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学生党员的创新培养模式

2016-12-19 20:41张鑫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6期
关键词:培养方式学生党员高职院校

张鑫

摘要:大学生党员是党组织中的年青队伍,也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队伍,他们的先进性在大学生中起到示范性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在学生的党员的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创新学生党员的培养方式出发,以提高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发挥“一个党员一面旗”为总体目标,论述学生学员的“阶梯式”培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099-02

我国高职教育已逐渐转入“2+1”模式,即:两年在校教育,一年企业实践。对于学生党员的高质量培养与成熟目标的实现提出考验,这就需要学校党务工作者与基层党组织密切配合,共同研究出短期、高效的学生培养机制。

一、高校学生党员培养现状综述与分析

1.生源质量层次不一,学生素质高低分明。我国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涉及的层面较广,情况相对复杂,一般会面向普高生、职专生、“2+3”、“3+2”等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得生源层次不一,而随着近几高校生源扩招,入学形式也发生变化,改之为从之前的全国统一高考增至了一个通过单独招生考试入学的方式,使得学生素质差距更为明显。而随之体现出的便是学生在思想道德水平、知识层次、个人修养以及人生阅历等方面的差异,这无疑给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带来了难题,同一期入党的学生积极分子素质上参差不齐,按照相同的方式进行培养很难达到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增加了难度。

2.在校培养时间短,教育考察难全面。现阶段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在校受教时间缩短,从原来的三年教育教学时间缩减为两年在校时间及一年企业实践时间,使得原本并不充足的党员培养时间更大的缩减。新生入校一学期是适应大学生活节奏与学习方式的阶段,也是基层党团组织认识学生的初期阶段,半年的时间很难对学生充分了解,加之学生的党性认识不够,思想不成熟,无法列为重点培养对象进行培养。待思想与认识稍显成熟,可以重点培养的时候,已经是大学第二年,面临着重多的专业课程与严峻就业压力,学生的思想开始波动,已经不是提高党性修养与个人成长的最佳时期,最终使得学生党员发展质量无法保证,更使一些学生在时间上失去信心,觉得大一时不够成熟错失了党课学习的机会,待大二符合党课学习条件时,顺利发展为党员的时间为两年,而距离校上岗的时间只有一年,在发展时间上已不满足条件了,于是放弃了继续学习和接受培养的机会。

3.学生党员的示范性作用无法发挥。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党员的最直接目标为通过学生党员的先锋作用在学生中起到正能量的模范性作用,能够对身体的同学以身示范,为学校的学风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起到整体提升的作用。但“2+1”的教育模式使得多数刚刚入党的学生党员需在企业参加实践学习,对他们的继续培养已是难解之题,想真正让这些先进力量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已是件难事。

4.培养人系统学习时间不足,党的政治理论基础不够。受高校的教师人员编制所限,现阶段高校的基层党务工作者多为兼职工作人员,本身有专职的岗位工作需保证,再去做党务工作但缺少了专攻的时间和经历,而学校在这方面的定期培训与提高学习的机制也是欠缺的。基层党务工作者肩负着主要培养学生积极分子与学生党员的重任,但自身党的政治理论得不到提高与重视,便很难在培养工作中有何提高也创新。

二、拓展培养模式,开展党员“阶梯式”培养

思考现实高校学生党员培养现状所存的问题,应该从多方面因素考虑问题,并查找与之相适应的党员培养、发展及考评体系,这是高职院校基层党建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在校生入党积极分子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未来成为学生党员层次的高低,更体现了这所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情况。因此,高职院校应实时创新党员的培养模式。而“阶梯式”学生党员培养模式正是笔者积极探索与总结出的新模式。

1.重教育、严发展。严把发展关和注重教育培养是把双刃剑,是保证学生党员质量及党员队伍成熟发展的基础要求,这就要求相关工作者做好基础工作,即:辅导员与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人。由于他们在推荐工作中都起重点推荐的作用,这就要求他们对一线工作非常熟悉对被推荐的学生十分了解,需要从思想、工作、学习等整体素质等方面总体掌握并进行考察。从教育方面出发,应该做到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全覆盖,有入党愿望的学生关注思想变化,对积极分子注重党的理论修养提升与思想引领,加强党校与分党校的分级教育,对入党推荐人的培养实行“两课”制度,从不同角度、层面进行教育培养。用分级、分层教育培养方式实现择优推荐,成熟发展。从严把发展方面出发,共分两部分。一是严把审查关,这一部分党务工作人员需要在辅导员与培养的人的配合下对被推荐的学生进行充分调查,即:平时表现、学习状况等进行全面了解,对那些培养考察时间不够、思想不要求进步、学习成绩不达标、平时表现较差的学生不能按期发展为党员;第二部分:严把公示关,为了保证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要有透明度化管理机制,以党员亮身份的方式对本期将被发展的学生党员名单向全校公示,既保证了学生的知情权,又加大群众监督力度,避免了发展党员过程的失察、漏查等失误现象。

2.“阶梯式”培养模式的实际对接。“阶梯式”培养发展模式,即:(1)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在学生入校基本适应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个月内,以分院(系部)为单位组织全体新同学参加党的启蒙教育,使学生在内心中埋下种子,对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2)入党问卷调查。通过问卷的形式,了解学生对入党的愿望、入党的机动、对党的认识、对学生党员应具备的条件等方面的情况。针对每一年学生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培养方案。(3)分党校工作。基层党组织负责分党校工作,对调查问卷中体现出有强烈入党愿望的学生进行初期培训,对本校入党流程、入党条件、考核标准及相关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加以提炼,进行宣讲,使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对党员身份正确理解。(4)党小组干部。只要由学生党员组成,并从党课成绩合格的学生中遴选出思想进步、表现优秀的学生充实到党小组干部队伍中来,用学生的力量带动学生,体现传帮带作用。(5)校级党课学习。通过前期对有入党愿望的学生进行考察,从中确定部分合格的学生参加学校的党课学习。考试通过后被确定不积极分子进一步培养。(6)校级团干班。通过学院团课学习,经多方面考核优秀的学生被确定为“团组织推优重点培养对象”。并通报各分党校进行下一步培养计划。(7)培养人。一般选择同专业接触频率高,沟通方便的人担任。是入党积极分子思想引领与政治理论素养能力提升的重要引路人。通过一年的培养考核优秀及团组织的推优推荐,最终确定为预备党员。(8)顶岗实习考察。对预备党员实行顶岗实习单位亮身份的方式,通过企业与学校双方一同培养考核的方式对预备党员进行继续培养,既提高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重视度,又实现了继续培养不脱节。

三、优化培养模式取得成效

在延续原有的良好学生党员培养模式下,创新培养方法,将发展党员整个过程系统化、规范化,将发展前、发展中、发展后三个环节紧扣在一起,使学生在有计划、有阶段、以递增的方式开展培养、发展工作。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作为一名党员的先进性体现,认识到作为一名党员的光荣与得之不易的党员身份。使学生在受因各种因素影响下产生的错误思想得到改变,净化了学生党组织队伍。

1.入党启蒙教育与分党校工作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学生入党的积极性,端正了大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改变了传统培养模式中优中选优,小范围培养带来的弊端。使培养范围适当扩大,既让大部分学生得到积极的引领与思想的净化,又可实现优中选优,优化学生党员整体素质的目标。

2.党小组干部队伍的组成,既提高了小组成员对党的理论知识、方针政策等知识的学习,又提高了要求入党学生的思想水平与工作能力,以身示教地在学生中起到了榜样引领作用。使积极要求进步的学生有了目标、找到了方向,也壮大了对积极分子培养队伍,真正体现出学生党员在学生中的示范性作用。

3.团组织推优工作,使相当一部分学生纠正了重党建、轻团建的错误思想。一名优秀团员是成为一名党员最基本的要求,共青团是党组织的基础力量,在发现、教育、培养党员的整体过程中起到不可小视的作用,“团组织推优”是发展学生党员的重要渠道,应以校园文化活动为抓手,积极组织树校风、促学风的活动,使学生回归校园、回归课堂,掌握知识,为国效力。

参考文献:

[1]严凤莲.浅析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J].教育理论研究,2010,(8).

猜你喜欢
培养方式学生党员高职院校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浅析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方式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汽车服务顾问人才的培养方式
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