所作确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八木泽元自身的学术思想和实践,还是他对臧晋叔的“钟爱”,其实正体现了他对于学术史本身的定位和思考。易言之,元曲因臧懋循之《元曲选》而得流传,明代剧作家又因八木泽元之作而得正名。八木泽元倾力于明代戏曲作家的研究,又何尝不是透过文献,穿越三百余年的时空壁垒,与古人倾心对话的过程。

当然,八木泽元的著作毕竟完成于半个多世纪之前,特别在最近三十年来,当代学者对明代作家的研究渐趋深入,并借助许多新发现的资料,使明代剧作家的具体生平和著述更加完整、详尽。譬如李真瑜《明代戏剧家叶小纨卒年及作品考》[2]一文即推进了八木泽元有关“叶小纨”的研究:其一,据清乾隆间沈光煕所修《吴江沈氏家谱》可得叶氏确切卒年为顺治十四年(1657),使八木泽元推断的“清顺治十三年(1656)至康熙三年(1664)之间”更加精确①;其二,八木泽元考定叶小纨存诗八十五首,李真瑜又于清乾隆间沈祖禹编《吴江沈氏诗集录》中辑得一首五绝《偶书》,则叶小纨存诗共八十六首;其三,叶小纨存世词作当有十余首②,远不止录入《明词综》卷十一的那首《浣溪沙·为侍女随春作》。但不可否认的是,八木泽元在明代剧作家研究方面确是开新风之先,有奠基之功。

八木泽元去世后,藏书归大东文化大学,设为“八木泽元文库”,大东文化大学于1981年编有《八木泽藏书目录》。该文库收录御藏和书2217册,洋书5册,和装本1971册,合计4193册。刊物83种,抽印资料112种,图像资料36种,影像资料38种,后附《游仙窟》相关资料览目。文库存藏多种戏曲文献,其中版本稀见者如下③:

版 本二郎神罪射锁魔镜四折 1948年日本橡轩生钞本镜香园毛声山评第七才子书(绣像第七才子书)十二卷 首一卷 金陵聚锦堂印本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三卷 万历十一年癸未序高石山房刊本玉茗堂四种 清带耕书屋刊巾箱本牡丹亭还魂记(重镌绣像牡丹亭)二卷 明末清初怀德堂据万历刊本修板印本清晖阁批点玉茗堂还魂记二卷 天启三年癸亥序张弘毅著坛刻本桃花扇传奇(桃花扇)四卷 清末西园刊巾箱本梅花梦二卷 光绪二十年甲午钱塘张氏刊本重订缀白裘新集合编十二集 道光三年共赏斋刊本戏曲考原一卷 宣统元年沈宗畸刻晨风阁丛书本书 名

此外,王国维《曲录》④内,有八木泽元过录马廉、张万里、仓石武四郎校本批注。至于八木泽元所藏《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则是当时日本国内除京都大学以外的唯一一套。

明代戏曲和唐代小说是八木泽元的主要研究领域,研究成果包括:《汤显祖》(弘文堂书店,1948年);《霞城之春——中国文学论集》(明治书院,1981年12月);《汤海若生卒年月日考》(《山形大学纪要》2-1,1952年3月);《“七夕”故事与中国文学》(《宇野哲人先生白寿祝贺纪念东洋学论丛》,1974年);《七步诗管窥》(《二松学舍大学论集》,1974年),是有关曹植的研究。

上述《霞城之春——中国文学论集》乃八木泽元去世后结集出版,收录论文18篇,涵盖中国古代戏曲、小说、诗歌多个研究领域:《冯小青传》及其戏曲(1936);关于《牡丹亭》版本的一个考察——就臧懋循改订本和茅氏朱墨本的关系(1937);汤显祖(1948);关于《四太史杂剧》(1952);李开先及其戏曲(1956);明曲(1957);《小青传》的资料(1961);《琵琶记》(1961);李贽(1963);中国诗律学之诸问题(1969);中国送别诗——以王维“阳关曲”为中心(1972);关于明代藩王剧作家朱宪(1972);由《世说新书》到《世说新语》的发展——《世说新语》传本考(1973);《世说新语》的世界(不详);《世说新语》简说(1975);七步诗管窥(1974);七夕说话与中国文学(1973);琴心剧考——以《琴心雅调》为中心(1974)。

今知,明孙学礼编明万历乙巳(1605)新安刊本《四太史杂剧》,包含明代杨慎《洞天玄记》、王九思《游春记》、胡汝嘉《红线金盒记》、陈沂《苦海回头记》。除《金盒记》为孤本外,其余三剧也别具版本价值。现藏于日本京都大谷大学,为日本著名汉学家、藏书家神田喜一郎博士寄藏之书[3]。《琴心雅调》乃日本内阁文库所藏明刊杂剧珍本之一。该剧虽为杂剧,实用传奇的体裁创作,对于我们了解明杂剧与明传奇一般创作方式的区别有特殊意义,也可视为叶宪祖以全本传奇填曲方式撰写杂剧的一种探索。八木泽元《关于〈四太史杂剧〉》《琴心剧考——以〈琴心雅调〉为中心》二文围绕《四太史杂剧》和《琴心雅调》进行介绍和研究,对后来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八木泽元的诸多学术成果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唯有博士学位论文《明代剧作家研究》于1966年由香港大学罗锦堂译为中文出版,这也造成了八木泽元的一些重要观点还未得到中国学术界的注意。例如:1972年,八木泽元于《日本国学会报》上发表《明代藩王剧作家朱宪》⑤一文,详细考证藩王朱宪其人,证实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中的记载确为错误。并且针对罗锦堂《明代剧作家考略》中采录“朱恩鑡为一说,再将朱宪作为另说附记其下”⑥的作法予以驳斥。

朱恩鑡,明宗室,封辽王。雅工诗词,尤精音律。所制杂剧传奇,以及小词艳曲,最称独步。按《辽邸记闻》载:“寻复安置凤阳,而编撰《卖花声》诸词数百阕,流传江表,含思凄楚,不减南唐后主”。杂剧作品三种,皆未传于世。散曲有《唾窗绒》及《春风十调》。

金儿弄丸记、误佳期、玉栏杆,以上三种杂剧名目,并载于《辽邸记闻》。明清以来戏曲书簿,不见著录。其题目正名,今已不详;更未见有流传版本[4](P.159)。

此“辽王”在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中记为:

玉栏杆,此戏未见著录。此剧明、清各家戏曲书簿从未记载。题目正名无考。见钱希言《辽邸纪闻》:“辽王雅工诗赋,尤嗜宫商,其自制小词艳曲,杂剧传奇,最称独步。有《玉栏干》《金儿弄丸记》,皆极婉丽才情。”本事未详。佚。

金儿弄丸记,此戏未见著录。见《辽邸纪闻》。明、清各家戏曲书簿从未记载,本事亦未详。佚。

误归期,此戏未见著录。见《辽邸纪闻》。明、清各家戏曲书簿从未记载,本事亦未详。佚[5](P.470)。

之后 《中国曲学大辞典》(齐森华主编)、《中国古代戏曲文学辞典》(邓绍基主编)、《明代杂剧研究》(戚世隽著)等著作皆沿用“朱宪,一名朱恩鑡,乃《玉栏干》《金儿弄丸记》《误归期》作者之说”。

据《明史·辽简王植传》,先后沿袭辽王者依次为:朱植→朱贵烚→朱贵→朱豪墭→朱恩鑙→朱宠涭→朱致格→朱宪。此中未见朱恩鑡,倒是有朱恩鑙、朱宪二人。换言之,朱恩鑡并未当过辽王,钱希言《辽邸纪闻》中那个精通音律,尤善词曲的辽王只可能是朱恩鑙与朱宪二者之一。

首先,八木泽元认为《辽邸纪闻》是明代钱希言根据亲身见闻而作的真实记录,而非虚构,是可信度较高的主要证据。然,《辽邸纪闻》只记“辽王”,却没有说明辽王的名讳,从而令后人不明。之后再辅以清代陈田《明诗纪事》为旁证,利用《明史》《明书》等文献的相关记载,证实《辽邸纪闻》中所记“辽王”确为明代第三位藩王剧作家朱宪。其二,有关辽王朱宪的传记,尤其是生卒年在各部史书中记载并不完整。作者由明代李开先《李中麓间居集》第十二“寿辽国主四十致语”,进一步推测朱宪当生于明嘉靖五年(1526)二月十九日,卒于万历五年(1577),享年五十二岁。其三,朱宪信奉道教,喜招方士,求长生不老之术,深得明世宗的信任。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冬十月受赐清微忠教真人之号。可惜好景不长,曾经的荣宠也伴随着新帝明穆宗登基而告终。隆庆朝,朱宪屡遭弹劾,以谋反罪削爵禁锢、没收领地,因其为王族宗亲才豁免死罪。直至万历朝,辽王之冤才得平反。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6](P.122)则直称宪为“辽废王”。辽王朱宪除《辽邸纪闻》所载散曲、杂剧外,还作有诗集《荆乐记》,词集《莲漪渔唱》,总集《味祕草堂集》。

我们知道钱希言《辽邸纪闻》是包括傅惜华、八木泽元在内的诸多学者研究“辽王”的主要文献依据。《辽邸纪闻》记录了辽邸往事,以及辽王一脉衰败后,宫廷艺人流落民间,以北曲为生诸事。钱希言,字简楼,常熟人。大约生活于明万历朝,万历四十一年(1613)仍在世,与王百毂、屠隆、汤显祖等有结交。钱希言在《辽邸纪闻》中有过这样的描述:

辽王好营宫室,置亭院二十余区,以美人钟鼓充之,其名有西楼、西宫、曲密华房、太乙竹宫,有月榭、红房、花坳、药圃、雪溪、冰室、莺坞、虎圈,又有塔桥、龙口、西畴、草湖、蕊珠洞、宫人斜诸处,绵延包络,参差蔽天,琪花瑶树,异兽文禽,靡不毕致。王日与诸名士赋诗觞酒其中。

是时,秦中孙一元、信州宋登春、吾吴顾圣之,诸君凡数十辈皆为王门珠履,与故荆守徐宗伯公倡和上元诸曲,徐有西宫隐隐出鸾箫之句,传诵一时,然辽王雅工诗赋,尤嗜宫商,其自制小词艳曲、杂剧传奇,最称独步。有《春风十调》《唾窗绒》《误归期》《玉阑干》《金儿弄丸记》,皆极婉丽才情。寻后安置凤阳,又编撰《卖花声》诸词数百阙,流传江表,含思凄楚,不减南唐后主春意阑珊。至今章华台前老妓,半是流落宫人,犹能弹出箜篌,弦上一曲《伊州》,泪万行也[7](P.873)。

足见昔日辽王府邸之奢华,辽王本人与当时文人名流以文会友,赋诗畅饮的情景。尽管辽王所作曲辞、杂剧惜未传世,但其著述名目却因这篇纪闻得以保存。

至于被误载的朱恩鑡又当是何人?《明史·辽简王植传》中还有这样一段史料:

弟肃王贵嗣,成化七年薨。子靖王豪墭嗣,十四年薨。子惠王恩鑙嗣。弘治五年,松滋王府诸宗人恩鑡等阑入荆州府支岁禄,恩鑙禁之,皆怨。已,仪宾袁镛复诱恩鑡等招群小,夺军民商贾利。恩鑙发其事,恩鑡等愈怨,谋杀王。朝廷遣官按实,幽恩鑡等凤阳,谪戍其党有差。恩鑙阴使送者刑梏之,毙八十余人。不数日,世子暴卒。八年,恩鑙疽发背薨。[8](P.3587)

由此可知,朱恩鑡亦明宗室,与朱恩鑙为同辈宗亲。后因企图谋杀朱恩鑙而被幽禁于凤阳。

朱恩鑙于成化十四年(1478)承袭辽王位,病逝于弘治八年(1495)。据清·孙岳颁《佩文斋书画谱》载:

辽惠王恩鑙,成化十六年嗣。明睿端肃,博通羣籍,为文雄健,诗律精雅,尤善大书。[9](P.514)

所以,尽管朱恩鑙并非杂剧《玉栏干》《金儿弄丸记》的作者,却也是历代辽王中颇具才华的一位。

令人费解的是罗氏在翻译《明代剧作家研究》时,已经知晓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中的朱恩鑡恐为朱宪之误,却又在《明代剧作家考略》一书采用辽王乃朱恩鑡、朱宪两说的方式。以至于八木泽元后于1972年《日本国学会报》第二十四集上发表《明代藩王剧作家朱宪》一文,对罗氏的观点予以批驳。笔者注意到,罗锦堂在《明代剧作家研究·自序》末有过这样的描述:“译者另有与此书同时付印的‘中国戏曲总目汇编’、‘明代剧作家考略’等,也是由上述诸人帮忙,在此一并致谢。”[1](P.7)可知,“研究”与“考略”同时出版,且最后的校对工作由他人代劳,罗氏本人或并没有亲自校核。亦或是由于多部著作同时印刷,未及时修订。笔者在此权作推测。

中国与日本乃一衣带水之邻邦,两国文化间的交流如同一支梭子,在几个世纪中来回穿梭。隋唐两代,日本遣使西渡,追慕中原文化。明治维新,日本学者以西方学术之观念和视野研究“汉学”,开近代中国学研究之新风气。如:笹川临风《中国小说戏曲小史》(1897);久保天随《中国文学史》(1903),《中国戏曲研究》(1928);铃木虎雄《明代戏曲概要》(1916);狩野直喜《中国戏曲史》讲义(1917),《中国学文薮》(1927);幸田露伴《中国戏曲》(1919);盐谷温《中国文学概论讲话》(1919),《元曲研究》(1920)。辛亥革命后,王国维随罗振玉避祸京都,在此期间完成了曲学巨制《宋元戏曲考》,也为当时的日本汉学界带去乾嘉考据学“无证不信”的学术新风。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实以明清两代为研究对象,乃王氏《宋元戏曲考》的延续。八木泽元再以考证明代剧作家的传记为研究对象,于青木氏之作而言则另辟蹊径。这些成果又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中国近代学术的发展。

注 释:

①八木泽元根据叶燮《午梦堂诗抄述略》中的叙述推算叶小纨的卒年,并以为该“述略”是有关叶氏卒年的唯一资料。

②李真瑜辑叶小纨词——《浣溪沙·新月》《浣溪沙·春日忆家》《踏莎行·过芳草轩忆昭齐先姊》《踏莎行·暮春感旧》《水龙吟·秋思和母韵》《菩萨蛮·暮春回文》《蝶恋花·杨柳迎风丝万缕》《蝶恋花·立秋》《蝶恋花·咏兰》《疏帘淡月·秋夜》。另外,《临江仙·经东园故居》一首存疑。

③该部分内容参考了黄仕忠《日藏中国戏曲文献综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版)的有关成果。

④沈宗畸辑晨风阁本《曲录》。

⑦该书后由香港大学罗锦堂翻译,香港龙门书店1966年9月印行出版。

[1]八木泽元著、罗锦堂译.明代剧作家研究[M].香港:龙门书店,1966.

[2]李真瑜.明代戏剧家叶小纨卒年及作品考[J].文学遗产,1989(2).

[3]黄仕忠.日本大谷大学藏明刊孤本《四太史杂剧》考[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4]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5]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6](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四[Z].元明史料笔记丛刊[Z].北京:中华书局,1959.

[7](明)陶宗仪.说郛三种·卷九[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8](清)张廷玉.明史·卷一百十七[Z].北京:中华书局,1974.

[9](清)孙岳颁.佩文斋书画谱·卷二十[Z].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

Title:Yagisawa and His Research on Chinese Opera

Author:Liu Rui

Yagisawa is a renowned Japanese researcher studying Chinese opera.His doctoral thesis A Study of the Playwrights of the Ming Dynasty(1959)was based on a collection of materials from the Ming-Dynasty anthologies in the Naikaku Bunko of Japan.It studies the lives of eight prominent playwrights in the Ming Dynasty,and was the first to study the Ming-Dynasty playwrights.Having led the academic trend,Yagisawa is well known in China as holding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studies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opera.He published a posthumous anthology The Spring of Xiacheng which contains his other theses on Chinese literature.The anthology has not yet caught the attention of Chinese scholars,though there are many original ideas in it.It shares some newly discovered materials of Chinese opera,and makes research into the lives of many playwrights.“Zhu Xianjie,the Seigneur Playwright of the Ming Dynasty”,for example,is important as it corrects some mistakes in former records.

Yagisawa;A Study of the Playwrights of the Ming Dynasty;The Spring of Xiacheng;Zhu Xianjie

J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943X(2016)03-0083-08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海外藏珍稀戏曲俗曲文献汇萃与研究》(项目编号:11&ZD108)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猜你喜欢
剧作家杂剧戏曲
剧作家王辉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闹科场传奇》发现记——兼及清代中期剧作家张懋畿的生平再探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清代旗籍剧作家杂剧、传奇作品叙录
朱有燉杂剧版本新探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穿关之“钩子困带”考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