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材料的“转译”

2016-12-20 11:16刘梦钊
青春岁月 2016年21期
关键词:王澍建筑传统

刘梦钊

【摘要】“五材并举”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运用原则,即根据各种材料的特性,恰如其分地对其进行运用。土、木、石、砖以及瓦作为传统材料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得到应用广泛,后来,随着材料科技的发展,大量新型材料的出现逐步取代这些传统材料的应用。在如今这个极具时代特色的文化大环境下,要求不同的地域文化都富有其个性与生机。地域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文化范畴中极具重要的一部分,它涵盖着各个地区与民族的历史文脉、社会传统、文化习俗等诸多方面。可是,随着科技、信息、经济的发展,我们大多数人在追求外来文化的同时,对本土的地域文化逐渐模糊与淡忘,很多地域的亲和感和历史的厚重感也正在我们的生活空间中逐渐消逝。本论文以王澍一系列代表建筑作品为例,来探讨如何通过用木、石、砖、瓦等传统材料来表达地域文化。

【关键词】传统材料;砖;木;瓦;地域文化;王澍

一、绪论

1、研究问题的现状

在科技飞速发展、信息突飞猛进的大环境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正在发生转变。在众多问题当中,文化缺失的问题是我们亟待重视及解决的,尤其对于我国这个文化大国来说,地域文化的关注意识在逐渐减弱,原本的地域文化特征被逐渐打磨侵蚀,不再鲜明。并且,从文化传承及当代设计发展的层面考虑,这是文化的缺失、设计的缺失,更是对地域文化的抹杀。对于我们设计专业来讲,建筑、室内等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无法避免文化传承危机的影响。

2、研究的意义

室内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延伸和升华,应该与建筑的风格、地域文化,以及周边环境、自然景观、人文情怀等紧密相连。而现在的许多设计,常常盲目地迎合或追随某种潮流,从而脱离了设计本身及地域文化。

研究地域文化在设计中的应用意义是避免设计作品千篇一律的现状,从而使其更有灵魂,更有生命力。并且在如今这个“文化回归”、“文化自觉”的时代,寻求传统文化、地域特色是非常有必要也是刻不容缓的。

二、传统材料的“转译”和解读

“五材并举”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运用原则,即根据各种材料的特性,恰如其分地对其进行运用。土、木、石、砖以及瓦作为传统材料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得到应用广泛,后来,随着材料科技的发展,大量新型材料的出现逐步取代这些传统材料的应用。本论文以王澍一系列代表建筑作品为例,来探讨如何通过用木、石、砖、瓦等传统材料来表达地域文化。王澍的这种地域性设计不仅兼顾了现代设计对于功能的要求,还赋予其地域性自然及历史因素的注入,具有本土的身份性和文化认同感。

1、解读王澍及其建筑

王澍获得普利兹克奖时,普利兹克奖的颁奖词是这样评价王澍的:“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当今一个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讨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并且有世界性的建筑。”现代建筑广泛使用的玻璃、钢材、混凝土都是没有身份性的材料,无法传递地域性信息,因此,王澍十分注重地域性材料的使用。传统的砖、石、木、瓦等材料在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沉寂了人们朴素情感,也是我国优秀的建筑文化的载体。

笔者认为,王澍的作品不是用固定的模式来诠释中国式的建筑及文化,而是将建筑作为传播的媒介,通过传统材料对地域性符号的转译,从而进行情感的表达。王澍用历史性的传统材料去建造一个新的建筑,不仅具有年代感,更具有让建筑的使用者拥有生活回忆和城市记忆的功能。在王澍的建筑作品中最常见的就是对废旧砖瓦的运用,这些废旧的砖瓦以一种斑驳的表皮姿态出现在王澍的许多建筑中。而这些废旧砖瓦来自被拆除的具有百年甚至千年历史的老建筑,他说:“当你看到到处都在拆老的建筑,有那么多的材料,原来非常有尊严的呆在老的建筑上,忽然变成了像垃圾一样被扔在地上的时候,如果我没有反应,那说明我不是当代人,这是一个必须要作反应的。反过来,怎么反应,怎么样让这样的东西用有智慧的方法复活,能够让它在新的建筑中延展它的生命,这里有很多艺术上的技巧和探讨”。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等作品中,王澍对于废旧砖瓦的利用随处可见,譬如:屋顶、墙面、地面等。这种营造并不是为了刻意地去获得旧砖瓦的装饰效果,而是传递对老建筑的反思和思考,也是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文化的“怀旧”。王澍用简单的传统材料,让沉寂的建筑有了生命力,使之成为新的“个体”,并赋予其历史和内涵,与人产生情感共鸣。后来,这种利用废旧砖瓦砌成的墙形成了新的建筑语言——瓦爿墙,并且发展成为王澍自己的标志性建筑语汇。另外,王澍在象山校区及宁波滕头馆设计中大量使用竹材。一些竹材被加工处理后直接做成栏板、天花等维护构件,另外,王澍还将毛竹作为模板与混凝土相互糅合,创新发明了“竖条毛竹模板清水混凝土剪力墙”,使得混凝土表面有了纹理,改变了混凝土本身的符号性。这种新的营造手法使混凝土具有了一种自然的感性,而这些竹材也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变色,这样建筑本身也就随着时光的流逝呈现自然衰变的模样,使其具有生命感。

2、地域文化的营建

安藤忠雄曾说:“我深信建筑不属于文明而属于文化。建筑存在于由历史、传统、气候和其它自然因素构成的背景之中。”作为一名在校研究生,我们应当在实践中形成传统和创新的辩证思维,在探索创新的同时不忘根本,要立足本民族及本土文化。我们不能单纯因袭传统的形式,而是要把传统引向创造,但在创作的过程中要立足本土,适应环境,注重对地域文化的表达及对情感的传达。

王澍近几年工作的焦点之一是传统民居的改造,他的作品渗透着对历史记忆的挖掘,对地域材料的使用和对地域文化的表达。当然,这与他根植于江浙,潜心研究江浙地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王澍在设计实践中挖掘传统石、砖、木、瓦等材料的潜力,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在美观、坚固、使用的前提下,追求地域文化的表达,创造性地设计出能够反映地域特征的作品。他充分了解传统石、砖、木、瓦等材料的基本属性和江浙民居中传统材料的构造手法,将个人的理解融入到传统中,找到了地域设计作品的创作的独特方法和视角。

三、总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当代建筑及室内设计如何确立符合中国国情又能彰显本土文化特点的形式风格和设计理念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王澍建筑的解析,探讨了利用传统材料来表达地域文化。通过第一章对论文主题的研究问题的现状及研究意义进行阐述,不难发现如今对于地域文化、本土文化意识的缺失及存在的问题。第二章着重阐述并分析王澍如何利用传统材料并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的营造手法及设计语汇,传统的砖、石、木、瓦也能通过一些特殊处理的方法和设计手法焕然一新,并且在废旧的材料的再利用、再表达的过程中,更能体现、凸显情感的表达和历史的重现。王澍对于传统材料的把握及恰如其分的运用,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及实践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单德启. 从传统民居到地域建筑[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 陈  霞. 室内设计的民族性与现代设计意识[J]. 室内设计与装修, 1995(05).

[3] 刘大可. 中国古建筑瓦石营造[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67.

[4] 王祥生. 传统建筑材料表情的当代表达[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

[5] 林  燕. 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领域中的应用研究[D]. 江南大学, 2004.

猜你喜欢
王澍建筑传统
狂妄与谦恭
狂妄与谦恭
少年力斗传统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清明节的传统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