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群众路线对公共政策模式的启示

2016-12-20 15:54李成妍
青春岁月 2016年21期
关键词:公共政策群众路线毛泽东

【摘要】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它的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理念不谋而合。文章对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革命志士创建的群众路线,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归纳,探讨群众路线对当前我国公共政策产生的影响和启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群众路线;公共政策

回溯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执政过程中形成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已然成为我国公共政策本土化模型的基本架构,对当前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文章对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革命志士创建的群众路线,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归纳,探讨群众路线对当前我国公共政策产生的影响和启发,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群众路线的渊源与发展

1、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历史渊源。鸦片战争的炮火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随着英、美、日、法等帝国主义侵略步伐的加速,近代中国逐渐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西方列强在华的“代理人”,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在这样一种时代背景下,社会各个阶层的仁人志士开始担忧中国未来的命运,纷纷开始反抗清政府的剥削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其中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志士通过革命的手段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建立了由资产阶级专政的中华民国。但是当时民族资产阶级面临着资金匮乏、规模弱小等问题,为了维持生存,民族资产阶级不得不求救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导致资产阶级有着鲜明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在革命的过程中,不敢也没有能力发动和依靠中国几千万的人民群众,因此也不难理解资产阶级发动的一系列运动的失败。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的革命要想继续得以开展,就必须发动一场新的、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革命,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密切联系群众,争取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福利,并把发动、组织和领导群众运动作为党的核心工作,通过革命志士的不断摸索,逐渐形成了一条适应和符合我国人民革命的群众路线。在1922年召开的中共二大上,当时中共的主要领导就达成一致共识,明确的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人民群众当中。1927年,毛泽东同志深入湖南各地,肩负着领导湖南农民运动的重要责任。在他的经典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首次提出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初步形成。经过长时间的革命摸索,到了1943年,毛泽东系统的阐述了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具体开展实施的主要步骤等问题,标志着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成熟。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同志将群众路线运用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毋庸置疑中国能够快速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和毛泽东开展的群众路线是密切相关的。

2、毛泽东群众路线的价值诉求。毫无疑问,毛泽东群众路线的形成直接得益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思想。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清楚地说明了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在无数次的社会变革、历史前进的转折关头,人民群众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同志在革命的实践过程中,对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理解逐渐的加深,创造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群众路线思想。一方面,毛泽东同志清楚的认识到要想真正的坚持和理解马克思提出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就必须坚持实践。毛泽东同志创造性的将马克思建立的认识论灵活的融入到群众路线中,创立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对于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的革命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毛泽东同志非常清楚的意识到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实践的真正主体,如果没有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参与,历史上所有的实践活动都会停滞不前,更遑论发展和进步。毛泽东同志创造的群众路线强烈要求共产党的工作人员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对人民群众负责,认识到广大的人民群众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要力量,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共产党不可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上所说的两个方面也是毛泽东群众路线得以形成的理论基石。

二、毛泽东群众路线对当今公共政策的启发

回溯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历史,不管是在革命的斗争中,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执政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组织和动员群众方面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主要领导同志创立的群众路线,成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动员群众的理论根基,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后期执政中具体的工作方法。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近百年历史当中,每一项重大的政策,领导者都会坚持毛泽东同志创立的群众路线,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基层调研等形式,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切实的纳入到政策的制定过程当中,形成了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群众路线的政策模式。毛泽东的群众路线对当前公共政策模式的转变具有重大的启示,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充分发挥党内民主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基本前提。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要想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就必须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党内民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场合中强调,不搞“一言堂”,搞“群言堂”,依靠集体的智慧做决定,充分发挥党内民主,是维护党的纯洁性的不二法宝。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就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不管是任何人,如果想脱离党内群众而搞专制都是会遭到广大人民群众摒弃的,应该也必须把群众路线作为共产党内部政策制定的重要的方法。具体来说,首先,建立并完善党内公开制度,任何事关民生的重大公共政策的制定都要定期的向全体党员进行公开公示,这也是对党员知情权的一种有效的保障和落实。其次,在一些重大公共政策制定的各个环节,都要保障党员的有序和有效参与。毛泽东的群众路线的核心就是政策决策者和政策受益者之间应该进行有效的互动,共产党重大政策的制定、修改,都应该保障广大党员的参与,在征得广大党员的意见前提下去完善相应的公共政策。当前中国正处于急剧的转型时期,在总体大环境相对稳定的前提之下,如何建设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要任务,毛泽东的群众路线告诉我们,在党内生活中,只有充分的发挥党内民主,保障广大党员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才能够保证党内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提高党制定的公共政策的有效性。

第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必然趋势。当前社会各项事务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和复杂,大量的公共事务的复杂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比如我们都非常熟悉的环境问题,作为一项公共议题,环境问题涉及到了人类的政治、经济、生活、文化等诸多领域,单靠少数人去思考解决策略是明显无法胜任的。而且环境问题涉及到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环境问题这样的公共问题方面来。因此,当前的社会,为了制定有效的公共政策,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就必须坚持走毛泽东同志创立的群众路线,让广大的人民群众亲身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和规划中来。具体来说,首先,在公共政策的制定阶段,政府可以有意识的成立相关的公民会议,诚挚的邀请来自于不同领域的广大公民组成公民小组,在了解相关问题的前提下,对主要的公共政策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供相关的决策者在决策的时候进行必要的参考。其次,在政策制定和落实之前,政府应该也必须邀请相关的专家对于政策进行讨论,写成正式的报告,供决策者参考。最后,在政策制定的过程当中,还可以考虑策划相关的大规模的社区对话,政府在考虑区域、阶层等因素的前提之下,有针对性的选择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社区,在社区协商讨论的时候,可以运用计算机联网技术,直接把社区居民的意见输入电脑,把这些电子数据传给政府相关的部门。当然,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利益偏好的特殊需求,比较重要的问题和需求,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的时候可以优先考虑。总之,通过召开公民会议,邀请相关的专家进行头脑风暴,采取大规模的社区对话等形式,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积极性,同时对于提高民众参与公共问题的能力也大有裨益。

第三,群众路线的制度化是增强公共政策有效性的重要保障。毛泽东同志创立的群众路线如果想增强公共政策制定的有效性,克服因为政府相关部门人员调动所导致的群众路线人格化、政策间断性等问题,就必须把毛泽东同志的群众路线进行制度化。毛泽东同志群众路线的制度化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首先,从动员到常态。政治动员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大特色,也是落实公共政策的重要工具。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党为了实现一些目标,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经常进行一些政治动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旗,新时期的领导同志因为政治惯性等因素,也会不时的进行政治动员,只是相比较改革开放之前,方式要相对温和很多。当前,在群众路线的贯彻落实过程中,通过蹲点、基层调研等方式了解到的信息毕竟有限,很难保障政策的一贯性。因此,群众路线的政策模式要想实现从动员到常态的转变,就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连续性是指如果政策制定的大环境没有很大的变化,则政策还将继续实用;当大环境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变化的时候,政府为了处理新的情况,就必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特别需要注意的事情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政策的更改不能够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了保障政策的连续性,我们可以采用“老人老政策,新人新政策”的方式。其次,建立互动的利益表达机制。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一些地方的相关部门也会召开座谈会,那么座谈会上各方代表的意见是否真的会成为决策的依据,座谈会会议上的相关笔录在会议结束后是怎么处理的,是放在角落无人问津还是真的进入到了决策者的视野?广大的人民群众因为置身于决策的暗箱之外,并不能够清楚的知道里面到底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建立互动的利益表达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当中,应该畅通利益表达的渠道,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信访制度等方式,真正的表达出符合自身利益的真实想法。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该清楚地意识到社会不同阶层利益表达的话语权是不同的,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当中,政府应该特别注重考虑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同时注意不能让强势群体绑架政府。总之,只有制度化的群众路线才能够切实保障公共政策制定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周  姝. 群众路线:一种公共政策的解读[J]. 甘肃社会科学, 2015(15).

[2] 杨  丽. 范式转变:我国公共政策的发展与前瞻[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5(11).

[3] 李荣香. 论公共政策过程理论分析框架:西方镜鉴与本土资源[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6(22).

[4] 程  渊. 从“群众路线”到“公民参与”——中国公共政策模式变迁研究[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08(08).

[5] 戴婉平. 毛泽东群众路线观的形成及其当代意蕴[J]. 江西科技学院学报, 2003(01).

【作者简介】

李成妍(1987—),女,湖南湘乡人,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经济管理与文法教学部团总支书记、辅导员,湘潭大学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公共政策群众路线毛泽东
公共政策中社会排斥的产生根源及其防范对策
公共政策视域下精准施策问题探究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价值实现及作用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